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如何學習文言文 培養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初中生學習文言文方法
學生和家長又說了,現在課業這么重,學那么多東西,哪有時間熟讀背出呀。學會讀古文和學會讀外文相似,如果沒時間整課背,就挑出精彩的段落來背,這次背出一段,下次再背出另一段,積少成多,到時候也能“立體的懂”。《朱子語類》言:“人讀史書,節目處須要背得,始得。如讀《漢書》,高祖辭沛公處,義帝遣沛公入關處,韓信初說漢王處,與史贊《過秦論》之類,皆用背得,方是。若只是略綽看過,心下似有似無,濟得甚事”。
學生和家長又不同意了,說現在科學的記憶方式不是理解了讀嗎。但不要忘了,學習是必須要背記一些東西的,記憶就像倉庫,倉庫里是必須要有東西的,有了東西才能進進出出,如果沒有東西,怎么理解新的東西,新的東西必須要借著舊東西來理解的,再打個比方,就像我們學習生字,查字典后,是借著原來學過的字詞來理解生字的,如果一個字都沒學過,沒記住過,怎么理解生字。
誦讀古文還有一點,要培養語感,要“因聲求氣”,體會到原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到文本的音節美,這樣讀起古文來就不覺其難了。劉勰講“情動而辭發”,理解文章背后的感情氣勢也就不再認為讀書是苦事了。
古文難讀,一在“訛誤缺失”,一在語音、詞匯、語法起了變化,一在古人的風俗習慣、典章制度今人不了解。但現在學生最迫切、最直接的還是字、詞、句方面的一些問題,這部分下次再談,今日暫不述了。
總而言之,學習古文沒有捷徑,只有方法,知道方法的,學習古文能事半而功倍,沒有用好方法,則“道在邇而求諸遠。”
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一、內錘煉基本功,以示范作用影響學生。
1、以讀打動學生,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入選教材的文言作品文質俱美,篇幅大多短小精悍,讀來令人回腸蕩氣,一詠三嘆。我常利用自己的一些優勢作文章。高中、大學時,我就愛誦讀古文詩詞,慶幸的是這一習慣至今還保留。02年,我通過普通話水平測試,達到“二甲”。我相信,教師用較標準的普通話,用抑揚頓挫的語音朗讀課文必然大大增強文言作品的感染力和穿透力。美讀中節奏的快慢、語氣的輕重、語速的緩急、語音的高低、語勢的強弱等無不在敲擊學生的心靈。學生不會一下子領悟出作品中的情節內容,人物形象,思想情感,但他們從老師那或舒展或緊蹙的眉宇間,從那或高吭或柔美的喉音里一定能夠獲得哪怕是朦朧的審美情趣。這樣做,就容易拉近作品與學生的心理距離,促進他們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
2、以背帶動學生,樹立學習文言文的信心。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只要一提到岳飛的大名,《滿江紅》慷慨悲壯的詞句就會從我心頭溢出,我會情不自禁大聲背吟,一股悲憤、豪邁之情頓時涌上心間。說到詩仙李白,那“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詩句油然漫上唇角。行云流水般背,一氣呵成般背,在學生面前往往有一定震撼力和說服力的。當然,這全憑教師的硬功夫和生平閱歷支撐起來。課外的有興趣背,課內的我更要求自己背出。
凡是要求背誦的課內文言文,我都告誡自己必須全文、流暢地背給學生聽。我敢當著學生的面立下這樣的約定:老師背不出,同學們可以免學。像老課文上的柳宗元的名篇《始得西山宴游記》,我也在學生面前背過。現今的教材,如《木蘭詩》、《醉翁亭記》、《岳陽樓記》、《出師表》等,我都完整、流利地背給學生聽過。我這樣做,就是要給學生一個印象,古文并不是很玄奧很神秘,只要用心學習,古文照樣可以從我們的嘴里脫口而出。事實上,以背促學,以背激趣,給不少學生增添了學習文言文的好感。在歷來年級語文檢測中,我所帶的班級在古詩文默寫方面的得分,總要高過別班。
二、外優化教學方法,揚長避短吸引學生。
1、講述故事引發學生興趣。
大凡故事有情節、有人物,能短時間抓住聽眾的心理。現代初中學生好奇心、求知欲強,對未知領域的東西感興趣。例如三顧茅廬、白帝托孤是三國里有關孔明和劉備的故事,學習《出師表》時,向學生講講這兩個故事,既利于學生對歷史的了解,更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學習《夸父逐日》時,先給學生講些神話故事如精衛填海、女媧造人,可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熱情。學習中,我還有把機會讓給學生,當學生了解某個與學習有關的歷史、成語故事,我會要學生一試身手,當眾講述。
2、用名言警句導入。
在小學學習階段,學生們就已經積累了不少名言名句,這為初中的學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等這樣警句從做人、做學問、治國的角度發表議論,恰似黃鐘大呂,給人們有益的警醒和啟示。我們學習《岳陽樓記》、《論語十則》、《孟子二章》時要不失時機向學生引入,以提高學生學習古文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
3、分析、比較古今詞語、句型的異同。
文言文是古人的書面語言,雅致、凝練。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在詞語的含義和句式的運用上差別很大,我采用比較法消除初中生學習的畏難情緒。
(一)、比較古今詞義的異同。我讓學生明白,漢語實詞中有一部分古今詞義基本沒變化,如“天、山、水、父、心、腹、雨、流血”等。我讓學生多掌握留存至今的有生命力的成語含義和用法,因為成語中的一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與教材里的文言文中一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是一樣的。如“走馬觀花”中“走”字與《口技》中“兩股戰戰,幾欲先走”,《夸父逐日》中的“夸父與日逐走”里的“走”意義一樣。“土崩瓦解”中的“土”“瓦”與《狼》“其一犬坐于前”里的“犬”,《小石潭記》里的“斗折蛇行”里的“斗”“蛇”用法一樣。古今詞義的變化主要體現在詞義的縮小、擴大和轉移方面。我告訴學生無論哪種變化,大多圍繞詞的基本義或原始義發生改變。真正掌握課文上常見實詞和一些重要虛詞的含義和用法,心自然踏實,考試中也不會緊張。
(二)比較古今句型的差異。文言句式同現代漢語句式差異并不很大。它們的基本結構形式是:主語——謂語——賓語。我要求學生在存在差異的地方要特別細心分辨和反復鑒別。學習了一年文言后,我開始把文言文的特別句式,如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包括謂語前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梳理給學生,讓他們對文言句式做到心中有數,遇變不驚。
4、展開課堂競賽活動。
初中生處于長身體、長知識的黃金時段,求勝好強的心理會在他們的言談舉止中表現出來,只要我們運用好,它就會變成有利因素,適當開展比賽活動,有助培養他們的學習動力和激情。
(一)、開展背誦比賽。以個人為單位,讓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要求在規定時間內達到目標。能完整、流暢背出來,以用時最少者為勝。以小組或集體為單位,開展背誦接力賽。比如背《木蘭詩》,要學生分工分段背,比一比哪組配合默契。
(二)、開展復述故事比賽。復述不是簡單的翻譯課文,它需要在掌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把故事講給同學聽。復述要求語言生動、有吸引力;情節到位,有完整性。如復述《陳涉世家》時,有學生把“魚腹藏書”這一起義輿論準備活動丟掉了,很快被他人發現并提出意見。這個活動對鞏固所學,調動學生主動性有較好的作用。
總之,學好古文并不難,同行們都有較扎實的古漢語知識和較深厚的文學功底,只要教學方法得當,有一顆責任心,教好教強學生并不是難的。
初中生學好語文方法
語文作為一門循序漸進的學科,與理科有明顯的不同。語文的知識點和難度是逐層累加的,學習過程是持續不斷的,沒有明顯的階段性,它以理解、積累和廣泛閱讀為重。因此,語文的學習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耐心,決不能聽之任之或者臨時抱佛腳。
學生若想在中考中取得一個好的成績,需要制定一個科學合理的規劃。一般來說,初中語文學習分為三個時期:
1、初一語文——基礎關鍵期”
初一語文是初中語文學習的開端,順利完成從小學到初中語文學習模式的轉變,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打下扎實的基礎。
同時,應當熟練掌握基本初中文言知識、記敘文閱讀、散文初步閱讀的技巧以及進行初中寫作的入門,這些對提高語文成績和迎接未來的中考有著重大意義。
2、初二語文——知識整合期”
初二是語文能力形成的決定性階段,是中考前最重要的過渡階段。
此間,進一步扎實基礎,培養好的語文習慣和良好的語感,掌握基本的應試思維和能力,進一步查缺補漏,完成作文素材的有效累積,熟練掌握議論文、散文、小說等體裁的閱讀技巧。這些都是初二語文學習的重點。
3、初三語文——全面提升期”
初三的學習不再是追求獨立知識點的羅列,更多的是知識理解層面上的質變,關注解題的思維和能力。
全方位地縱向進行語文學習,將語文學習清晰地分成四大塊內容:基礎知識、閱讀、文言文、寫作,各塊重點有針對性地突破。最后,全面進行總復習,熟悉天津中考語文題型,做到考前熟悉考點、熟知題型、熟練解題,最后取得自己滿意的成績。
看過“培養學習文言文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