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的幻覺》課后練習及答案
《落日的幻覺》課后練習:
(2)日薄(báo bó)西山,氣息奄奄。
(3)隨著太陽的墜(zhuì duò)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線時消失。
(4)日落確實很美,色彩絢(xuàn xùn)麗,變化多端。
2.找出下列句中的錯別字,并加以改正。(2分)
(1)顏色是那樣深黃、陰紅。 改為
(2)你會發現背后的天空中出現神密的藍灰色暗弧。 改為
3.下列句中加粗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原因何在?恐怕是一種感情的影響,“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將死亡、沒落。
B.就連我們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詩句嗎?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只要接近黃昏,夕陽會更加美好。
C.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樣壯觀、綺麗,而且神秘、迷人。
綺麗:鮮艷美麗,多用來形容風景。
D.所以進入底層的光線迅速衰減。
衰減:減弱、減退。
4.判斷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說明方法。(2分)
(1)1871年,英國科學家瑞利證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長波要強得多,所以,陽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波大氣層中微小塵埃和空氣分子散射要比長波光--紅色光強10倍以上。( )
(2)這是由于光通過空氣時,速度每秒減慢87千米,因而光線折射也隨之發生變化,所以,當落日的高度和寬度之比為16.5:32。( )
(二)語文常識(3分)
5.本文選自于 ,是一篇 文,作者是 。
(三)語言運用(4分)
6.體會下面兩個語句的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2分)
A.人們都喜歡觀賞日出,無不贊嘆太陽升起時的壯觀景象。
B.人們都喜歡觀賞日出,都贊嘆太陽升起時的壯觀景象。
7.下列句中加粗詞語有什么表達作用?(2分)
這些奇異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覺,夕陽本身沒有任何變化。
(四)整體感知(5分)
8.本文列舉了日落時的幾種幻覺?產生這種幻覺的原因是什么?
二、課內閱讀(17分)
天文學家早就發現,地球大氣會使光線散射。1871年,英國科學家瑞利證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長波光要強得多,所以,陽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氣層中微小塵埃和空氣分子散射要比長波光--紫色光被大氣層中微小塵埃和空氣分子散射要比長波光--紅色光強10倍以上(這首先可以解釋為什么天空總是蔚藍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時候,光線所穿透的大氣層增厚,而黃、紅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時太陽看起來深黃、殷紅。一般地講,黃昏時空氣中的煙塵要比清晨多。因為,落日顏色又不同于朝日。
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氣層都是彎曲的,接近地平線的太陽的光線穿過太氣層時,其距離遠大于高層,所以進入底層的光線迅速衰減,再加上太陽深入地平線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現出天空中藍灰色的暗弧;而高層大氣密度小,光散射弱,就產生了暗弧上的亮弧。這種奇妙的大氣光學現象隨著太陽的下落而升向天頂,隨著黑暗的降臨而消失。至于美麗的紫光,是因為肉眼的疊合效應,使通過大氣塵埃的紅色光與高層大氣中較純空氣的藍色散射光中合而產生的。
太陽變扁的幻覺,不只出現在日落,太陽跳出地平線時也是如此。這是由于光通過空氣時,速度每秒減慢87千米,因而光線折射也隨之發生變化,所以,當落日下緣接觸地平線時,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寬度之比為16.5:32,觀賞者眼睛里的太陽自然就是扁的。
最令人迷惑的幻覺,是日落時的太陽看上去要比高掛天空時大兩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個巨大的玉盤遠掛天邊。但實際上,在大氣層,天文學家用各種儀器,包括用照相機拍照,已經證明黃昏的太陽與中午的太陽大小是一樣的。
1.選文第1段中的破折號起到什么什用?還可以用什么標點符號來代替?(2分)
2.作者在解釋日落時“天空中出現神秘藍灰色暗弧,暗弧外面還鑲有明顯的亮弧”這一現象時,使用了什么說明方法?請舉例說明。(3分)
3.將第4段中加粗的“到”改為“或”行嗎?為什么?(3分)
4.選文分別介紹了日落時,天空為什么是深黃、殷紅色,天空中為什么出現 、
和 ,太陽接近地平線時,太陽為什么是 ,日落時的太陽為什么 等幾個方面的幻覺,可見本文是按 順序來寫的。(3分)
5.請你用簡潔的語言解釋光的散射和折射。(3分)
6.在《兩小兒辯日》一文中,其中一個小孩認為日出時太陽大,日中時太陽小。對此,大教育家孔子也無法解釋。請你給這個小孩一個合理的解釋。(3分)
三、類文閱讀(17分)
長河落日扁(節選)
落日為什么是扁的呢?這是光的折射現象在搗鬼。
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把筷子插入一只盛水的杯子里,看起來筷子是折成兩段的。這就是光的折射現象。光在密度大的物質中跑得慢,在密度小的物質中跑得快。水的密度比空氣大,于是,光在水和空氣的界面上速度突然改變,造成光線曲折。
那么在空中光線會不會曲折呢?也會。原來空氣的密度也不是均勻的。由于地心引力的關系,地球表面大氣密度大,越往高處空氣越稀薄,密度越小。這種密度的差別并不大,通常察覺不到曲線由此產生的曲折。但是,太陽落山時,陽光斜著通過大氣,距離很遠,產生的折射已經可以使人明顯地感覺到。這種折射越貼近地面越強。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線曲折得不一樣,看起來就成扁的了。
在沙漠上或海面上,因為溫度變化造成局部空氣密度變化,也會使光線曲折。這樣,人們有時就能看到平??床坏降倪h處景象,這就是所謂海市蜃樓。夏日炎炎之時,海水溫度低于空氣溫度,貼近海面的空氣密度大。因此,處于地平線下的景物發出的光線成拱形傳播,向下折到我們眼中,看起來景物懸在空中,像是仙山瓊閣。我國渤海中的蓬萊仙境就是這樣形成的。沙漠里的情況則相反,沙石吸熱,溫度比大氣高,甚至放進一枚雞蛋也能煮熟。這樣,沙石附近空氣密度特別低,使遠處樹木發出的光線彎曲的,自下而上折入我們的眼睛,并且形成倒影。這使在荒漠上備受干渴之苦的駝隊覺得臨近大湖,遇到綠洲了。然而終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千百年來的這些海市蜃樓,曾引起人們多少美好的想象!
1.作者認為,是什么使“落日”變“扁”的?選文列舉了哪些事例來說明?(3分)
2.品味下面加粗的詞語,說說它們的作用。(4分)
(1)落日為什么是扁的呢?這是光的折射現象在搗鬼。
(2)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把筷子插入一只盛水的杯子里,看起來筷子是折成兩段的。
3.第4段中加“ ”的“這”指代的是 。(2分)
4.海面上的“海市蜃樓”和沙漠里的“海市蜃樓”的不同之處是。(2分)
5.分析第4段中畫線句子的作用。(3分)
6.課文《落日的幻覺》也介紹了太陽變扁的現象。和本文相比,兩文在運用的說明方法上有何不同?
《落日的幻覺》課后練習答案:
一、(一)1. (1)qǐ (2)bó (3)zhuì (4)xuàn
2.(1)“陰”改為“殷” (2)“密”改為“秘”
3.B
4.(1)舉例子 列數字 作比較 (2)列數字 作詮釋
(二)5.《科學與生活》事理說明文 黃天祥
(三)6.A句是個雙重否定句,對“人們贊嘆太陽升起的壯觀景象”起到強調作用,而B句是個一般肯定句,起不到強調作用。
7.“大都”用來修辭“是”,在數量上加以限制,說明數量很多,但又不是全部,這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嚴密性。
(四)8.文中列舉了五種幻覺。第一種:日落時,太陽的顏色是深黃、殷紅的,這是因為黃、紅色光穿透力大;第二種:出現藍灰色暗弧,這是因為:光線進入底層,速度減慢,又有地球的影子;第三種:暗弧外有亮弧,這是因為:高層大氣密度小,光散射弱;第四種:太陽變扁,這是因為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寬度比為16.5:32;第五種:落日比高掛天空的太陽大,原因:由于落日時受到樹木、山、房屋等物體的遮擋,產生了衍射現象。
二、1.解釋說明 括號
2.作詮釋 例如:在說明天空中出現藍灰色暗弧時,作者解釋太陽穿過大氣層時的速度減緩,太陽沉入地平線造成地球的影子等知識,這就是作詮釋。
3.不行。因為“到”表示落日看起來比高掛天中時的太陽大“兩倍半至三倍半”之間,是一個范圍,若換成“或”,則表示不是“兩倍半”就是“三倍半”,是兩個確數,與事實不符。
4.藍灰色暗弧 亮弧 美麗的紫光 扁的 大 邏輯
5.散射:當光在不均勻介質中傳播時,一部分光線不能直線前進,而向四面八方散射開來,形成光的散射現象。
折射:光從一種介質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會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
6.天文學家用各種儀器,包括用照相機拍照,已經證明黃昏(早晨)的太陽與中午的太陽大小是一樣的。(或:同一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群中顯得小,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群中顯得大。早晨(下午)太陽的背襯是群山、樹木、房屋等,而中午,太陽的背襯是廣闊無垠的天空,因而,看起來,早晨的太陽大,中午的太陽小)。
三、1.光的折射落日看起來是扁的。為了解釋落日是“扁”的,作者舉了筷子插入水中看起來折成兩段和海面上、沙漠里出現海市蜃樓的例子。
2.(1)“搗鬼”一詞運用了擬人手法,形象生動地說明“落日是扁的”這種現象的原因,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生動性的特點。
(2)“看起來”表明筷子在水中折成兩段的現象是人的錯覺造成的,而不是真實的,體現了說明文語言準確性的特點。
3.在海上或沙漠里,因溫度變化造成局部空氣密度變化,使光線曲折,人們就能看到平常看不到的遠處景色。
4.海上的“海市蜃樓”是因為海面的空氣密度大,高空的空氣密度小而造成的;沙漠里的“海市蜃樓”是因為地面的空氣密度小,而高空的空氣密度大而造成的。兩者沒有本質的區別。
5.這句話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用地面溫度能煮雞蛋的例子,形象、具體地說明了沙漠里地面溫度之高。
6.《落日的幻覺》主要運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本文主要運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四、1.熾熱的巖漿在火山中翻騰。
2.A
3.提示:①可以從人際交往方面聯想,如:伸出友誼之手,會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盲目排斥,只會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疏遠。
②可以從構圖方面聯想,如:左圖像一個橫放的燈籠,右圖像兩朵盛開的菊花。
?、劭尚膹奈锢韺W方面聯想,如:同性相互排斥,異性相互吸引。
看完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