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題破山寺后禪院》原文翻譯及賞析
《題破山寺后禪院》原文欣賞 |
《題破山寺后禪院》原文翻譯 |
《題破山寺后禪院》原文賞析 |
古詩的五大派別都有哪些? |
形容古詩意境的詞語 |
《題破山寺后禪院》原文欣賞:
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
返回目錄
《題破山寺后禪院》原文翻譯:
大清早我走進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著山上樹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處,禪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繽紛。
山光明媚使飛鳥更加歡悅,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凈心。
此時此刻萬物都沉默靜寂,只留下了敲鐘擊磬的聲音。
注釋:
⑴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齊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入:進入。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陽。照:照耀。高林:高樹之林。
⑷竹徑:一作“曲徑”,又作“一徑”。通:一作“遇”。幽:幽靜。
⑸禪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悅:此處為使動用法,使……高興。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此處為使動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臨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萬籟(lài):各種聲音?;[,從孔穴里發(fā)出的聲音,泛指聲音。此:在此,即在后禪院。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聞”。鐘磬(qìng):佛寺中召集眾僧的打擊樂器。磬,古代用玉或金屬制成的曲尺形的打擊樂器。
返回目錄
《題破山寺后禪院》原文賞析:
首聯(lián)"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筆勾勒出清晨時分后禪房四周的環(huán)境。早晨,初升的紅日將金色的陽光灑向寺院,灑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變得更加絢麗明亮,高聳入空的山林也變得更加翠綠蔥蘢,令人心曠神怡。這里,一個"入"字,寫出了古寺美景之幽遠,一個"照"字又將旭日東升時的勃勃生機給刻寫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詩人欣喜昂揚的情緒。首聯(lián)是寫后禪院的遠景,為下文的近景刻畫打下了基礎。
頷聯(lián)"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點出題中"后禪院"三字,描寫出通向后禪院彎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禪院景色的幽靜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叢中,香氣馥郁,宋歐陽修曾感慨地稱贊道:"我常喜誦常建詩云:‘竹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故仿其語作一聯(lián),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難工也。"這一聯(lián)的美,不僅體現(xiàn)在寫景的準確傳神上,而且表現(xiàn)在其思想內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凈,無欲無求,苦修苦行,而后禪院卻花木繁茂,清香撲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現(xiàn)僧侶們內心對美的熱烈向往和執(zhí)著追求?!扒鷱酵ㄓ摹敝缹W在中國古典園林上有廣泛運用。
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在意念上緊承頷聯(lián),頷聯(lián)寫詩人的發(fā)現(xiàn)之美,追尋之樂,這兩聯(lián)則通過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情有態(tài)的景物描寫來渲染佛門禪理滌蕩人心、怡神悅志的作用,在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的同時又把讀者帶進幽美絕世的佛門世界。詩人舉目四望,只見艷陽高照,天地生輝,翠竹幽林沐浴在陽光燦爛之中熠熠生輝,眩人眼目;活潑小鳥歡飛在茂林修竹之間自由自在,惹人羨慕。禪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見底的水潭,藍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間,給人以潔凈空明、心曠神怡之感?!翱杖诵摹睉獙ι暇洹皭傴B性”,點示如此空靈純潔的世界的確可以滌除塵念,凈化心靈;“悅鳥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鳥一樣,遠離凡塵,回歸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遙適世。頸聯(lián)寫山光物態(tài),寫小鳥歡飛,寫潭影空明,無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禪味佛理感化人心,凈化靈魂的奇妙作用。
尾聯(lián)兩句以聲襯靜,營造一個萬籟俱寂的境界,這與王維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鐘磬之音,遠遠超出了“晨鐘暮鼓”的報時功能,而被賦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義,這是來自佛門圣地的世外之音,這是引領人們進入純凈怡悅世界的奇妙佛音,這是回蕩在人們心靈深處的天籟之音,悠揚而宏亮,深邃而超脫。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與世隔絕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無門的情懷,禮贊了佛門超拔脫俗的神秘境界。
返回目錄
古詩的五大派別都有哪些?
1、山水田園詩派
山水田園詩派贏得了古代文人的普遍共鳴,雖然王維、孟浩然等代表人物沒有李杜那樣的盛譽,但在精神上可能更接近于傳統(tǒng)的文人。從嚴羽《滄浪詩話》看,雖然他標舉 李、杜,但實際上傾向于王、孟。李白的豪放飄逸無人能及,因此雖然在詩壇地位頗高,但在后世卻很寂寥,實在是座不可攀登不可模擬的高峰。
相對于李白,杜甫可以說是 另外一種情形,同為詩歌的巔峰,杜甫卻成為后世師法的楷模,無數(shù)追隨者爭相模仿,成就了一批大詩人,也造就了一批只知道模擬甚至剽竊的庸人。無論怎么樣,李杜在后人的眼里,地位都是那么高高在上的。而王孟不同,同作為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他們的詩歌以恬淡清幽的意境和平和近人的風格吸引著一代一代的文人。
山水田園詩人在唐代詩壇上以獨特的清新風格和卓越的才情創(chuàng)造出許多名篇,也影響到了后來的很多詩人,尤其是他們詩中那種對于精神世界的平和清淡的向往與追求以及對人生的態(tài)度,讓很多詩人在苦悶的理想和現(xiàn)實面前找到了一條中和的道路。對于今天的讀者來說,除了欣賞詩歌本身的美之外,其在精神方面的啟示也是有價值的。
2、邊塞詩派
中國唐代詩歌流派。漢魏六朝時已有一些邊塞詩,至隋代數(shù)量不斷增多,初唐四杰和陳子昂又進一步予以發(fā)展,到盛唐則全面成熟。該派詩人以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最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所以也叫高岑詩派。他們的詩歌主要是描寫邊塞戰(zhàn)爭和邊塞風土人情,以及戰(zhàn)爭帶來的各種矛盾如離別、思鄉(xiāng)、閨怨等,形式上多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絕句,詩風悲壯,格調雄渾,最足以表現(xiàn)盛唐氣象。其詩人除高適、岑參外,還有王昌齡、李頎、崔顥、王之渙、王翰等。
盛唐詩歌的主要流派之一。以描繪邊塞風光、反映戍邊將士生活為主。漢魏六朝時已有一些邊塞詩,至隋代數(shù)量不斷增多,初唐四杰和陳子昂又進一步予以發(fā)展, 到盛唐則全面成熟。該派詩人以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最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其他如王之渙、王翰、崔顥、劉灣、張謂等也較著名。這些詩人大都有邊塞生活體驗,他們從各方面深入表現(xiàn)邊塞生活,藝術上也有所創(chuàng)新。他們不僅描繪了壯闊蒼涼、絢麗多彩的邊塞風光,而且抒寫了請纓投筆的豪情壯志以及征人離婦的思想感情。對戰(zhàn)爭的態(tài)度,有歌頌、有批評,也有詛咒和譴責,思想上往往達到一定深度。其詩作情辭慷慨、氣氛濃郁、意境雄渾 ,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絕句的形式。杰出作品如高適《燕歌行》、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等。另外,中唐盧綸、李益也有些格調蒼涼的邊塞絕句。
邊塞詩人是一群具有北方豪俠氣概的天才型詩人,他們動輒以公侯卿相自許,抒發(fā)出了大唐盛世所特有的氣勢,但是只有高適一人在"安史之亂"后因功封侯,其余諸人多擔任一些微末官吏,但是他們那大唐最強音的呼聲卻是任何人都不可以忽視的。
3、浪漫派
浪漫詩派是我國詩詞四大流派之一。這些詩色彩絢麗,既有奇幻的想象,又有奔放的筆調,融合繼承了楚辭、樂府派浪漫傳統(tǒng),開創(chuàng)了奇險新創(chuàng)的藝術風格。他們崇尚自我,注重情感流瀉,發(fā)揮想象靈感。
古典浪漫詩派以韓愈、孟郊、賈島、李賀等為代表,代表作有韓愈的《山石》《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助教》,孟郊的《洛橋晚望》、賈島的《劍客》,李賀的《雁門太守行》等。現(xiàn)代浪漫詩派代表詩人有:郭沫若、成信吾、鄧均吾、聞伯奇、倪貽德、洪為法、穆木天、王獨清等,代表作有郭沫若的《女神》。
4、現(xiàn)實派
現(xiàn)實主義杜甫,白居易。晚唐后期,出現(xiàn)了一批繼承中唐新樂府精神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聶夷中、杜荀鶴。他們的詩鋒芒畢露,直指時弊。
詩歌的內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題材廣泛,寄意深遠,尤其描述民間疾苦,多抒發(fā)他悲天憫人的仁民愛物、憂國憂民情懷,杜詩有詩史之稱,這種說法最早見于晚唐,“杜逢祿山之難,流雍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號為詩史”。到宋時成定論,但詩史之義各有各說。人有以史事注杜詩,認為杜詩為紀實的詩,可以補史證史,所以稱為詩史。這種說法只重史事之虛實真假,而輕視詩的情感特性。
5、朦朧詩派
以舒婷、顧城、北島、江河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朦朧詩派"并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組織形式,也未曾發(fā)表宣言,然而卻以各自獨立又呈現(xiàn)出共性的藝術主張和創(chuàng)作實績,構成一個"崛起的詩群"。最初,他們的詩還仿佛是在繼承現(xiàn)代派或后現(xiàn)代派的傳統(tǒng),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
"朦朧詩"歷史地位的被認可,得益于"三個崛起"的理論支持,這"三個崛起"分別是:謝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孫紹振的《新的美學原則在崛起》,徐敬亞的《崛起的詩群》 。
返回目錄
形容古詩意境的詞語
1,意境指文藝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調和境界. 明 朱承爵 《存馀堂詩話》:“作詩之妙,全在意境融徹,出音聲之外,乃得真味.”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二:“ 云棲 修篁夾道,意境殊勝.” 端木蕻良 《關山月的藝術》:“畫梅花的,很少能闖出 林和靖 式的梅花品格,總是強調暗香疏影這般意境.”
2,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現(xiàn)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
3,如果典型是以單個形象而論的話,意境則是由若干形象構成的形象體系,是以整體形象出現(xiàn)的文學形象的高級形態(tài).
4,文藝理論界對“境界”說的闡述雖然眾說紛紜,為軒為輊,但有一個地方卻出人意外,這就是絕大多數(shù)評論者都把“境界”和“意境”等同起來.稱之為“文學形象”、“作品中的世界”.這種看法無疑是片面的.
5,“境界”一詞作為一般習慣用法,如云“境界有二,有詩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此所謂境界,便當是泛指作品中的一種抽象界域而言者.又如云“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此所謂境界,便當是指修養(yǎng)造詣之各種不同的階段而言者.又如云“‘明月照積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懸明月’‘黃河落日圓’,此種境界,可謂千古壯觀”,此處之所謂境界便當是指作者所描寫的景物而言者.
6,“意境”是藝術辨證法的基本范疇之一,也是美學中所要研究的重要問題.意境是屬于主觀范疇的“意”與屬于客觀范疇的“境”二者結合的一種藝術境界.這一藝術辨證法范疇內容極為豐富,“意”是情與理的統(tǒng)一,“境”是形與神的統(tǒng)一.在兩個統(tǒng)一過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就形成了“意境”.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