《詩經》的表現手法
詩經的表現手法
《詩經》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三種。“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朱熹《詩集傳》賦即是直接鋪陳敘述;比是比喻,有明喻、隱喻之分;興即起興,有引起聯想,烘托渲染氣氛的作用。大抵《國風》多用比興,《大雅》多用賦法。賦比興手法的運用,使《詩經》具備了動人的藝術魅力。
一、“賦”的表現手法:“賦”的本義是貢賦,“賦為土地所生以供天子”。諸侯向天子獻上貢賦之時必須開具清單,面面俱到,清楚明了,以供天子接受時按清單點收。貢賦的物品都是祭祀所用,必須一一鋪陳,排列于神位之前。后來,這種物質的排列逐漸轉化成語言文字的排列。
二、“比”的表現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擬,借代,夸張等,不是單純的比喻,包括的面較寬,這就如朱熹所說的“以彼物比此物也”。
三、 “興”的表現手法:“興”就是朱熹所說的“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興”的意思是“起”,是托物寓情,是寄托,是聯想,其作用是含蓄、蘊藉,是言有盡而意無窮。有些情感如果直言表達,容易窮盡。把情感寄寓在形象之中,讓讀者不知不覺地從形象中受到感染,產生意味無窮的效果。
詩經的內容分幾部分
《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部分,現存共305篇。其中:分《風》(160篇)、《雅》(105篇)、《頌》(40篇)。
《風》(160篇):《周南》11篇、《召南》14篇、《邶風》19篇、《鄘風》10篇、《衛風》10篇、《王風》10篇、《鄭風》21篇、《齊風》11篇、《魏風》7篇、《唐風》10篇、《秦風》10篇、《陳風》10篇、《檜風》4篇、《曹風》4篇、《豳風》7篇;
《雅》(105篇):《大雅》31篇、《小雅》74篇;
《頌》(40篇):《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
《詩經》文學常識
1、《詩經》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
2、《詩經》中“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精神和它的藝術創作方面的成就,給予后世文學以極其深遠的影響,成為我國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源頭。
3、《詩經》被儒家列為經典之一,它與《書》《禮》《易》《春秋》合稱為“五經”。
4、《詩經》編為“風”“雅”和“頌”三個部分。“風”有十五國風,大都為各地民歌。“雅”分“大雅”和“小雅”;“大雅”多系西周五室貴族之作,大都是記述周歷史,歌頌祖先功德,“小雅”除一部分宴會樂歌外,其余多系政治諷喻,作者多屬貴族文人。“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是貴族統治者祭祀用的樂歌舞曲。
5、《詩經》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滅商(前1066年)以后產生的。
6、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并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
《詩經》經典語句
1、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經?國風?周南?關雎》
2、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經?國風?秦風?蒹葭》
3、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詩經?國風?王風?黍離》
4、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詩經?國風?周南?桃夭》
5、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詩經?國風?王風?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詩經?國風?鄭風?子衿》
7、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詩經?邶風?擊鼓》
8、手如柔荑,膚如凝脂,臉如蝤麒,齒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詩經?國風?衛風?碩人》
9、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詩經?國風?衛風?木瓜》
10、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詩經·唐風·綢繆》
詩經的影響
一、現實主義精神與傳統:《詩經》立足于社會現實生活,沒有虛妄與怪誕,極少超自然的神話,描述的祭祀、宴飲、農事是周代社會經濟和禮樂文化的產物,對時政世風、戰爭徭役、婚姻愛情的敘寫,展現的是周代政治狀況、社會生活、風俗民情,這一“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精神傳統為后世所代代繼承和發揚。
二、抒情詩傳統:從《詩經》開始,抒情詩成為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風雅與文學革新:《詩經》中關注現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識、真誠積極的人生態度,為屈原所繼承和發揚,被后人概括為“風雅”精神 。后世詩人往往倡導“風雅”精神,來進行文學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