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生物復習知識點總結
2017高考生物復習知識點
1.基因重組只發生在減數分裂過程和基因工程中。(三倍體、病毒、細菌等不能基因重組)
2.細胞生物的遺傳物質就是DNA,有DNA就有RNA,有5種堿基,8種核苷酸。
3.雙縮脲試劑不能檢測蛋白酶活性,因為蛋白酶本身也是蛋白質。
4.高血糖癥≠糖尿病。高血糖癥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只能驗血,不能用本尼迪特試劑檢驗。因血液是紅色。
5.洋蔥表皮細胞不能進行有絲分裂,必須是連續分裂的細胞才有細胞周期。
6.細胞克隆就是細胞培養,利用細胞增殖的原理。
7.細胞板≠赤道板。細胞板是植物細胞分裂后期由高爾基體形成,赤道板不是細胞結構。
8.激素調節是體液調節的主要部分。CO2刺激呼吸中樞使呼吸加快屬于體液調節。
9.注射血清治療患者不屬于二次免疫(抗原+記憶細胞才是),血清中的抗體是多種抗體的混合物。
10.刺激肌肉會收縮,不屬于反射,反射必須經過完整的反射弧,判斷興奮傳導方向有突觸或神經節。
11.遞質分興奮性遞質和抑制性遞質,抑制性遞質能引起下一個神經元電位變化,但電性不變,所以不會引起效應器反應。
12.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中“主要”如何理解?每種生物只有一種遺傳物質,細胞生物就是DNA,RNA也不是次要的遺傳物質,而是針對“整個”生物界而言的。只有少數RNA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
13.隱性基因在哪些情況下性狀能表達?①單倍體,②純合子(如bb或XbY),③位于Y染色體上。
14.染色體組≠染色體組型≠基因組三者概念的區別。染色體組是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如人類為2個染色體組,為二倍體生物。基因組為22+X+Y,而染色體組型為44+XX或XY。
15.病毒不具細胞結構,無獨立新陳代謝,只能過寄生生活,用普通培養基無法培養,只能用活細胞培養,如活雞胚。
16.病毒在生物學中的應用舉例:①基因工程中作載體,②細胞工程中作誘融合劑,③在免疫學上可作疫苗用于免疫預防。
17.遺傳中注意事項:
(1)基因型頻率≠基因型概率。
(2)顯性突變、隱性突變。
(3)重新化整的思路(Aa自交→1AA:2Aa:1aa,其中aa致死,則1/3AA+2/3Aa=1)
(4)自交≠自由交配,自由交配用基因頻率去解,特別提示:豌豆的自由交配就是自交。
(5)基因型的書寫格式要正確,如常染色體上基因寫前面XY一定要大寫。要用題中所給的字母表示。
(6)一次雜交實驗,通常選同型用隱性,異型用顯性。
(7)遺傳圖解的書寫一定要寫基因型,表現型,×,↓,P,F等符號,遺傳圖解區別遺傳系譜圖,需文字說明的一定要寫,特別注意括號中的說明。
(8)F2出現3:1(Aa自交)出現1:1(測交Aa×aa),出現9:3:3:1(AaBb自交)出現1:1:1:1(AaBb×aabb測交或Aabb×aaBb雜交)。
(9)驗證基因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滿足基因分離定律(或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滿足基因自由組合定律)方法可以用自交或測交。(植物一般用自交,動物一般用測交)
(10)子代中雌雄比例不同,則基因通常位于X染色體上;出現2:1或6:3:2:1則通常考慮純合致死效應;子代中雌雄性狀比例相同,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
(11)F2出現1:2:1不完全顯性),9:7、15:1、12:3:1、9:6;1(總和為16)都是9:3:3:1的變形(AaBb的自交或互交)。
(12)育種方法:快速繁殖(單倍體育種,植物組織培養)、最簡單育種方法(自交)。
(13)秋水仙素作用于萌發的種子或幼苗(未作用的部位,如根部仍為二倍體);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有絲分裂前期抑制紡錘體的形成;秋水仙素能抑制植物細胞紡錘體的形成,對動物細胞無效。秋水仙素是生物堿,不是植物激素。
(14)遺傳病不一定含有致病基因,如21-三體綜合癥。
18.平常考試用常見錯別字歸納:液(葉)泡、神經(精)、類(內)囊體、必需(須)、測(側)定、純合(和)子、抑(仰)制、擬(似)核、拮(佶)抗、蒸騰(滕)、異養(氧)型。
19.細胞膜上的蛋白質有糖蛋白(識別功能,如受體、MHC等),載體蛋白,水通道蛋白等。
20.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比較:減數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體分離,減數第二次分裂和有絲分裂著絲粒斷裂,減數分裂有基因重組,有絲分裂中無基因重組,有絲分裂整個過程中都有同源染色體,減數分裂過程中有聯會、四分體時期。(識別圖象:三看法針對的是二倍體生物)。
21.沒有紡錘絲的牽拉著絲粒也會斷裂,紡錘絲的作用是使姐妹染色單體均分到兩極。
22.精子、卵細胞屬于高度分化的細胞,但全能性較大、無細胞周期。
23.表觀光合速率判斷的方法:坐標圖中有“負值”,文字中有“實驗測得”。
24.哺乳動物無氧呼吸產生乳酸,不產生二氧化碳,酵母菌兼性厭氧型能進行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植物無氧呼吸一般產生酒精、二氧化碳(特例:馬鈴薯的塊莖、玉米的胚、甜菜的塊根)。
25.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動物細胞(受精卵、2~8細胞球期、生殖細胞)也有全能性;通常講動物細胞核具有全能性(實例:克隆羊),胚胎干細胞具有發育全能性。
26.基因探針可以是DNA雙鏈、單鏈或RNA單鏈,但探針的核苷酸序列是已知的(如測某人是否患鐮刀型貧血癥),則探針是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或熒光標記的鐮刀型貧血癥患者的DNA作為探針。
27.病毒作為抗原,表面有多種蛋白質。所以由某病毒引起的抗體有多種。即一種抗原(含有多個抗原分子)引起產生的特異性抗體有多種(一種抗原分子對應一種特異性抗體)。
28.每一個漿細胞只能產生一種特異性抗體,所以人體內的B淋巴細胞表面的抗原-MHC受體是有許多種的,而血清中的抗體是多種抗體的混合物。
29.抗生素(如青霉素、四環素)只對細菌起作用(抑制細菌細胞壁形成),不能對病毒起作用。
30.轉基因作物與原物種仍是同一物種,而不是新物種。基因工程實質是基因重組,基因工程為定向變異。
31.標記基因(通常選抗性基因)的作用是:用于檢測重組質粒是否被導入受體細胞(不含抗性)而選擇性培養基(加抗生素的培養基)的作用是:篩選是否導入目的基因的受體細胞。抗生素針對的不是目的基因,而是淘汰不具有抗性的沒有導入目的基因的受體細胞。
32.產生新物種判斷的依據是有沒有達到生殖隔離;判斷是否為同一物種的依據是能否交配成功并產生可育后代。
33.動物細胞融合技術的最重要用途是制備單克隆抗體,而不是培養出動物。
34.微生物包括病毒、細菌、支原體、酵母菌等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
35.漿細胞是唯一不能識別抗原的免疫細胞。吞噬細胞能識別抗原、但不能特異性識別抗原。
36.0℃時,散熱增加,產熱也增加,兩者相等。但生病發熱時,是由于體溫調節能力減弱,產熱增加、散熱不暢造成的。
37.免疫異常有三種:過敏反應、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
38.所有細胞器中,核糖體分布最廣(在核外膜、內質網膜上、線粒體、葉綠體內都有分布)。
39.生長素≠生長激素。
40.線粒體、葉綠體內的DNA也能轉錄、翻譯產生蛋白質。
高考生物復習策略
進入高三年級,生物老師就開始研讀當年考試說明,明確考試范圍、能力要求,同時把當年全國各地高考試卷對照考試說明逐題分析弄清每一題所考查的知識點、能力要求及問題情景、命題形式等;并與往年試卷作對比,弄清高考常考的主干知識點、高考變式題背后有沒有改變的根本性東西。在充分研討的基礎上,制定復習計劃。復習可以主要分為三個階段:選修新課學習、章節復習和專題復習。
第一輪復習側重基礎知識的全面鞏固,構建單元知識結構,重點梳理單元內知識脈絡。二輪復習根據本學科知識內在聯系,把必修選修三冊教材共十四個單元分七個專題,側重跨章節知識聯系的構建,強調綜合分析、知識遷移能力的形成。三輪復習側重于課堂限時訓練和綜合模擬訓練。讓師生做到心中有數,有章可循。
第一輪復習要全面閱讀教材,查漏補缺,夯實基礎。在復習中,應靜下心來把生物課本梳理一遍,加強和鞏固對知識的理解,并及時解決有疑問的知識點。在此基礎上自己構建一些知識網絡,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變課本知識為自己的學問,這樣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另外,對基本的實驗原理、實驗操作、實驗設計應有一個比較清楚的思路,這樣遇到具體的實驗題型才能臨陣不亂。
第二輪復習不是“炒剩飯”,而是要在第一輪復習的基礎上進行總結、綜合和深化。第二輪復習要明確重點、難點。深刻理解每一個知識結構及其知識點中的重點,突破難點,把分散在各章節的有聯系的知識點進行整理,以體現知識間的本質因果關系和整體性,即進行專題復習。
第三輪復習主要是回歸課本,梳理基礎知識。看糾錯本,加強記憶。檢視自己曾經出現過的失誤,找到自己知識的漏洞,思維方式的偏差,解題規范的疏漏,錯誤集中的點作為訓練重點,有目的地精選一些材料進行訓練,不讓同樣的錯誤在高考中重現。
猜你感興趣:
1.2017高考全國卷生物必背知識點
2.2017高考生物復習方法總結
3.2017高中生物重要知識點總結
4.2017年高考生物重點知識點總結
5.2017高考生物必考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