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中考語文詩歌鑒賞試題含答案
常德中考語文詩歌鑒賞試題(一)
青山招不來,偃蹇②誰憐汝?歲晚太寒生③,勸我溪邊住。 山頭明月來,本在天高處。夜夜入青溪,聽讀《離騷》去。
【注釋】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棄疾被誣罷官,長期閑居于上饒城北的帶湖之畔。西巖就在上饒城南,風景優美。這首詞是他閑居期間的記游之作。②偃蹇:高聳,傲慢的樣子。③生:語助詞,無義。
8.本詞刻畫了怎樣的詞人形象?請結合全詞加以分析。(5分)
9.有人評價這首詞,物與我、景與情“融溶親密”,請結合詞意作具體分析。(6分)
常德中考語文詩歌鑒賞試題答案
8.【答案】本詞刻畫了孤獨失意、懷才不遇、憂國憂民(憂愁苦悶)、傲岸高潔的詞人形象。(2分,答出任意兩點即可)詞人雖然心懷天下,但遭受排擠,閑居深山,獨游西巖,無人理解,無人賞識;夜不能寐,獨誦《離騷》,表現出屈原一般憂國憂民的情懷;高聳的青山,高潔的明月,都與詞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見詞人胸懷之磊落高潔。(分析3分;共三點,答出一點給2分,答出兩點以上給3分)
9.【答案】作者使用擬人的手法,青山感念歲暮天寒勸我在溪邊住下,對我深切關懷;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聽讀《離騷》,更是視“我”如知己。詞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潔,物我之間親密融洽。(3分,手法1分,分析2分)作者借景抒情,將情和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歲暮天寒,素月清輝與澄澈的溪水相映,畫面凄清幽獨,與獨游西巖的詞人孤寂、憂憤的內心情感融合無間。(3分,手法1分,分析2分)
常德中考語文詩歌鑒賞試題(二)
宋 中① 耿 湋
日暮黃云合,年深白骨稀。
舊村喬木在,秋草遠人歸。
廢井莓苔厚,荒田路徑微。
唯馀近山色,相對似依依。
【注】①宋中:唐朝“安史之亂”時,張巡、許遠在此與叛軍進行過殊死搏斗,殺敵萬人,但最后二人戰敗被殺。
8.詩歌首聯的意境和作用分別是什么?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5分)
9.請簡要解說詩歌最后一句“唯馀近山色,相對似依依”與李白的“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在景物描寫上的相同點和在情感表達上的不同點。(6分)
常德中考語文詩歌鑒賞試題答案
8.首聯通過對宋中暮色四合、白骨稀少的景物描寫,營造了一種凄涼、慘淡的意境,為全詩定下了悲涼的基調,引出下文對宋中蒼涼、寥落景色的描寫。
9.相同點:耿詩和李詩的詩句都是寫人、山之間的感情交流。不同點:耿詩表現的是青山不改、人事全非的悲涼愁懷;李詩表現的是物我兩忘、怡然自得的情感。(結合《獨坐敬亭山》的前兩句,回答體現了詩人橫遭冷遇、寂寞凄涼的情感亦可。)
常德中考語文詩歌鑒賞試題含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