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向近代社會的轉型
時間:
未知2
歷史備考
晚清中國社會的歷史巨變與向近代社會的轉型
一、晚清政局的演變
1.鴉片戰爭前夕清朝政治的腐朽
從乾隆后期開始,清朝政治的腐敗日益暴露,表現為:①官場中,結黨營私,互相傾軋,賣官鬻爵,賄賂成風。②軍隊里,裝備陳舊,操練不勤,軍備廢弛,紀律敗壞。③財政上,國庫日益虧空,入不敷出。④階級關系上,階級矛盾激化,農民的反抗斗爭越來越激烈。⑤清朝統治集團中,以“天朝上國”自居,皇帝和大臣閉目塞聽,愚昧無知。
2.19世紀中期,清朝面臨內憂外患的形勢及政局的變動
(1)內憂外患的形勢
①內憂:鴉片戰爭后,階級矛盾激化,各地起義不斷。1851年,爆發太平天國運動;1853年,太平軍建立了同清朝對峙的政權;1853~1856年,太平天國發動北伐、西征和東征,深入到清朝統治中心地區,攻破江南、江北大營,沉重地打擊了清朝統治。
②外患:清王朝在鴉片戰爭中戰敗,被迫割地、賠款、通商,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破壞。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政府失去了更多的主權和領土,英法聯軍攻占了清朝統治中心北京,火燒了皇家園林圓明園,清朝皇帝棄城出逃。
(2)清朝政局的變動
①衙門的設立。衙門是近代第一個常設的外交機構,是清朝中央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化的標志。
②辛酉政變和“借師助剿”。1861年慈禧太后和奕沂發動政變,逮捕了輔政大臣,由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奕沂為議政王。以辛酉政變為契機,中外反動勢力開始走上公開勾結的道路。1862年初,清政府決定向英法兩國“借師助剿”,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太平天國。
③漢族官僚勢力的擴大。倚重滿族官員是清朝的既定方針。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以后,滿族官員和八旗軍隊因腐化墮落喪失了戰斗力。清廷轉而鼓勵地方辦團練,漢族官僚開始掌握武裝,并成為對抗太平軍的主要力量,慈禧太后不得不倚重漢族官僚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漢族官僚的勢力在清政府中擴大了。
④洋務派與頑固派。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面對如何解決內憂外患的問題,清政府內部出現了洋務派和頑固派。洋務派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來維護清朝統治,頑固派主張原封不動地維護清朝統治。慈禧太后認為,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要保護清朝的統治地位,必須依靠有實力并得到外國侵略者賞識的洋務派。所以她采取了暫時支持洋務派的策略。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場名為“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
跟蹤思考
19世紀中期,清朝面臨著怎樣的危局?清政府的統治政策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
3.19世紀末清朝統治面臨的危機和對策
(1)危機的表現
①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助長了列強爭奪中國的野心,“瓜分中華帝國”一事,被提上日程。列強掀起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狂潮,中國面臨著從半殖民地淪為殖民地的嚴重危機。
②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慈禧太后等出逃西安。
③《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巨額賠款,造成清政府財政上的嚴重危機。
④1900年,義和團運動高漲,控制了京津地區,清政府無力控制局面。
⑤要求改革現狀,變法圖強的維新變法運動高漲。
(2)清政府的對策
①對義和團運動:慈禧太后看到義和團難以“剿滅”,就改用“招撫”的辦法,默許義和團為合法民團,企圖控制和利用。慈禧太后向西安出逃途中,命令清軍“鏟除”義和團。
②對維新運動:光緒皇帝頒布《定國是詔》,重用維新派實行變法。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反對變法,發動了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鎮壓維新志士,廢除了新法法令。
③對帝國主義;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打擊下,清政府徹底對外屈服,接受了《辛丑條約》,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馴服工具。
跟蹤思考
19世紀末,清朝統治出現了怎樣的危機?清政府是怎樣應付這些危機的?
4.20世紀初期,清朝實行“新政”和政權覆亡
(1)清末“新政”
為了適應帝國主義的需要,安撫統治階級內部各派系,緩和同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1901年,清政府宣布實行“新政”。“新政”并沒有使清政府擺脫內外困境。
(2)“預備立憲”
為了遏制蓬勃發展的革命形勢,維護風雨飄搖的封建統治,清政府決定實行“預備立憲”。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下詔“預備仿行立憲”、頒布《欽定憲法大綱》、裁撤軍機處、實行責任內閣。“預備立憲”實際上是一個騙局,造成統治集團內部分裂,引起漢族官僚的離心,使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關鍵提示
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是20世紀初在民主革命運動興起并漸趨高漲的形勢下,清政府為應付局勢所采取的變革。這些變革從近代化的角度看,有一定的進步作用。要注意把“立憲派”的活動與清政府的“騙局”區分開來。
(3)清朝統治瓦解
武昌起義以后,各省紛紛響應。到1911年11月下旬,全國有十幾個省區宣布脫離清政府而獨立,清朝的統治土崩瓦解。
(4)清朝統治的結束
武昌起義后,帝國主義列強要求清政府起用袁世凱。清政府任命袁世凱為內閣大臣,組織新內閣。袁世凱掌握了清朝的全部大權,清朝實際上已徒具虛名。
南北議和后,袁世凱加緊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正式下詔退位,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
跟蹤思考
晚清時期,清朝統治出現過哪幾次嚴重危機?每次危機的表現和采取的對策是什么?
二、晚清時期中國社會性質的逐步變化
1.第一次鴉片戰爭和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
第一次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等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社會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政治上,中國獨立的領土主權、領海主權、司法主權、關稅主權和貿易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的破壞,中國開始受制于西方列強。經濟上,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受到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的強烈沖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第一次鴉片戰爭是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起點。
2.第二次鴉片戰爭和第二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等國先后強迫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第二批不平等條約。這是繼《南京條約》后西方侵略者對中國主權的又一次空前掠奪。中國喪失了更多的主權和領土,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到內地。第二次鴉片戰爭加速了西方侵略者與中國封建統治者的勾結。1862年1月,清政府正式確立了“借師助剿”的反動政策,標志著清政府開始以洋人為靠山,成為外國侵略者統治中國的工具。從此,中外反動勢力互相勾結和利用,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3.中國社會的經濟結構和階級關系的變化——中國半封建化的反映
19世紀四五十年代,中國工人階級在通商口岸外國資本家的工廠里誕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資本主義近代企業產生,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隨之產生,無產階級隊伍逐步發展壯大。中國社會的經濟結構發生變化,在封建自然經濟逐步解體的基礎上,出現了資本主義經濟。中國社會的階級關系也發生重大變化,在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這兩大基本階級之外,出現了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這些現象的出現,說明中國社會在半封建化上邁進了一步。
一、晚清政局的演變
1.鴉片戰爭前夕清朝政治的腐朽
從乾隆后期開始,清朝政治的腐敗日益暴露,表現為:①官場中,結黨營私,互相傾軋,賣官鬻爵,賄賂成風。②軍隊里,裝備陳舊,操練不勤,軍備廢弛,紀律敗壞。③財政上,國庫日益虧空,入不敷出。④階級關系上,階級矛盾激化,農民的反抗斗爭越來越激烈。⑤清朝統治集團中,以“天朝上國”自居,皇帝和大臣閉目塞聽,愚昧無知。
2.19世紀中期,清朝面臨內憂外患的形勢及政局的變動
(1)內憂外患的形勢
①內憂:鴉片戰爭后,階級矛盾激化,各地起義不斷。1851年,爆發太平天國運動;1853年,太平軍建立了同清朝對峙的政權;1853~1856年,太平天國發動北伐、西征和東征,深入到清朝統治中心地區,攻破江南、江北大營,沉重地打擊了清朝統治。
②外患:清王朝在鴉片戰爭中戰敗,被迫割地、賠款、通商,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破壞。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政府失去了更多的主權和領土,英法聯軍攻占了清朝統治中心北京,火燒了皇家園林圓明園,清朝皇帝棄城出逃。
(2)清朝政局的變動
①衙門的設立。衙門是近代第一個常設的外交機構,是清朝中央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化的標志。
②辛酉政變和“借師助剿”。1861年慈禧太后和奕沂發動政變,逮捕了輔政大臣,由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奕沂為議政王。以辛酉政變為契機,中外反動勢力開始走上公開勾結的道路。1862年初,清政府決定向英法兩國“借師助剿”,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太平天國。
③漢族官僚勢力的擴大。倚重滿族官員是清朝的既定方針。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以后,滿族官員和八旗軍隊因腐化墮落喪失了戰斗力。清廷轉而鼓勵地方辦團練,漢族官僚開始掌握武裝,并成為對抗太平軍的主要力量,慈禧太后不得不倚重漢族官僚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漢族官僚的勢力在清政府中擴大了。
④洋務派與頑固派。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面對如何解決內憂外患的問題,清政府內部出現了洋務派和頑固派。洋務派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來維護清朝統治,頑固派主張原封不動地維護清朝統治。慈禧太后認為,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要保護清朝的統治地位,必須依靠有實力并得到外國侵略者賞識的洋務派。所以她采取了暫時支持洋務派的策略。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場名為“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
跟蹤思考
19世紀中期,清朝面臨著怎樣的危局?清政府的統治政策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
3.19世紀末清朝統治面臨的危機和對策
(1)危機的表現
①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助長了列強爭奪中國的野心,“瓜分中華帝國”一事,被提上日程。列強掀起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狂潮,中國面臨著從半殖民地淪為殖民地的嚴重危機。
②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慈禧太后等出逃西安。
③《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巨額賠款,造成清政府財政上的嚴重危機。
④1900年,義和團運動高漲,控制了京津地區,清政府無力控制局面。
⑤要求改革現狀,變法圖強的維新變法運動高漲。
(2)清政府的對策
①對義和團運動:慈禧太后看到義和團難以“剿滅”,就改用“招撫”的辦法,默許義和團為合法民團,企圖控制和利用。慈禧太后向西安出逃途中,命令清軍“鏟除”義和團。
②對維新運動:光緒皇帝頒布《定國是詔》,重用維新派實行變法。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反對變法,發動了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鎮壓維新志士,廢除了新法法令。
③對帝國主義;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打擊下,清政府徹底對外屈服,接受了《辛丑條約》,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馴服工具。
跟蹤思考
19世紀末,清朝統治出現了怎樣的危機?清政府是怎樣應付這些危機的?
4.20世紀初期,清朝實行“新政”和政權覆亡
(1)清末“新政”
為了適應帝國主義的需要,安撫統治階級內部各派系,緩和同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1901年,清政府宣布實行“新政”。“新政”并沒有使清政府擺脫內外困境。
(2)“預備立憲”
為了遏制蓬勃發展的革命形勢,維護風雨飄搖的封建統治,清政府決定實行“預備立憲”。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下詔“預備仿行立憲”、頒布《欽定憲法大綱》、裁撤軍機處、實行責任內閣。“預備立憲”實際上是一個騙局,造成統治集團內部分裂,引起漢族官僚的離心,使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關鍵提示
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是20世紀初在民主革命運動興起并漸趨高漲的形勢下,清政府為應付局勢所采取的變革。這些變革從近代化的角度看,有一定的進步作用。要注意把“立憲派”的活動與清政府的“騙局”區分開來。
(3)清朝統治瓦解
武昌起義以后,各省紛紛響應。到1911年11月下旬,全國有十幾個省區宣布脫離清政府而獨立,清朝的統治土崩瓦解。
(4)清朝統治的結束
武昌起義后,帝國主義列強要求清政府起用袁世凱。清政府任命袁世凱為內閣大臣,組織新內閣。袁世凱掌握了清朝的全部大權,清朝實際上已徒具虛名。
南北議和后,袁世凱加緊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正式下詔退位,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
跟蹤思考
晚清時期,清朝統治出現過哪幾次嚴重危機?每次危機的表現和采取的對策是什么?
二、晚清時期中國社會性質的逐步變化
1.第一次鴉片戰爭和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
第一次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等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社會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政治上,中國獨立的領土主權、領海主權、司法主權、關稅主權和貿易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的破壞,中國開始受制于西方列強。經濟上,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受到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的強烈沖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第一次鴉片戰爭是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起點。
2.第二次鴉片戰爭和第二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等國先后強迫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第二批不平等條約。這是繼《南京條約》后西方侵略者對中國主權的又一次空前掠奪。中國喪失了更多的主權和領土,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到內地。第二次鴉片戰爭加速了西方侵略者與中國封建統治者的勾結。1862年1月,清政府正式確立了“借師助剿”的反動政策,標志著清政府開始以洋人為靠山,成為外國侵略者統治中國的工具。從此,中外反動勢力互相勾結和利用,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3.中國社會的經濟結構和階級關系的變化——中國半封建化的反映
19世紀四五十年代,中國工人階級在通商口岸外國資本家的工廠里誕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資本主義近代企業產生,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隨之產生,無產階級隊伍逐步發展壯大。中國社會的經濟結構發生變化,在封建自然經濟逐步解體的基礎上,出現了資本主義經濟。中國社會的階級關系也發生重大變化,在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這兩大基本階級之外,出現了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這些現象的出現,說明中國社會在半封建化上邁進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