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現代文強化閱讀題及答案
浙江高考現代文強化閱讀原文
何謂文明?德國學者諾貝特·埃利亞斯在其經典著作《文明的進步》中提出:文明是一種結構,也是一個過程。毫無疑問,公共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鏈條上的一個特定環節,公共文明的建設,是由其諸多結構要素相互影響發展的過程。整合多種研究觀點,我們大致可以把這個結構立體化為兩個層次:淺層次與深層次。
公共文明建設的過程要求淺層次與深層次的要素同步向著一個方向進行整體性的“轉身”。也就是說,當我們進行淺層次的“器物建設”和人的表面化的文明禮儀規訓的時候,深層次的要素也應同步跟進。具體地說,一方面,要使處于結構深層次的社會文化,實現從“自我中心”的生存文化向“承認他者”的公共文化轉身;另一方面,作為結構又一深層次要素的人的理性,則實現從“競爭生存理性”向“和諧合作”的共生理性轉身。公共文明的建設正是這種整體的、漸進的過程,這種過程是自然而緩慢的過程,革命式、運動式的方法似乎并不適合這一類建設。“百年樹人”的箴言似乎更切合解釋這一建設特點。
當我們大致了解了文明建設的一些特點后,對于本文開頭提出的兩個問題就比較容易作出回答了,這是因為我們比較習慣以傳統的、平面的思維方式去認識公共文明建設問題,以至于止步于淺層次的文明建設要素,而未認識到更深層次的建設要素。以現代的、立體的、過程性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公共文明建設,那么,新的目標、新的拓展點就隱約可見了。當然,實現目標的路徑選擇也十分重要,這里也有一個轉變習慣思維方式的問題。實際上,公共文化的建構與人的公共理性的養成,仍然是一種結構性的進程,唯有諸如社會經濟發展、制度導向、教育方式、文化傳播乃至人的心理狀態等要素,形成一種良性的同步互動機制,文化建構與理性提升才有可能避免“單兵”突進,從而達到事半功倍之效。今天,社會物質財富充分積累,國人“轉身”意識日漸強烈,我們一定要抓住這個機遇,在公共文明建設的“深水區”,實現新突破、新拓展。
公共文明建設并非僅是某個國家、某個民族內部的問題,是整個人類必須面對的問題。人類終將掌握自己的命運,“地球村”的公共文明建設終將或正在迎來“進行時”。
(摘編自《中國青年報》)
浙江高考現代文強化閱讀題目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開展富有廣度和力度的文明禮儀活動,未必能提升國人的公共文明素養。
B.公共文明是人類文明的組成部分,其建設應跨越國界民族實行統一發展。
C.公共文明建設,是由淺層次與深層次諸多結構要素相互影響發展的過程。
D.物質財富充分積累,國人意識轉變,有利于實現公共文明建設的新拓展。
10.應該如何轉變思維方式,以促進公共文明建設的突破?請簡要說明。(3分)
答:
11.為什么說“‘百年樹人’的箴言似乎更切合解釋這一建設特點”?請簡要分析其理由。(3分)
答:
浙江高考現代文強化閱讀答案
9.(3分)
B(原文說“并非僅是某個國家、某個民族內部的問題”,強調的是不同國家、民族都要面對,并未強調“實行統一發展”。)
10.(3分)
認識方面,傳統的、平面的思維方式轉變為現代的、立體的、過程性的;路徑選擇方面,“單兵”突進的思維方式轉變為結構性的各要素同步互動的。(第一點1分,第二點2分;意思對即可。)
11.(3分)
【要點】①公共文明建設是公共文化建構與公共理性養成的復雜過程,是整體的、漸進的、自然而緩慢的艱難過程。②“百年樹人”這一箴言強調培養人才是長遠之計,需要付出艱辛。(第一點2分,第二點1分;意思對即可。)
浙江高考現代文強化閱讀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