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化學知識點總結
多元酸究竟能電離多少個H+,是要看它結構中有多少個羥基,非羥基的氫是不能電離出來的。如亞磷酸(H3PO3),看上去它有三個H,好像是三元酸,但是它的結構中,是有一個H和一個O分別和中心原子直接相連的,而不構成羥基。構成羥基的O和H只有兩個。因此H3PO3是二元酸。當然,有的還要考慮別的因素,如路易斯酸H3BO3就不能由此來解釋。
2、酸式鹽溶液呈酸性
表面上看,“酸”式鹽溶液當然呈酸性啦,其實不然。到底酸式鹽呈什么性,要分情況討論。如果這是強酸的酸式鹽,因為它電離出了大量的H+,而且陰離子不水解,所以強酸的酸式鹽溶液一定呈酸性。而弱酸的酸式鹽,則要比較它電離出H+的能力和陰離子水解的程度了。如果陰離子的水解程度較大(如NaHCO3),則溶液呈堿性;反過來,如果陰離子電離出H+的能力較強(如NaH2PO4),則溶液呈酸性。
3、H2SO4有強氧化性
就這么說就不對,只要在前邊加一個“濃”字就對了。濃H2SO4以分子形式存在,它的氧化性體現在整體的分子上,H2SO4中的S+6易得到電子,所以它有強氧化性。而稀H2SO4(或SO42-)的氧化性幾乎沒有(連H2S也氧化不了),比H2SO3(或SO32-)的氧化性還弱得多。這也體現了低價態非金屬的含氧酸根的氧化性比高價態的強,和HClO與HClO4的酸性強弱比較一樣。所以說H2SO4有強氧化性時必須嚴謹,前面加上“濃”字。
4、寫離子方程式,不考慮反應物之間的反應
從解題速度角度考慮,判斷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正誤時,可以“四看”:一看產物是否正確;二看電荷是否守恒;三看拆分是否合理;四看是否符合題目限制的條件。從解題思維的深度考慮,用聯系氧化還原反應、復分解反應等化學原理來綜合判斷產物的成分。中學典型反應:低價態鐵的化合物(氧化物、氫氧化物和鹽)與硝酸反應;鐵單質與硝酸反應;+3鐵的化合物與還原性酸如碘化氫溶液的反應等。
5、忽視混合物分離時對反應順序的限制
混合物的分離和提純對化學反應原理提出的具體要求是:反應要快、加入的過量試劑確保把雜質除盡、選擇的試劑既不能引入新雜質又要易除去。
6、計算反應熱時忽視晶體的結構
計算反應熱時容易忽視晶體的結構,中學常計算共價鍵的原子晶體:1 mol金剛石含2 mol 碳碳鍵,1 mol二氧化硅含4 mol硅氧鍵。分子晶體:1 mol分子所含共價鍵,如1 mol乙烷分子含有6 mol碳氫鍵和1 mol碳碳鍵。
7、對物質的溶解度規律把握不準
物質的溶解度變化規律分三類:第一類,溫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氯化鉀、硝酸鉀等;第二類,溫度升高,溶解度增大,但是增加的程度小,如氯化鈉;第三類,溫度升高,溶解度減小,如氣體、氫氧化鈉等,有些學生對氣體的溶解度與溫度的關系理解不清。
高二化學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1.有機物的溶解性
(1)難溶于水的有:各類烴、鹵代烴、硝基化合物、酯、絕大多數高聚物、高級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數目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級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鹽、氨基酸及鹽、單糖、二糖。(它們都能與水形成氫鍵)。
2.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KMnO4/H+褪色的物質
1)有機物:含有C=C、—C≡C—、—OH(較慢)、—CHO的物質 苯環相連的側鏈碳上有氫原子的苯的同系物(但苯不反應)
2)無機物:與還原性物質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如H2S、S2-、SO2、SO32-、Br-、I-、Fe2+
3.與Na反應的有機物:含有—OH、—COOH的有機物
與NaOH反應的有機物:常溫下,易與含有酚羥基、—COOH的有機物反應
加熱時,能與鹵代烴、酯反應(取代反應)
與Na2CO3反應的有機物:含有酚羥基的有機物反應生成酚鈉和NaHCO3;
含有—COOH的有機物反應生成羧酸鈉,并放出CO2氣體;
含有—SO3H的有機物反應生成磺酸鈉并放出CO2氣體。
與NaHCO3反應的有機物:含有—COOH、—SO3H的有機物反應生成羧酸鈉、磺酸鈉并放出等物質的量的CO2氣體。
4.既能與強酸,又能與強堿反應的物質
(1)2Al + 6H+ == 2 Al3+ + 3H2↑ 2Al + 2OH- + 2H2O == 2 AlO2- + 3H2↑
(2)Al2O3 + 6H+ == 2 Al3+ + 3H2O Al2O3 + 2OH- == 2 AlO2- + H2O
(3)Al(OH)3 + 3H+ == Al3+ + 3H2O Al(OH)3 + OH- == AlO2- + 2H2O
(4)弱酸的酸式鹽,如NaHCO3、NaHS等等
NaHCO3 + HCl == NaCl + CO2↑ + H2O NaHCO3 + NaOH == Na2CO3 + H2O
NaHS + HCl == NaCl + H2S↑ NaHS + NaOH == Na2S + H2O
(5)弱酸弱堿鹽,如CH3COONH4、(NH4)2S等等
2CH3COONH4 + H2SO4 == (NH4)2SO4 + 2CH3COOH
CH3COONH4 + NaOH == CH3COONa + NH3↑+ H2O
(NH4)2S + H2SO4 == (NH4)2SO4 + H2S↑
(NH4)2S +2NaOH == Na2S + 2NH3↑+ 2H2O
有機化學知識點
(6)氨基酸,如甘氨酸等
H2NCH2COOH + HCl → HOOCCH2NH3Cl
H2NCH2COOH + NaOH → H2NCH2COONa + H2O
(7)蛋白質分子中的肽鏈的鏈端或支鏈上仍有呈酸性的—COOH和呈堿性的—NH2,故蛋白質仍能與堿和酸反應。
5.銀鏡反應的有機物
(1)發生銀鏡反應的有機物:含有—CHO的物質:醛、甲酸、甲酸鹽、甲酸酯、還原性糖(葡萄糖、麥芽糖等)
(2)銀氨溶液[Ag(NH3)2OH](多倫試劑)的配制:
向一定量2%的AgNO3溶液中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至剛剛產生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消失。
(3)反應條件:堿性、水浴加熱 酸性條件下,則有Ag(NH3)2+ + OH - + 3H+ == Ag+ + 2NH4+ + H2O而被破壞。
(4)實驗現象:①反應液由澄清變成灰黑色渾濁;②試管內壁有銀白色金屬析出
(5)有關反應方程式:AgNO3 + NH3·H2O == AgOH↓ + NH4NO3 AgOH + 2NH3·H2O == Ag(NH3)2OH + 2H2O
銀鏡反應的一般通式: RCHO + 2Ag(NH3)2OH→2 Ag↓+ RCOONH4 + 3NH3 + H2O
【記憶訣竅】: 1—水(鹽)、2—銀、3—氨
甲醛(相當于兩個醛基):HCHO + 4Ag(NH3)2OH→4Ag↓+ (NH4)2CO3 + 6NH3 + 2H2O
乙二醛: OHC-CHO + 4Ag(NH3)2OH→4Ag↓+ (NH4)2C2O4 + 6NH3 + 2H2O
甲酸: HCOOH + 2 Ag(NH3)2OH→2 Ag↓+ (NH4)2CO3 + 2NH3 + H2O
葡萄糖:(過量)CH2OH(CHOH)4CHO +2Ag(NH3)2OH→2Ag↓+CH2OH(CHOH)4COONH4+3NH3 + H2O
(6)定量關系:—CHO~2Ag(NH)2OH~2 Ag HCHO~4Ag(NH)2OH~4 Ag
6.與新制Cu(OH)2懸濁液(斐林試劑)的反應
(1)有機物:羧酸(中和)、甲酸(先中和,但NaOH仍過量,后氧化)、醛、還原性糖(葡萄糖、麥芽糖)、甘油等多羥基化合物。
(2)斐林試劑的配制:向一定量10%的NaOH溶液中,滴加幾滴2%的CuSO4溶液,得到藍色絮狀懸濁液(即斐林試劑)。
(3)反應條件:堿過量、加熱煮沸
(4)實驗現象:
① 若有機物只有官能團醛基(—CHO),則滴入新制的氫氧化銅懸濁液中,常溫時無變化,加熱煮沸后有(磚)紅色沉淀生成; ② 若有機物為多羥基醛(如葡萄糖),則滴入新制的氫氧化銅懸濁液中,常溫時溶解變成絳藍色溶液,加熱煮沸后有(磚)紅色沉淀生成;
(5)有關反應方程式:2NaOH + CuSO4 == Cu(OH)2↓+ Na2SO4
RCHO + 2Cu(OH)2→RCOOH + Cu2O↓+ 2H2O
HCHO + 4Cu(OH)2→CO2 + 2Cu2O↓+ 5H2O
OHC-CHO + 4Cu(OH)2→HOOC-COOH + 2Cu2O↓+ 4H2O
HCOOH + 2Cu(OH)2→CO2 + Cu2O↓+ 3H2O
CH2OH(CHOH)4CHO + 2Cu(OH)2→CH2OH(CHOH)4COOH + Cu2O↓+ 2H2O
(6)定量關系:—COOH~? Cu(OH)2~? Cu2+ (酸使不溶性的堿溶解)
—CHO~2Cu(OH)2~Cu2O HCHO~4Cu(OH)2~2Cu2O
7.能發生水解反應的有機物:鹵代烴、酯、糖類(單糖除外)、肽類(包括蛋白質)
8.能跟FeCl3溶液發生顯色反應:酚類化合物。
9.能跟I2發生顯色反應:淀粉。
10.能跟濃硝酸發生顏色反應:含苯環的天然蛋白質
11.能使溴水(Br2/H2O)褪色的物質
(1)有機物① 通過加成反應使之褪色:含有C=C、—C≡C—的不飽和化合物
② 通過取代反應使之褪色:酚類 注意:苯酚溶液遇濃溴水時,除褪色現象之外還產生白色沉淀。
③ 通過氧化反應使之褪色:含有—CHO(醛基)的有機物(有水參加反應)注意:純凈的只含有—CHO(醛基)的有機物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④ 通過萃取使之褪色:液態烷烴、環烷烴、苯及其同系物、飽和鹵代烴、飽和酯
(2)無機物① 通過與堿發生歧化反應 3Br2 + 6OH- == 5Br- + BrO3- + 3H2O或Br2 + 2OH- == Br- + BrO- + H2O
② 與還原性物質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如H2S、S2-、SO2、SO32-、I-、Fe2+
高中化學如何學才能提高成績
1、判斷與推導要學習
無機化學重在判斷,判斷反應機理,反應原理,如化合價是否對等,能否參與反應,如何配平,都是基于周期表規律進行判斷和推導的。而有機化學的判斷,首先是官能團的判斷,而后是碳鏈的推導。抓住官能團的反應特性,然后根據碳鏈分布規律(4個鍵位),就能把知識點吃透,把題拿下。
所以,學好高中化學,讓孩子學習判斷與推導非常有用。
2、做好知識點的整理
高中化學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如此之多,并且還需要相互聯系著記憶。如果只記憶零碎的知識點,不相互聯系,就沒法很好的運用這些知識點,化學就學不好。
下面我跟大家說一下具體怎么實操知識點的整理:
1)每學完一節,整理這一節的知識網絡
找到本節的一個核心知識點,以這個知識點為核心串聯其他的知識點。當然,具體的整理方式因人而異,大家可以自由選擇,只要能在腦子里弄清楚本部分知識點的網絡就可以了。
2)用心體會更多知識點的聯系
高中化學知識點不只是一章的知識點有聯系,整本書甚至整個高中化學的知識點都有或多或少的聯系,但是刻意整理一本書的知識點比較浪費時間,效果也未必好。所以,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多加思考,在學習新知識或者練習的過程中多多聯想,這是學習高中化學最重要的一種思路。
與高中數學一樣,高中化學同樣需要整理知識點,但是高中化學整理知識點與高中數學還是有很大差距的。高中數學整理知識點更強調單個知識點逐個理解,而高中化學更偏向多個知識點結合整體理解記憶。
3、有針對性地做題,總結做題方法,養成良好的做題習慣
善于歸納和總結做題方法。不管什么類型的題,都是有一定的做題方法和規律的,一定要在老師的引導下,做好歸納和梳理。化學相對物理來說,是比較瑣碎的學科,更容易因為粗心而失分,務必讓孩子養成非常好的讀題審題習慣。
理科是需要多做題的,但不能太盲目,做題也要有針對性,心中一定要明白自己的知識缺陷和題型缺陷,挑選合適的題目進行訓練,否則,浪費了時間,收效也不大。
總之,學習高中化學,主要就是不斷總結整理知識點,及時復習,及時做題消化。知識先學會沉淀下來,然后再練題,會更有效果,后期通過訓練才能得高分。
化學怎么快速提分
1、分類整理,逐個擊破
所謂分類整理,就是將高三化學中物質性質,名稱定義以及反應式等,分開來,不能一口吃個胖子,因此要學會分類打包,一包一包的帶走。這樣一來,不僅不會對學生自己產生壓力,在學習高三化學的時候也會變得容易很多。
簡單的就少學一會,難的就多學一會。會了的就少看一會,不會的就多看一會。穿插著梳理化學知識,相信時間一長,對于化學知識的掌握一定會更上一層樓。
2、隨時問題,隨時解決
學習高三化學知識的時候,不會的問題就要立刻將它們攻破,以免破洞越來越多,你就會越來越冷,以至于補上一兩個洞都無濟于事,只會越來越麻煩。而且好多化學知識點都是互相有聯系,一個不會,一系列都不會。要是你馬上把這個問題解決,可能很多問題都豁然開朗了。
3、化學知識點,隨聽隨記
高三化學不好但想要開始努力,所以老師上課說的知識點我都會記下來,哪怕是隨口一說,但只要是沒有聽過的,都會寫下來。當下次遇到相同知識點,都會有印象,翻看記錄,也一定會找到。
這無形之中,不僅幫助你記憶高三化學書上的知識點,免去翻書所浪費的時間,還會幫助自己記憶,一舉兩得。
高中化學學習技巧
1.課前預習不可少。所謂預習,就是了解教材的大體內容和難易程度。預習時注意把握教材的總體思想:這節書主要講些什么物質?各物質之間有何聯系(如物理性質,化學反應)?重點物質是什么?這些都是預習之有要有一定印象的。預習時遇到疑難點,而自己又一時解決不了,應把它們集中起來用筆記本記錄下來,以增強聽課的針對性。另外,也可以通過相應的參考學習書,解決這些問題,以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同時為預習了解更多的知識。
2.巧妙聽課,主動思考。課堂上以聽老師講授為主,基本循著老師的思路去聽。同時要動腦子主動思考,力爭得到“接受—思考—理解”的最佳綜合效益。抓住基本概念,領會主要精神。老師講課有不同的“松緊度”,學生聽講也應有不同的“響應度”。在預習中以懂的東西就不必多話力氣。而對疑難點則要仔細聽,聽課中可進行合理的“聯想”和適度的停留。
3.鞏固課堂成果。每次下課是,并不要幾急于使自己的思想一下子松開,而要用幾分鐘時間靜靜思考一下本堂課的基本內容:中心要旨。這雖是幾分鐘工夫,效果卻是不可低估的。
4.首先明確,任何化學反應,從元素周期表角度考慮。化學的反應原理都是最外電子層是否“飽和”的問題,物態的化合價基本符合元素周期表分規律,只有少數多化合價的,要抄下牢記。做一個專門學化學的筆記本,把“非常規”的記錄,包括所有反應的特殊顏色、氣體、沉淀、變價等值的注意的特殊反應和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