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節選及注釋譯文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環:環繞。
滁(chú):滁州,今安徽省東部。
環滁:環繞著滁州城。
皆:副詞,都。
其:代詞,它,指滁州城。
壑(hè):山谷。
尤:格外,特別。
蔚然:草木繁盛的樣子。
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瑯琊山。
山:名詞作狀語,沿著山路。
潺潺(chán):流水聲。
釀泉:泉水名,原名玻璃泉,在瑯邪山醉翁亭下,因泉水很清可以釀酒而得名。
回:回環,曲折環繞。
峰回路轉:山勢回環,路也跟著拐彎。比喻事情經歷挫折失敗后,出現新的轉機。
翼然: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的樣子。
然:……的樣子。
臨:靠近。
于:在。
作:建造。
名:名詞作動詞,命名。
自謂:自稱,用自己的別號來命名。
輒(zhé):就,總是。
年又最高:年紀又是最大的。
號:名詞作動詞,取別號。
曰:叫做。
意:這里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來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乎:相當于“于”。
得:領會。
寓:寄托。
夫(fú):語氣助詞,無實意,多用于句首。
林霏:樹林中的霧氣。霏,原指雨、霧紛飛,此處指霧氣。
開:消散,散開。
歸:聚攏。
暝(míng):昏暗。
晦:昏暗。
晦明:指天氣陰晴昏暗。
芳:花草發出的香味,這里引申為“花”,名詞。
發:開放。
秀:植物開花結實。這里有繁榮滋長的意思。
繁陰:一片濃密的樹蔭。
佳木秀而繁陰:美好的樹木繁榮滋長,(樹葉)茂密成蔭。
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秋風高爽,霜色潔白,溪水滴落,山石顯露。水落石出,原指一種自然景象,大多比喻事情終于真相大白。
至于:連詞,于句首,表示兩段的過渡,提起另事。
負者:背著東西的人。
休于樹:倒裝,“于樹休”在樹下休息。
傴僂(yǔ lǚ):腰背彎曲的樣子,這里指老年人。
提攜:小孩子被大人領著走,這里指小孩子。
臨:來到。
漁:捕魚。
釀泉:用釀泉。
洌(liè):清澈。
山肴:用從山野捕獲的鳥獸做成的菜。
野蔌(sù):野菜。蔌,菜蔬的總稱。
雜然: 雜亂的樣子。
陳:擺開,陳列。
酣:盡情地喝酒。
絲: 弦樂器的代稱。
竹:管樂器的代稱。非絲非竹:不是音樂。
射:這里指投壺,古人宴飲時的一種游戲,把箭向壺里投,投中多的為勝,負者照規定的杯數喝酒。
弈:下棋。這里用做動詞,下圍棋。
觥(gōng):酒杯。
籌:行酒令的籌碼,用來記飲酒數。
觥籌交錯: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
蒼顏:容顏蒼老。
頹然乎其間:醉醺醺地坐在賓客中間。頹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樣子,這里是醉醺醺的樣子。
已而:隨后,不久。
歸:返回,回家。
翳(yì):遮蓋。
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陰。
鳴聲上下:意思是鳥到處叫。上下,指高處和低處的樹林。
樂①其樂②:樂他所樂的事情。 樂①:以…為樂。樂②:樂事。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
謂:為,是。
廬陵:古郡名,廬陵郡,宋代稱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歐陽修先世為廬陵大族。
創作背景
《醉翁亭記》作于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當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歐陽修是從慶歷五年被貶官到滁州來的。被貶前曾任太常丞知諫院、右正言知制誥、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等職。被貶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韓琦、范仲淹、富弼、呂夷簡等人參與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運動,而反對保守的夏竦之流。韓范諸人早在慶歷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經被先后貶官,到這年的八月,歐陽修又被加了一個外甥女張氏犯罪,事情與之有牽連的罪名,落去朝職,貶放滁州。
歐陽修在滁州實行寬簡政治,發展生產,使當地人過上了一種和平安定的生活,年豐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這是使歐陽修感到無比快慰的。但是當時整個的北宋王朝,雖然政治開明、風調雨順,但卻不思進取、沉溺于現狀,一些有志改革圖強的人紛紛受到打擊,眼睜睜地看著國家的積弊不能消除,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憂慮和痛苦。這是他寫作《醉翁亭記》時的心情,悲傷又有一份歡喜。這兩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現在他的作品里的。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天圣八年(1030年)進士。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歷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政治上曾支持過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張,文學上主張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并積極培養后
醉翁亭記一詞多義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余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對宋代金石學頗有影響。有《歐陽文忠集》。
醉翁亭記一詞多義
1.歸:
太守歸而賓客從:回去
云歸而巖穴暝:聚攏
暮而歸:回來
2.謂:
太守謂誰:為,是
太守自謂也:命名
3.臨: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居高向下
臨溪而漁:靠近
4.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麗
佳木秀而繁陰:草木茂盛的樣子
5.樂
山水之樂:樂趣
人知從太守游而樂:歡樂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對...感到快樂【第一個“樂”】
6.而
溪深而魚肥;表并列
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表遞進
雜然而陳前者;表修飾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表承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