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必考知識點
高中化學必考知識點
一、物質結構理論
1.用原子半徑、元素化合價周期性變化比較不同元素原子或離子半徑大小
2.用同周期、同主族元素金屬性和非金屬性遞變規律判斷具體物質的酸堿性強弱或氣態氫化物的穩定性或對應離子的氧化性和還原性的強弱。
3.運用周期表中元素“位--構--性”間的關系推導元素。
4.應用元素周期律、兩性氧化物、兩性氫氧化物進行相關計算或綜合運用,對元素推斷的框圖題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5.晶體結構理論
⑴晶體的空間結構:對代表物質的晶體結構要仔細分析、理解。在高中階段所涉及的晶體結構就源于課本的就幾種,高考在出題時,以此為藍本,考查與這些晶體結構相似的沒有學過的其它晶體的結構。
⑵晶體結構對其性質的影響:物質的熔、沸點高低規律比較。
⑶晶體類型的判斷及晶胞計算。
二 、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理論
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是中學化學重要基本理論,也是化工生產技術的重要理論基礎,是高考的熱點和難點。考查主要集中在:掌握反應速率的表示方法和計算,理解外界條件(濃度、壓強、溫度、催化劑等)對反應速率的影響。考點主要集中在同一反應用不同物質表示的速率關系,外界條件對反應速率的影響等。化學平衡的標志和建立途徑,外界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運用平衡移動原理判斷平衡移動方向,及各物質的物理量的變化與物態的關系,等效平衡等。
1.可逆反應達到化學平衡狀態的標志及化學平衡的移動
主要包括:可逆反應達到平衡時的特征,條件改變時平衡移動知識以及移動過程中某些物理量的變化情況,勒夏特列原理的應用。
三、電解質理論
電解質理論重點考查弱電解質電離平衡的建立,電離方程式的書寫,外界條件對電離平衡的影響,酸堿中和反應中有關弱電解質參與的計算和酸堿中和滴定實驗原理,水的離子積常數及溶液中水電離的氫離子濃度的有關計算和pH的計算,溶液酸堿性的判斷,不同電解質溶液中水的電離程度大小的比較,鹽類的水解原理及應用,離子共存、離子濃度大小比較,電解質理論與生物學科之間的滲透等。重要知識點有:
1.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及影響因素,水的電離和溶液的pH及計算。
2.鹽類的水解及其應用,特別是離子濃度大小比較、離子共存問題。
四、電化學理論
電化學理論包括原電池理論和電解理論。原電池理論的主要內容:判斷某裝置是否是原電池并判斷原電池的正負極、書寫電極反應式及總反應式;原電池工作時電解質溶液及兩極區溶液的pH的變化以及電池工作時溶液中離子的運動方向;
新型化學電源的工作原理。特別注意的是高考關注的日常生活、新技術內容有很多與原電池相關,還要注意這部分內容的命題往往與化學實驗、元素與化合物知識、氧化還原知識伴隨在一起。
同時原電池與生物、物理知識相互滲透如生物電、廢舊電池的危害、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電池效率等都是理綜命題的熱點之一。電解原理包括判斷電解池、電解池的陰陽極及兩極工作時的電極反應式;判斷電解池工作中和工作后溶液和兩極區溶液的pH變化;電解原理的應用及電解的有關計算。命題特點與化學其它內容綜合,電解原理與物理知識聯系緊密,學科間綜合問題。
高中化學必考知識點有哪些
化學現象
1、鋁片與鹽酸反應是放熱的,Ba(OH)2與NH4Cl反應是吸熱的;
2、Na與H2O(放有酚酞)反應,熔化、浮于水面、轉動、有氣體放出;(熔、浮、游、嘶、紅)
3、焰色反應:Na黃色、K紫色(透過藍色的鈷玻璃)、Cu綠色、Ca磚紅、Na+(黃色)、K+(紫色)。
4、Cu絲在Cl2中燃燒產生棕色的煙;
5、H2在Cl2中燃燒是蒼白色的火焰;
6、Na在Cl2中燃燒產生大量的白煙;
7、P在Cl2中燃燒產生大量的白色煙霧;
8、SO2通入品紅溶液先褪色,加熱后恢復原色;
9、NH3與HCl相遇產生大量的白煙;
10、鋁箔在氧氣中激烈燃燒產生刺眼的白光;
11、鎂條在空氣中燃燒產生刺眼白光,在CO2中燃燒生成白色粉末(MgO),產生黑煙;
12、鐵絲在Cl2中燃燒,產生棕色的煙;
13、HF腐蝕玻璃:4HF+ SiO2= SiF4↑+ 2H2O;
14、Fe(OH)2在空氣中被氧化:由白色變為灰綠最后變為紅褐色;
15、在常溫下:Fe、Al 在濃H2SO4和濃HNO3中鈍化;
16、向盛有苯酚溶液的試管中滴入FeCl3溶液,溶液呈紫色;苯酚遇空氣呈粉紅色。
17、蛋白質遇濃HNO3變黃,被灼燒時有燒焦羽毛氣味;
18、在空氣中燃燒:
S——微弱的淡藍色火焰
H2——淡藍色火焰
H2S——淡藍色火焰
CO——藍色火焰
CH4——明亮并呈藍色的火焰
S在O2中燃燒——明亮的藍紫色火焰。
19.淺黃色固體:S或Na2O2或AgBr
20.使品紅溶液褪色的氣體:
SO2(加熱后又恢復紅色)
Cl2(加熱后不恢復紅色)
21.有色溶液:Fe2+(淺綠色)、Fe3+(黃色)、Cu2+(藍色)、MnO4-(紫色)
物質提純方法
1.雜質轉化方法: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氫氧化鈉,使苯酚轉化為苯酚鈉,利用苯酚鈉易溶于水,使之與苯分開。欲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可用加熱的方法。
2.吸收洗滌法: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氫和水,可使混合氣體先通過飽和碳酸氫鈉的溶液后,再通過濃硫酸。
3.沉淀過濾法:欲除去硫酸亞鐵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銅,加入過量鐵粉,待充分反應后,過濾除去不溶物,達到目的。
4.加熱升華法: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用此法。
5.溶劑萃取法: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用此法。
6.溶液結晶法(結晶和重結晶):欲除去硝酸鈉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鈉,可利用兩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溫度,使硝酸鈉結晶析出,得到硝酸鈉純晶。
7.分餾、蒸餾法:欲除去乙醚中少量的酒精,可采用多次蒸餾的方法;將萃取后的碘單質和苯分離可采用蒸餾法。
8.分液法:欲將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體混合物分離,可采用此法,如將苯和水分離。
9.滲析法:欲除去膠體中的離子,可采用此法。如除去氫氧化鐵膠體中的氯離子。
10.綜合法:欲除去某物質中的雜質,可采用以上各種方法或多種方法綜合運用。
化學方程式怎么背
一、掌握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要領
左寫反應物,右邊寫生成,寫對化學式,系數來配平,中間連等號,條件要注清,生成沉淀氣,箭頭來標明。
二、歸類記憶
根據知識系列或反應類型或物質類別記憶,使零散的知識通過歸納成有規律可循,以重點物質為中心的知識網絡。
三、聯系實驗現象記憶
化學方程式枯燥難記,如何使化學用語的學習有聲有色、興趣盎然,可聯系實驗現象記憶。
如硫在氧氣中燃燒,記憶聯想:燃硫入氧,燃燒變旺,火焰藍紫,美麗漂亮,產生氣體,可真夠“嗆”。
磷在氧氣中燃燒,記憶聯想:紅磷燃燒,可真熱鬧,濃煙滾滾,亮似“燈泡”
化學方程式的記憶方法
實驗聯想法
從生動直觀到抽象思維,化學方程式是化學實驗的忠實和本質的描述,是實驗的概括和總結。因此,依據化學實驗來記憶有關的化學反應方程式是最行之有效的。例如,在加熱和使用催化劑(MnO2)的條件下,利用KClO3分解來制取氧氣。只要我們重視實驗之情景,聯想白色晶體與黑色粉末混和加熱生成氧氣這個實驗事實,就會促進對這個化學反應方程式的理解和記憶:
反應規律法
化學反應不是無規律可循。化合、分解、置換和復分解等反應規律是大家比較熟悉的,這里再強調一下氧化——還原反應規律。如,FeCl3是較強的氧化劑,Cu是不算太弱的還原劑,根據氧化——還原反應總是首先發生在較強的氧化劑和較強的還原劑之間這一原則,因而兩者能發生反應:
2FeCl3+Cu=CuCl2+2FeCl2
而相比之下,CuCl2與FeCl2是較弱的氧化劑與還原劑,因而它們之間不能反應。
索引法
索引法是從總體上把學過的方程式按章節或按反應特點,分門別類地編號、排隊,并填寫在特制的卡片上,這樣就組成一個方程式系統。利用零碎時間重現這些卡片,在大腦皮層中就能形成深刻印象。
高考化學答題注意事項
1、先通覽后答卷
試卷發下來后,首先要用較短的時間看看,試卷是否是你要考得那門學科,共有幾頁,正反面是否都印上試題,這些題目大致都是考查那些內容的,哪些是自己做過的或類似的題目,哪些內容不太熟悉,做到心中有數。通覽一下,看似沒有必要,實則非常重要。一些同學在考試中就遇到這種現象:做完正面,再做反面時,發現試題沒有印上,再告訴監考老師,老師更換了試題,但自己做的內容得全部再抄到新試卷上,無論是心理上的焦慮還是時間上的耽誤,都耽誤考試,造成許多紛擾。
2、先做熟后做生
通覽以后,大致知道自己哪些題目比較熟悉,心中有數了,題目設置一般是由易到難,按照試題的順序作答就很有效。但做題過程中,會碰到一些生僻的沒有見過的題目,是迎難而上、不做出來誓不罷休,還是看看題目,轉而先做那些熟悉、有把握的題目呢?答案顯然是后者。考試不同于科技攻關,暫時繞開那些看了兩遍都沒有感覺和思路的題目,對于整個高考是有利的,有利于充分利用時間,完成那些自己會做的題目,得到自己應得的分數;如果有充足的時間,再利用剩余時間返回來再完成這些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