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學習方法必知
高中語文學習方法必知:談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教學中,歷屆都有一些思想、學習、學習習慣、學習紀律等與一般學生有較大差距的學生,這些學生的智力不差,體力不差,認識能力不差,可就是學習成績上不去,或上去了穩不住。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分析,我認為:這部分學生主要的問題是沒有養成一個適合自己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什么是良好的學習習慣呢?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是能按照教學規律和學習要求逐漸形成的學習習慣。如:自覺地預習、復習,按時完成作業等等。好的學習習慣應該包括所有學生共同具有的習慣和適應個性特點的學習習慣。
作為學生必須養成的學習習慣,至少應包括每天按時起床,按時上學,認真聽講,認真做好記錄,積極回答提問,課后按時完成作業,字規規矩矩地寫,話清清楚楚地說,課文仔仔細細地讀,練習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地完成等等。這些都要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逐步形成和完善,還要持之以恒,養成習慣。
適合個性特點的習慣是什么呢?人與人之所以能相互不同,相互區別,在于人有各自的與其他人不同的生活、行為習慣、個性特點。同在一個班學習,有的學生好動,有的好靜,有的長于讀書,有的長于運算,有的形象思維生動,有的邏輯推理嚴密等等。因此,做教師的要站在較高理論基礎上,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和良好行為習慣,高中生物,尤其是培養一套適合學生個性特征的習慣,這是因材施教最主要的工作之一。
對于一般學生除應該養成預習、復習的習慣外,還應該養成勤做讀書筆記,勤于思索,敢于提問的學習習慣。俗話說:“禿筆頭勝過好記性。”做讀書筆記不僅能保存資料,幫助記憶。還能促使自己認真讀書,培養思維能力,提高思想水平,在學習上要勤于思索,敢于提問題,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強不知以為知,對各學科所學知識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樣,學習才能有所得。
對于好動與調皮的學生,應該重點給予他們約束力和自控力的培養,使之養成集中精力學習的習慣。例如:教師一方面要盡量創造條件(采用幻燈、錄音、提問等教學手段)克服他們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另一方面要提示學生努力提高自控能力,提出一些相應的要求。如:要求他們在一節課的時間里,集中5至10分鐘的精力,全神貫注地聽老師講課,這樣堅待一周或兩周,乃至更長一些時間后,再給他們提出更高一些的要求,由5分至10分鐘,至15分鐘,使他們逐步養成上課認真聽講的習慣,逐步轉變他們上課坐不住,聽不進去的學習態度。對那些調皮的學生,老師要引導他們認識學習的意義并促使他們抱著一定的目的進行學習。教師自己努力改進教學手段,以生動有趣吸引學生注意力,這樣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他們有目的地進行思維,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
對于較內向的學生,教師則應多與他們交朋友,談心,培養他們的表達能力,鼓勵他們大膽地說,培養他們聽說的習慣。例如:在教學中,優先抽他們朗讀課文,分析文章,答對以后及時給予鼓勵,給他們成功的體驗,樹立他們成功的信心,活躍他們的思維,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對于偏科問題嚴重,行為智力并不差的學生則應重點針對所偏廢科目的特點提出一套學習方案,從興趣修補到提高成績,從不自覺到自覺,從有監督—引導—無監督逐步上路,養成各科齊頭并進,全面發展的習慣。語文學科偏廢的學生,他們絕大部分長于運算,而欠缺形象思維,對識記、背誦尤感困難,教師應做適合學生特點的安排,每周固定早讀時間,由家長監督。對要求背誦、默寫的篇章段落,教師除教給他們記、背的方法外,還要提出相應的要求,同時加強對學生記憶目的性和自覺性的指導,提高記憶的效果。如:一般學生在20分鐘就能識記、背誦的,要求他們能在30分鐘至35分鐘達到目的。通過這樣一段時間的強化訓練,學生形象思維的能力就會逐步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也就會越來越濃,自然消除了偏廢現象。
對于有心理創傷的學生,則應重點培養健康情感,樹立他們熱愛美好大自然,憧憬美好人生,熱愛生活的信念。要求他們認真對待每一天的學習、生活。教師應了解他們的心理,尊重他們的自尊心,不斷消除他們的自卑感,調動他們被壓抑的積極性,鼓勵他們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學習,遇到困難、挫折不退卻,不氣餒。
學習習慣、行為習慣的培養,在教育學、心理學中屬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一個稱職的教師要努力開發學生的智力,積極培養學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使智力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二者相互影響,相得益彰,真正成為有用之才。
高中語文學習方法必知:易混虛詞誤用例析
1.畢竟究竟
(1)有人說日本汽車比德國汽車更舒適,也有人說德國汽車比日本汽車更穩重,但這究竟只是個人的不同感受,購車人還是要親自駕駛一下才能作出判斷。
(2)比如說,歌頌呢,還是暴露呢?這就是態度問題。畢竟哪種態度是我們需要的?
“畢竟”用在肯定句中,強調原因或結果;"究竟"可以用于疑問句中,追究事情的本相,而"畢竟"不能。例中兩詞應互換。
2.大抵大概
(3)我們魯鎮的習慣,本來是凡有出嫁的女兒……夏間便大概回到母家去消夏。
(4)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雖然與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卻大概只能如此而已。
“大抵”能表示數量范圍,有“大半”“大部分”之意,而“大概”卻只是表示約數。在表示估計語氣的時候,“大抵”重在肯定,“大概”重在猜測。兩例中的“大概”都應換成“大抵”。
3.何況況且
(5)語法知識是每個人都必須具備的,況且你這個搞編輯工作的人。
二者都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但“何況”還有以下用法,即它引出的后分句重在與前分句構成對比,用甲烘托乙,表示甲如此,乙更是如此。例中“況且”應換成“何況”。
4.徑直徑自竟自
(6)他這樣遲疑時,思想又上了相反的兩種循環起伏的老路,所以提起筆來又放下,不能徑自寫下去,高中生物。
(7)沒有人教他,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他徑自學會了畫畫;又沒跟家人商量,竟自辭職辦起了一個書畫社。
“徑直”修飾動詞表示動作行為不間斷;“徑自”表示某一個人或某一方面單獨做某事,多含貶意;“竟自”,竟然,多用于表現人們對某人做事的結果感到意外。例(6)中的“徑自”應換為“徑直”;例(7)中的“徑自”“竟自”互換。
5.未免不免
(8)他是剛進車間的新工人,做起活來未免慢一些。
(7)老吳不免太不會說話,本來挺簡單的事叫他弄復雜了。
“未免”同一些詞語搭配表示前面所說的情況不合適或對某種過分情況的不以為然,含有委婉批評的意味。“不免”表示某種結果在客觀上不可避免,上述兩詞應互換。
6.格外分外
(10)得知兒子今年春節不回家,他心里分外不高興。
(11)戰斗經驗告訴他,現在分外需要頭腦清醒和冷靜的思索。
二者都有“更加”“特別”的意思,但“分外”后面不用否定式,也不能修飾一般動詞,“格外”不受這些限制。上述“分外”均應換為“格外”。
7.約略大約
(12)今年美國宣布找到了迄今為止人類所知的最遙遠的“鄰居”--距離地球約略130億光年的微型星系。
“大約”可指數量或時間。“約略”多指心理活動,有“稍微”“稍稍”的意思,表示某種感覺隱約粗略,如“對于那篇文章的意思,我已經約略知道一些”。例中的“約略”應換為“大約”。
8.爾后而后
(13)我和老丁共事多年,退休后,他回了廣東老家,而后再無消息。
(14)積累了豐富的素材爾后才能寫作。
“而后”,表示緊接著上面的動作去做。“爾后”,從此以后。
9.鑒于由于
(15)由于省實驗中學推廣普通話的成效,我校已參照他們的經驗,制訂了實施辦法。
“由于”表示原因或理由;“鑒于”,感覺到,考慮到,有借鑒或吸取教訓的意味。例句表示借鑒經驗,應用“鑒于”。
10、還是或者
(16)先去北京,或者先去上海,或者先去廣州?
二者都表示選擇,但是“或者”只能用在陳述句中,不能用在疑問句中;“還是”則相反,即使用在陳述句中,也仍含有疑問語句,如“我也搞不清楚他是先去的北京,還是先去的上海。”
11.因為由于
(17)因為美國的《2003年國別人權報告》對包括中國在內各國人權狀況進行了歪曲和指責,因此,我們也不得不發表《2003年美國的人權記錄》幫助美國把美國的人權記錄補上。
二者都表示原因。但“因為”常和“所以”搭配,不能與“因而”,“因此”搭配,否則,造成語義重復;“由于”可以。“因為”可以用于后一分句,“由于”不能。
12.不但……而且不但……反而
(18)張某在反貪局的同志找他談話時,不但不如實交待自己的貪污受賄問題,而且大吵大鬧,裝出一副很廉潔的樣子。
兩種格式都表示意思的遞進,但后者一類句子里的“不但”后邊一定是否定格式,“反而”后邊是肯定格式;前者的后邊均為肯定格式。
實戰演練:選出下列各句橫線處應填入的正確詞語。
1.我就是要問問董事長,對于我們工人的條件(A、畢竟B、究竟)是答應不答應?
2.他在生人面前都不習慣講話,(A、況且B、何況)要到大庭廣眾之中。
3.后來雇用的女工,(A、大概B、大抵)非懶即饞,或者饞而且懶,左右不如意。
4.他上課亂說話,老師還沒批評他幾句,他竟(A、徑直B、徑自)離開了教室。
5.預計中國代表團在雅典奧運會金牌榜上會超越實力強勁的美國和俄羅斯,這(A、
未免B、不免)太樂觀了。
6.您老能親自來觀看演出,我們(A、格外B、分外)歡迎。
7.據統計,河南省栽植泡桐(A、大約B、約略)二億株,農桐間作面積達一千萬畝。
8.必須敵情、地形、人民等條件都利于我,不利于敵,確有把握(A、爾后B、而后)動手。
9.(A、由于B、鑒于)去年江水泛濫的嚴重教訓,工程局組織力量加固了堤岸,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
10、她到現在還沒拿定主意報文科(A、或者B、還是)理科。
11.建議那些高出一批控制線分數不多的考生,最好不要報考省內的重點院校,(A、
因為B、由于)我們山東的重點院校僅有幾所,而且多數考生又愿意就近不就遠。
12.被囚多時的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寫給大女兒的親筆信不但沒能如愿傳達
(A、而且,B、反而)被抹黑了三分之二,總共剩下17個單詞能看得懂。
答案:1.B2.B3.B4.B5.A6.A7.A8.B9.B10、A11.A12.B
高中語文學習方法必知:古代漢語判斷句有哪幾種類型
文言句式包括: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否定句、詞序(倒裝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結構(習慣句式)。除了“疑問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在古代漢語中,判斷句一般是以名詞或名詞短語為謂語而表示判斷的。判斷句是對人或事物表示斷定,斷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屬于什么的句式。
1判斷句的類型
1.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資也。(……也)
3. 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者,……)
4. 劉備天下梟雄。(……,……)
(這四種是由“者、也”表判斷的類型)
5.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者也)
6.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乃)
7. 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為)
8.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則)
9. 即今之縲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詞用,不表判斷)
1判斷句常見用法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后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了涉世家》)
“......,......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
“......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無標志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后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 “非”,都不是判斷詞。
1判斷句常見形式及例句
1、主語后面用“者”表示停頓,謂語后面用“也”表示判斷,形式為:“……者,……也。”例如:
①魏公子無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王異母弟也。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
2、主語后面不用“者”,只在謂語后面用“也”,形式為:“……,……也。”例如:
①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 ②梁,吾仇也。
3、有些判斷句,“者、也”全不用。例如:
①晉鄙??宿將…… ②劉備天下梟雄……
4、用“乃”“為”“即”等表示判斷,也是常見形式。例如: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③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曰顏佩韋、楊念如、馬杰、沈揚、周文元,即今之?然在墓者也。
5、用“是”作判斷動詞,文言中也有,但起步較晚。例如:
①巨是凡人…… ②問今是何世……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