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同步練習題附帶答案
課文原文" target="_self"><論語>課文原文 |
同步練習題" target="_self"><論語>同步練習題 |
《論語》的中心人物介紹 |
《論語》對當今社會的價值意義 |
<論語>課文原文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孔子說:“學了(知識)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于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自然規律,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孔子說:“從溫習學過的知識里進而能夠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做老師了.”
孔子說:“只知道學習,卻不知道思考,到頭來等于白學;只知道思考卻不去學習,則就變得有害了.”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說:“懂得學習的人比不上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孔子說:“我整天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說:“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返回目錄
<論語>同步練習題
一、給畫線的字注音
《論語》( ) 不亦樂乎( ) 三省吾身( )
罔( ) 殆( ) 慍( )
傳不習乎( ) 弘毅( ) 凋( )
恕( )
考查目的:考查課文重點字的讀音識記
答案:lún yuè xǐnɡ
wǎnɡ dài yùn
chuán yì diāo shù
解析:“樂”有兩個讀音,一個是“yuè”,一個是“lè”。
二、解釋畫線的字
1.時習 2.不亦說乎 3.不慍 4.吾日三省吾身
5.不信 6.傳不習 7.溫故 8.罔
9.殆 10.誨女
考查目的:考查課文重點詞的意義及用法
答案:1.按一定時間 2.通“悅”,愉快 3.生氣,發怒
4.每天;反省 5.真誠,誠實 6.老師傳授的知識
7.舊的知識 8.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
9.有害 10.通“汝”你
解析:略
三、按原文填空
1.學而時習之,_______?有朋自遠方來,___________?
2.吾日三省吾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思而不學則殆。
4.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查目的:對文章語句的識記
答案:1.不亦說乎,不亦樂乎。
2.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析:略
四、翻譯句子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考查目的:考查課文重點句子的翻譯
答案:1.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了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真誠了呢?
3.在溫習舊知識后,能有新的體會和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4.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
解析:略
五、根據所學的文學常識填空
孔子名____,字_____,_____時期的魯國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_____ 家,____ 家,是 ____家學派創始人。
《論語》是___ 家學派經典著作之一,內容是記錄_____ 及其弟子的____,與_____,_____,_____合稱“四書”。
考查目的:對文學常識的掌握
答案:丘;仲尼;春秋;思想;教育;儒;儒;孔子;言行;《孟子》《大學》《中庸》
解析:
六、根據要求寫出文中相對應的句子和內容
1.《論語》中認為能保持君子風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談“學”與“思”辯證關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聯想到《論語》中孔子的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全國中學生夏令營大連會場開營儀式上,主持人說“孔子說過__________,___________!”對遠道而來的朋友,我們感到由衷高興,歡迎大家來大連!”
5.曾子以為治學的人應該重視品德修養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論語》中說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7.論述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考查目的:對文章整體內容的分析理解
答案: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5.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7.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析:略
七、從本文找出成語,并解釋其中三個
考查目的:對文中成語釋義的掌握
答案:成語:溫故知新;三省吾身;擇善而從;三十而立
解釋:
溫故知新:經常復習學過的知識,從而能獲得新的知識。也指吸取歷史經驗,更好地認識現在。
三省吾身:泛指時時認真反省自己的過失。
擇善而從:選擇其中好的跟著做,指能發現別人的優點,并學習這些優點。
解析:略
八、你對本文的哪一則感受最深,談談你的理解
考查目的:對文章內容的具體把握和思考
答案:任選一則,談出體會則可。
例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了這則,我學習到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被書本牽著鼻子走,而失去主見,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即指此意。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的學習和鉆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這告誡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真知。應踐行“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解析:孔子所提倡的學習方法: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
返回目錄
《論語》的中心人物介紹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魯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孔子繼續從事教育及整理文獻工作。這一年冬天,孔子的兒子孔鯉去世。魯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孔子70歲,稱自己這時候隨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規矩。
這一年,孔子最愛的弟子顏回先他而死,孔子十分悲傷,感慨到昔日曾跟隨自己從陳國到蔡國去的學生,此時卻都不在身邊受教了。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西狩獲麟。孔子認為這不是好征兆,說吾道窮矣。于是停止修《春秋》。
同年六月,齊國陳恒弒齊簡公,孔子齋戒沐浴三天,見魯哀公,請求魯國出兵討伐陳恒,沒有得到支持。又向季孫請求出兵,結果遭到拒絕。
返回目錄
《論語》對當今社會的價值意義
和任何的其他中國傳統文化一樣,作為一部經典著作,《論語》有很明顯的時代特征,有很強烈的遠古韻味,里面有很多激動人心的東西,當然也有一些和當今時代相背離的東西。通讀《論語》,再認真地思考當下的中國,我們可以發現,《論語》盡管不是治國方略,不是馬列寶典,不是求財求官攻略,但是在當今中國仍舊很有教育意義,在一些生活層面上,對當今中國仍有很大的精神引領與指導作用。
孔子講的仁是圣道,圣人之道,圣人的心靈行為道路。“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不是倫理道德,而是政治思想,即他已將仁的倫理道德升華成了一種政治思想,從而創立了一種新的治國學說。以往關于“仁是孔子思想核心”的論證,最根本的缺陷,就是沒從政治上看問題。
第一,把“仁”作為治國思想是孔子的新發明。孔子是怎樣將仁的倫理道德升華成仁的政治思想的呢?以《論語》為例(下同):如《顏淵》說:“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這是繼承了前人“出門如賓,承事如祭”的試圖將仁超越倫理道德而向政治領域躍進的思想傾向。《衛靈公》說:“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這是對前人“仁所以保民也”、“不仁則民不至”的思想的升華,明確提出了用仁來治國理民,仁已被當成政治思想。在《子路》中,孔子還預言:“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孔子把仁作為政治思想,確是前無古人的,它標志中國古代一種新的治國思想家的誕生。
第二,孔子對“仁”比對其他范疇都重視。從統計頻數上來看,在《論語》中,仁的頻數最多,109次;而禮只有75次。其中,他人講仁25次,孔子自己講仁84次,孔子自己講仁的頻數比禮的總數還多,表明孔子對仁的重視。在《論語》中,孔子的弟子及他人問仁的現象特別多,問仁包括問仁人,仁行等總計達20次,這與問禮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論語》中無孔子弟子問禮之記載,只有“林放問禮之本”一則。可見,孔子及其弟子對仁重視的程度。
第三,在對仁的倫理道德和仁的政治的問題上,孔子的著眼點始終不是個人倫理道德的仁,而是接近政治的仁。如《公冶長》說:“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殺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于他邦,則曰,“猶吾大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之;焉得仁?’”又《憲問》說:“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子產也是這樣,孔子先前受別人影響,認為其“不仁”,后聽說他“不毀鄉校”,感慨地說:“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第四,在孔子思想中,仁對禮具有統帥作用。特別當碰到仁禮沖突時,孔子則毫不猶豫地站在仁一邊,讓禮服從于仁。如《陽貨》說:“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孔子為什么如此關注“三年之喪期”?道理很簡單:如《學而》載,有子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孔子“仁”的思想強調人倫義務,希望人人盡倫盡職。這樣,在為人處世方面就應該努力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以“愛人”解釋仁,作為仁德的根本標志,他不僅希望以“仁愛”精神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以“仁愛”原則來治國安邦。如果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愛之心,上下、長幼、尊卑有序的禮治社會便不難實現了。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