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辭原文及翻譯注釋賞析
《秋風辭》原文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秋風辭》注釋
陣陣秋風攜白云而飛,草木枯黃樹葉落下,大雁飛向南方。幽蘭含芳,秋菊斗艷,卻不能忘記佳人。樓船在汾河中流疾駛,碧水中揚起白浪。吹簫擊鼓唱著棹歌,歡樂多,哀傷也多。少年有多長,又能怎樣阻擋衰老?
《秋風辭》翻譯
1、蘭、菊:比擬佳人。
2、秀:此指顏色。
3、芳:花的香氣。
4、樓船:上面建造樓的大船。
5、汾河:起源于山西寧武,西南流至河津西南入黃河。
6、棹:船槳。這里代指船。
《秋風辭》賞析
全詩共有九句,可分作四層: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為第一層,點出季節時令特點,秋高氣清,天上飄飛著幾團白云,那一行行的大雁鳴叫著向南歸去,大地上樹葉凋落,草木枯黃,是深秋的時候了。這兩句狀物描景,有色彩形象,有流動感,念來自然平易,而句式結構又十分緊促干練,起、飛、落、歸這幾個動詞的組合,直給人以物換星移的緊迫感。此后曹“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和唐詩“秋風吹白云,萬里渡河汾”等諸如此類的佳句,無不受到《秋風辭》的啟示,而兀出一定的繼承、借鑒關系。
三、四句“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為第二層,是作者的因景聯想和中心情思,蘭草的秀麗,菊花的清香,各有千秋,耐人品味。春蘭秋菊自有盛時,作者觀賞的情趣和心態可以相見。接著作者由對花木的觀賞,引發起對佳人的懷念,這種由物到人的移情,在我國古典文學作品中是常用的手法,如屈原《離騷》有“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的句子。“懷佳人兮不能忘”里的“佳人”不僅僅局限在字面的本身,它也可以包容了作者對事業的追求心愿,正象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的高潔一樣。難怪沈德潛讀后要批出“《離騷》遺響”的四個字來。
五、六、七句“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為第三層,是泛舟中流的生動描繪。漢武帝與群臣祭祠后土之后,坐著樓船渡過汾河,但見河中心翻滾起白色的鱗鱗水波,這時樓船上宴飲正酣,簫鼓齊鳴,樂工歌伎們唱著舞著,與那艄公劃船的聲音上下相應和,不絕于耳。這一層每句均包含兩個動詞,依次泛、濟、橫、揚、鳴、發的排列開來,將“忻然中流”的熱烈場面彩繪得聲情并茂,呼之欲出。
八、九句“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為第四層,是作者本次行幸河東,樂極哀來的深沉感慨。過分的歡樂之后,又帶給人哀怨的心緒,青春難再,老之將至,因而不得不及時行樂了。這一描狀自然景物后的思想歸結,仍沒有擺脫了古代騷人墨客的低沉情調。正象漢武帝本人一樣,既有平南越、斥匈奴、興太學、崇儒術的文治武功,又有敬神仙、請方士,因橫征暴斂至使“流民愈多,盜賊分行”的過錯(見《漢書》卷四十六《石慶傳》),所以這首《秋風辭》既有不少自然流暢,使人成誦難忘的秀句,又有嘆息人生短暫的虛無色彩。
詩開篇寫道:“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陣陣秋風卸白云而飛,岸邊的樹木已不復蔥郁,然而紛紛飄墜的金色的落葉,為秋日渲染了一副斑斕的背景。大雁蒼鳴,緩緩掠過檣桅……短短兩句,清遠流麗。
【作者簡介】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前87年),西漢的第7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生于漢景帝前元年(公元前156年)。十六歲登基。為鞏固皇權,漢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設置刺史。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并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漢武帝時期開疆拓土,擊潰匈奴、東并朝鮮、南誅百越、西愈蔥嶺,征服大宛,奠定了中華疆域版圖,首開絲綢之路、首創年號,興太學。劉徹開拓漢朝最大版圖,在各個領域均有建樹,漢武盛世是中國歷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晚年窮兵黷武,又造成了巫蠱之禍,征和四年劉徹下罪己詔。公元前87年劉徹崩于五柞宮,享年70歲,謚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葬于茂陵。
猜你感興趣:
1.又與焦弱侯文言文翻譯及注釋
2.關山月原文翻譯及賞析
3.離騷文言文翻譯及注釋
4.少年中國說文言文翻譯及注釋
5.葉紹翁夜書所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