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原文及翻譯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淡泊 一作:澹泊;淫慢 一作:慆慢)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誡:告誡,勸勉,勸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發語詞,引出下文的議論,無實在的意義。君子:品德高尚的人。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⑶靜:屏除雜念和干擾,寧靜專一。修身:個人的品德修養。
⑷養德:培養品德。
⑸淡泊:清靜而不貪圖功名利祿。內心恬淡,不慕名利。《藝文類聚》《太平御覽》作“澹(dàn)泊”。明志:明確志向。明,明確,堅定。
⑹寧靜:這里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遠:實現遠大目標。致,達到。
⑺廣才:增長才干。
⑻成:達成,成就。
⑼淫慢:放縱懈怠,過度享樂。《藝文類聚》作“慆慢”,漫不經心之意。淫,放縱。慢,懈怠,懶惰。勵精:振奮精神,盡心,專心。勵,振奮。
⑽險躁:輕薄浮躁,與上文“寧靜”相對而言。治性:修養性情。治,修養;一說通“冶”。
⑾與:跟隨。馳:疾行,指迅速逝去。
⑿日:時間。去:消逝,逝去。
⒀遂:最終。枯落:枯枝和落葉。此指像枯葉一樣飄零,形容人韶華逝去。
⒁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接世,接觸社會,承擔事務,對社會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⒂窮廬:窮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⒃將復何及:又怎么來得及。
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當作于蜀漢后主建興十二年(234),是諸葛亮晚年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諸葛亮一生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為了蜀漢國家事業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于是寫下這篇書信告誡諸葛瞻。
《誡子書》屬于家教、家訓一類性質的書。這一種家教、教訓作為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典籍,是在傳統的倫理之上,借助尊長的權威,對子孫族眾的道德約束,是古人向后代傳播立身治家,為人處世,為學教子思想文化的載體。家教的產生,源遠流長。中國古代社會是在一個半封閉暖溫帶大陸繁衍起來的,以農業經濟為生存基本手段,保留有氏族社會遺留下來的宗法制度。這些因素使得中國文化帶有宗法性。宗法文化的特征就是重視血緣關系,強調倫常秩序。家教是這種宗法社會的必然產物。家教的重要意義在《大學》里得到了強調:“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這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由內向外的邏輯思維使得“齊家”在這個環節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個家庭、家族的興衰成敗關系重大,于是古人很重視家教。周朝的周公教兒子不要求備于一人。孔子叫兒子伯魚學詩學禮。這些都還只是口頭形式的家教,有很大的隨意性。而以文獻形式大量出現的家教是在兩漢時期。兩漢時期,新興的豪族大家通過密切家族聯系來擴大社會影響力,紛紛制定家庭或家族的清規戒律。諸葛亮的《誡子書》正是在這樣種文化背景之下產生的。
作者簡介
諸葛亮(181—234),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字孔明,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早年避亂于荊州,隱居隴畝,時稱“臥龍”。劉備三顧茅廬,他提出聯合孫權抗擊曹操統一全國的建議。此后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劉備稱帝后,任為丞相。劉禪繼位,被封為武鄉候,領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頻年出征,與曹魏交戰,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諸葛亮集》。
一詞多義
學:
(1)學習。
原文中的句子: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
白話譯文: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干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干。
(2)學業成就。
原文中的句子:非志無以成學。
白話譯文: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