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歷史課學習變得有趣
時間:
未知2
歷史備考
歷史知識一般由時間啦、地點啦、人物啦、事件啦等幾個基本要素構成,教學方法無外乎串聯、并列、分析、比較、列舉等,相對而言,較為枯躁,容易引起學習疲勞。在課堂教學中把內容講的活靈活現,惟妙惟肖就顯得非常重要了。這樣,不僅拓寬學生獲得歷史知識的信息渠道,而且活躍了氣氛,增加了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
具體操作,我說說吧,先說明啊,我站著說話不腰疼,說起話來很輕松,實踐起來會很沉重。
我們上了這么多年的學,聽了這么多年照本宣科,一本正經的歷史課,你自己想想,那是啥感覺?啥?頭疼?惡心?想吐?你也知道滋味呀,知道滋味就好,知道滋味就該想想你當歷史老師該怎么講歷史。當然你要抱著打擊報復,多年的媳婦熬成公婆的心理,想把自己惡心過的,拿來惡心別人,那我沒轍。只能說,只好說:
誰攤你孫子手里誰倒霉!
所以嘛,做人要厚道,我承認我粗口,我罵人不對,但我也是氣不過嘛,想想那些花一樣漂亮的女生,草一樣綠的男生卻被你在課堂上整的蔫蔫的,不是看色情小說,就是讀成人笑話,沖動了,沖動了。下面說說怎么上歷史課,給你點兒建議,算是物質補償了。
首先:別偷懶,多整幾句。
怎么講,就是我們在講一段歷史事件的時候,別動不動講“時間發生在公元xxx年”, “影響是幾條” ,而最重要的經過則惜字如金,能少說就少說,那怎么行?要知道影響也好,作用也好,很大成分是經過得出來的,你對影響、作用嘚嘚個沒完,又是讓大家劃的,又是讓大家背的,你不嫌惡心人啊。正確的做法是把經過說詳細點兒,啥?你也不知道詳細?不知道詳細你都敢上講臺?!你孫子也忒大膽了吧?你這不坑人嗎?滾回去好好查查細節,查仔細自己弄清楚了再講去!
第二:俏皮話說正事兒。
歷史事件的詳細經過搞清楚了,也別說的跟念悼詞似的,語言上可以下點兒功夫,什么角色當時該說什么話,自個兒揣摩揣摩,必要的話,夸張一點兒也是可以的,又不會說死人?當然你不能胡說八道,像那個號稱史上最牛歷史老師叫啥來著?袁世凱?不是,記不清了,反正跟袁世凱叫的有點近,他把毛主席那樣評價定性就不行了,他那哪兒是評價歷史人物啊,估計祖先被毛主席斗過,打擊報復來啦。
第三:聯系身邊的事兒。
歷史上不是常贊揚一個人講歷史講的好稱之為“談古論今”嗎?那就是在講一歷史事件的時候,完全可以舉出當今的例子佐證一下,因為遙遠的過去我們不好感知,發生在身邊的事情,只要我們不是尸體,都多少知道個一二吧。
舉個例子說吧,你在講過去中美關系時,完全可以拿兩個小孩掐架來打比方,當然一個身高八尺,二百多斤;一個不足四十公分,七八十斤兒。
第四:別扯遠了,記得回來。
什么意思?扯歸扯,嘮歸嘮,你得扯的有個主題,嘮的沾邊,即使發揮的太好了,扯遠了,也要記得拽回來,這樣,學生才能記得這是課堂,是在上歷史課,這樣的歷史課他們聽后會是什么反應呢?想想吧。
最后要說的是,以上“物質補償”不是說說就能做到的,也不是刻意想著就能做到的,它需要你多讀書為前提,而且讀書必須成為一種習慣,多思考為輔助,好語言,好故事是思考出來的。
還有,課堂程序也不能少。
具體操作,我說說吧,先說明啊,我站著說話不腰疼,說起話來很輕松,實踐起來會很沉重。
我們上了這么多年的學,聽了這么多年照本宣科,一本正經的歷史課,你自己想想,那是啥感覺?啥?頭疼?惡心?想吐?你也知道滋味呀,知道滋味就好,知道滋味就該想想你當歷史老師該怎么講歷史。當然你要抱著打擊報復,多年的媳婦熬成公婆的心理,想把自己惡心過的,拿來惡心別人,那我沒轍。只能說,只好說:
誰攤你孫子手里誰倒霉!
所以嘛,做人要厚道,我承認我粗口,我罵人不對,但我也是氣不過嘛,想想那些花一樣漂亮的女生,草一樣綠的男生卻被你在課堂上整的蔫蔫的,不是看色情小說,就是讀成人笑話,沖動了,沖動了。下面說說怎么上歷史課,給你點兒建議,算是物質補償了。
首先:別偷懶,多整幾句。
怎么講,就是我們在講一段歷史事件的時候,別動不動講“時間發生在公元xxx年”, “影響是幾條” ,而最重要的經過則惜字如金,能少說就少說,那怎么行?要知道影響也好,作用也好,很大成分是經過得出來的,你對影響、作用嘚嘚個沒完,又是讓大家劃的,又是讓大家背的,你不嫌惡心人啊。正確的做法是把經過說詳細點兒,啥?你也不知道詳細?不知道詳細你都敢上講臺?!你孫子也忒大膽了吧?你這不坑人嗎?滾回去好好查查細節,查仔細自己弄清楚了再講去!
第二:俏皮話說正事兒。
歷史事件的詳細經過搞清楚了,也別說的跟念悼詞似的,語言上可以下點兒功夫,什么角色當時該說什么話,自個兒揣摩揣摩,必要的話,夸張一點兒也是可以的,又不會說死人?當然你不能胡說八道,像那個號稱史上最牛歷史老師叫啥來著?袁世凱?不是,記不清了,反正跟袁世凱叫的有點近,他把毛主席那樣評價定性就不行了,他那哪兒是評價歷史人物啊,估計祖先被毛主席斗過,打擊報復來啦。
第三:聯系身邊的事兒。
歷史上不是常贊揚一個人講歷史講的好稱之為“談古論今”嗎?那就是在講一歷史事件的時候,完全可以舉出當今的例子佐證一下,因為遙遠的過去我們不好感知,發生在身邊的事情,只要我們不是尸體,都多少知道個一二吧。
舉個例子說吧,你在講過去中美關系時,完全可以拿兩個小孩掐架來打比方,當然一個身高八尺,二百多斤;一個不足四十公分,七八十斤兒。
第四:別扯遠了,記得回來。
什么意思?扯歸扯,嘮歸嘮,你得扯的有個主題,嘮的沾邊,即使發揮的太好了,扯遠了,也要記得拽回來,這樣,學生才能記得這是課堂,是在上歷史課,這樣的歷史課他們聽后會是什么反應呢?想想吧。
最后要說的是,以上“物質補償”不是說說就能做到的,也不是刻意想著就能做到的,它需要你多讀書為前提,而且讀書必須成為一種習慣,多思考為輔助,好語言,好故事是思考出來的。
還有,課堂程序也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