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中考古詩鑒賞訓練題帶答案
鄭州中考古詩鑒賞訓練題(一)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鴻去。又是月黃昏,寒燈人閉門。
(8)古典詩歌在景物描寫時常“以畫入詩”,簡析詞的上闋是如何體現這一特點的?(5分)
(9)簡析詞的下闋所表達的思想情感。(6分)
鄭州中考古詩鑒賞訓練題答案
(8)①構圖上由遠及近,由遠處的彩虹、萬山,到近處的短亭、丹楓、酒旗,層次分明。②色彩上絢爛明麗,詞人選取了彩虹、紫中帶翠的山嶺、青旗(酒旗色青,亦稱青旆)、紅楓等意象,織就了一幅燦爛美麗的畫面。
(9)①詞的下闋抒寫了羈旅愁思和孤獨寂寞之感。②前兩句,謂詞人旅途奔波,一事無成,“浮生”一詞意為漂泊不定的經歷,表示了對羈旅漂泊的厭倦;“事逐孤鴻去”,意為往事不可追尋,不能再返。③結尾兩句更透出了羈旅夜晚、黃昏來臨、空屋寒燈的凄涼。一個“又”字,尤其能說明詞人漂泊的漫長,嘗盡了千愁萬苦。
【解析】
試題分析:
(1)根據題干提示,答題時,要從上闕體現了什么特點,運用了什么手法來表現。可抓住關鍵景物及關鍵詞來分析作答。關鍵詞“遠”“虹”“系馬短亭西”“斜陽”“丹楓”“酒旗”等,由這些詞語可聯想到詞人采用由遠及近的順序來描繪出遠山和彩虹和近處的亭子與酒旗,層次分明,給人以魅力的畫面感。
【考點定位】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鑒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技巧點撥】先抓住主要景物,展開聯想想象,描繪畫面,語言力求優美。然后再概括景物營造氛圍特點及運用的表現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等。本題上闕意象詞很多,例如,“斜陽”“丹楓”“酒旗”等;根據關鍵詞“遠”“系馬”可判斷出由遠及近的寫景角度。描繪畫面時,可抓住這些意象構成的意境氛圍進行描繪即可。
(2)本題考查鑒賞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由“浮生”“孤鴻”“黃昏”“寒”“閉門”等詞語可聯系到一個飄泊不定、孤獨凄苦、思念家鄉的形象。答題時,可從詩人的羈旅之思和孤獨寂寞之苦等角度,結合著具體詩句分析作答。
【考點定位】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鄭州中考古詩鑒賞訓練題(二)
閱讀下面的清詩,完成8~9題。(11分)
村 飲
黎簡①
村飲家家醵②酒錢,竹枝籬外野棠邊。
谷絲久倍尋常價,父老休談少壯年。
細雨人歸芳草晚,東風牛藉落花眠。
秧苗已長桑芽短,忙甚春分寒食天③。
【注】①黎簡:清代乾嘉年間嶺南著名詩人,親歷廣東連續三年大旱,后又連降大雨,禾稻毀壞嚴重,物價飛漲。②醵(jù):湊錢喝酒。③春分、寒食期間正是插秧大忙季節。
8. 詩歌的頸聯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請簡要敘述。(5分)
9. 請簡要分析頷聯和尾聯蘊含了農人怎樣的情感。(6分)
鄭州中考古詩鑒賞訓練題答案
8.這首詩的頸聯描繪了鄉野暮春寧靜秀美的景象。(2分)蒙蒙細雨中,芳草萋萋,農人晚歸;花隨東風而落,牛枕落花而眠。一切那么安然閑適,寧靜優美。詩人通過描繪這一景象,流露出欣賞、贊美之情。(3分)
9.頷聯,詩人不提村民如何暢飲,卻描寫村民們圍繞物價飛漲進行話苦憶甜的場面,揭示了谷、絲的價格長久以來成倍地上漲這一事實,表現了農人們對物價飛漲現實的不滿;(3分)尾聯,田里秧苗已初長,準備移植護育;桑樹則才出短芽,更當著力培養。“忙甚”二字, 透露出“村飲”是暫時閑適,預示著農忙即將到來,折射出對忙碌耕作可能帶來的好收成的希望(期盼)之情。(3分)
鄭州中考古詩鑒賞訓練題帶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