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又叫做什么
詩經又叫做詩
《詩經》又叫做詩,詩三百,毛詩,三百篇。《詩經》約成書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詩》,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稱,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司馬遷記載的也是這一名稱,如:“《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
因為后來傳世的版本中共記載有311首,為了敘述方便,就稱作“詩三百”。之所以改稱《詩經》,是由于漢武帝以《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的緣故。
詩經內容簡介
《詩經》就整體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創(chuàng)業(yè)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
《詩經》現(xiàn)存305篇(此外有目無詩的6篇,共311篇),分《風》、《雅》、《頌》三部分。
《風》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征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復詠嘆,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xiàn)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貴族文人,但對現(xiàn)實政治有所不滿,除了宴會樂歌、祭祀樂歌和史詩而外,也寫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諷刺詩。《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雅》、《頌》中的詩歌對于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
以上三部分,《頌》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無詩,不計算在內),《風》的數量最多,共160篇,合起來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數,常說“詩三百”。
詩經的基本文學常識
1《詩經》文學常識
1、《詩經》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
2、《詩經》中“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和它的藝術創(chuàng)作方面的成就,給予后世文學以極其深遠的影響,成為我國現(xiàn)實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的源頭。
3、《詩經》被儒家列為經典之一,它與《書》《禮》《易》《春秋》合稱為“五經”。
4、《詩經》編為“風”“雅”和“頌”三個部分。“風”有十五國風,大都為各地民歌。“雅”分“大雅”和“小雅”;“大雅”多系西周五室貴族之作,大都是記述周歷史,歌頌祖先功德,“小雅”除一部分宴會樂歌外,其余多系政治諷喻,作者多屬貴族文人。“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是貴族統(tǒng)治者祭祀用的樂歌舞曲。
5、《詩經》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滅商(前1066年)以后產生的。
6、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并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
2《詩經》經典語句
1、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經?國風?周南?關雎》
2、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經?國風?秦風?蒹葭》
3、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詩經?國風?王風?黍離》
4、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詩經?國風?周南?桃夭》
5、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詩經?國風?王風?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詩經?國風?鄭風?子衿》
7、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
——《詩經?邶風?擊鼓》
8、手如柔荑,膚如凝脂,臉如蝤麒,齒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詩經?國風?衛(wèi)風?碩人》
9、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詩經?國風?衛(wèi)風?木瓜》
10、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詩經·唐風·綢繆》
詩經的藝術成就
《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詩歌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中國詩歌藝術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詩經》的誕生(包括產生、采集與編成),首先在詩歌體裁形式上創(chuàng)立了中國詩歌史上的新體式——四言體。到《詩經》時,中國詩歌開始真正奠定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格局,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體式,也就是說,中國詩歌的真正起步,始于《詩經》時代。
從詩歌的節(jié)奏韻律上說,《詩經》也為后世詩歌創(chuàng)了先例,尤其在詩歌的押韻形式與韻部等方面,為后世詩歌提供了范式與典型,這在詩歌創(chuàng)作史上具有重要價值與意義。
更重要的是,《詩經》在創(chuàng)作上首開了寫真的藝術風格——以其樸素、真切、生動的語言,逼真地刻畫和表現(xiàn)了事物、人物及社會的特征,藝術地再現(xiàn)了社會的本質,為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尤其詩歌創(chuàng)作)提供了藝術寫真的楷模與借鑒范式。
詩經對后世的影響
《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詩歌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中國詩歌藝術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詩經對于中國后世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詩經》奠定了中國詩歌藝術創(chuàng)作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
( 1 )抒情詩的傳統(tǒng)
中國是一個抒情詩最為發(fā)達的國度,中國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是以抒情詩為主的.而正是《詩經》的編輯和成書,奠定了中國抒情詩創(chuàng)作的傳統(tǒng),并確立了它的民族文化特征。
( 2 )群眾藝術的傳統(tǒng)
中國的抒情詩創(chuàng)作具有普及性,是一種群眾藝術,而這個傳統(tǒng)也是由《詩經》奠定的.《詩經》的創(chuàng)作隊伍相當廣泛,包括了社會各個階層、各種身份地位的人,這影響了后世的詩歌創(chuàng)作的普及性和群眾性。
(3) 現(xiàn)實主義的傳統(tǒng)
中國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是直接面向現(xiàn)實的,是現(xiàn)實的世俗的藝術.詩人面對現(xiàn)實生活,把詩歌作為抒發(fā)情感、表達思想的工具.而這也正是受了《詩經》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的影響。
二 、《詩經》確立了中國詩歌創(chuàng)作和批評的藝術原則
中國古代的詩歌創(chuàng)作和批評遵循著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原則,這個原則就是“風雅”和“比興”。
( 1 )風雅:風、雅本是按照音樂不同劃分開的《詩經》的一種詩歌體裁,而《詩經》風詩和雅詩中體現(xiàn)出來一種共同的藝術創(chuàng)作精神,也就是詩歌創(chuàng)作具有高尚的意義和嚴肅的情感內容。
這種創(chuàng)作精神對后世的詩歌創(chuàng)作影響尤為顯著,它引導詩人在情感抒發(fā)上尋求一個健康向上的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情操.風雅因此成為后世詩人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和批評時所遵守的藝術原則,成為反對形式主義文風的最好武器。
( 2 )比興:比興原本是《詩經》創(chuàng)作的重要表現(xiàn)手法,比即“以彼物比此物也”,而興則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此詞也”。但是作為后世詩歌創(chuàng)作和批評原則的比興則是一種表現(xiàn)健康思想的特殊藝術手段,要求詩歌不僅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時還要達到托物以諷、比類切至的目的。
三、《詩經》奠定了中國詩歌語言形式的基礎
《詩經》的基本形式是四言體,這種四言詩的藝術形式一直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基本樣式之一。
而且《詩經》的四言體也是后世其他詩歌體裁發(fā)生之源,楚辭、漢賦、駢文以及五七言詩都受了《詩經》四言的極大影響。同時其遣詞造句、章法結構、節(jié)奏韻律也為后世詩歌奠定了基礎。在以上內容中,《詩經》奠定了中國詩歌藝術創(chuàng)作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