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中考詩歌鑒賞專練題帶答案
常德中考詩歌鑒賞專練題(一)
杜審言
君王行出將,書記遠從征。
祖帳連河闕,軍麾動洛城。
旌旃朝朔氣,笳吹夜邊聲。
坐覺②煙塵掃,秋風古北平③。
①崔融:杜審言的友人,時任節度使書記官。②坐覺:安坐軍中,運籌帷幄。③北平:郡名,此處泛指北方邊地。
8.“笳吹夜邊聲”與范仲淹《漁冢傲》中的“四面邊聲連角起”都寫了“邊聲”,二者各有什么特點?其作用是什么?(5分)
9.這首送別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6分)
常德中考詩歌鑒賞專練題答案
8.特點:前者悲涼,后者豪壯。作用:前者渲染了悲涼的氣氛,為抒發戍邊將士思鄉與憂國的悲慨之情作鋪墊;后者渲染了軍營整肅的氛圍,襯托出士氣的高昂。(特點2分,作用3分,意思對即可)
9.表達對戰爭必勝的信心和對友人蕩平敵寇的鼓勵和祝愿。(或表達作者建功立業的渴望、對國家安定的期盼、對友人軍事才華的贊美)頷聯描繪餞行的隆重和出征時軍威的雄壯,頸聯想象軍營行軍駐屯的整肅和警惕,暗示戰斗必將勝利,尾聯想象友人運籌帷幄的雄姿,展望蕩平敵寇的情景,表現出對友人的鼓勵和祝愿。(思想感情2分,結合全詩分析4分,意思對即可)
8.
試題分析:本題要結合全詩的情感,詩歌的風格分析。兩首詩都寫到了“邊聲”。但風格不同,前者“笳吹夜邊聲”更多的是悲涼,后者“四面邊聲連角起”豪壯。前者主要為了為抒發戍邊將士思鄉與憂國的悲慨之情作鋪墊;后者主要襯托出將士士氣的高昂。
考點:鑒賞詩歌的形象。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9.
試題分析:答題時一定要結合文本分析,不可泛泛而談。本詩是一首送別詩,但更多地抒發對友人蕩平敵寇的鼓勵和祝愿。首聯寫要出征了,頷聯描繪餞行的隆重和出征時軍威的雄壯,后兩聯是虛寫,頸聯想象軍營行軍駐屯的整肅和警惕,暗示戰斗必將勝利,尾聯想象友人運籌帷幄的雄姿,展望蕩平敵寇的情景,表現出對友人的鼓勵和祝愿。
考點: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
常德中考詩歌鑒賞專練題(二)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6—20題。
南澗中題①
柳宗元
秋氣集南澗,獨游亭午時②?;仫L一蕭瑟,林影久參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羈禽響幽谷,寒藻舞淪漪。
去國魂已遠,懷人淚空垂。孤生易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誰為后來者,當與此心期③。
注:①南澗:地處永州之南,作者謫居時作。②亭午:正午,中午。③期(qī):約會。
16.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A.首句交待了游覽的時令、地點,“集”字更多地體現了詩人的主觀感受。
B.“始至”句寫出游覽之感,初來這里別有感觸,稍入深澗似覺忘了疲憊。
C.“去國”句意思是被貶離京后,靈魂出竅,只能一邊流淚一邊懷念故人。
D.結句表明以后有人遷謫來此,看到此景,或許能真正理解這種落寞心情。
17.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A.“獨游亭午時”中一個“獨”字,有雙關意,既是一人游覽,又有孤獨之意。
B.回旋的風“一蕭瑟”,碧樹的影“久參差”,是從聽覺上寫出了風與影的和諧。
C.“羈禽響幽谷”,意思是鳥的鳴叫使山谷更加幽靜,以動襯靜,引發詩人聯想。
D.詩的前八句著重描寫作者在南澗所見景物;后八句著重抒發詩人生發的感慨。
18.柳宗元由“羈禽、寒藻”起興,引發下句。晉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也曾用這種手法寫到“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引出下句“ , ”。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2分)
19.柳宗元初被貶之后,為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寄情于山水,寫下《永州八記》。其中《小石潭記》有“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 , ,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的描寫,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于景。(2分)
20.蘇東坡曾云:“柳儀曹(柳宗元)詩,憂中有樂,樂中存憂,蓋絕妙古今矣。”說說你對《南澗中題》中“樂憂”的理解。(6分)
常德中考詩歌鑒賞專練題答案
16.C
17.B
18.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19.寂寥無人,凄神寒骨
20.被貶后,游南澗,寄情山水,本是解人煩悶的樂事,(1分)詩人也似乎找到了所得,忘記了疲勞(1分)。然而羈鳥鳴叫,寒藻漂浮,卻又偏偏勾引起他的苦悶和煩惱。(2分)觸景生情,想到自己的去國懷人,那種孤寂與悲憤無法擺脫,憂從中來。(2分)
常德中考詩歌鑒賞專練題帶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