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歷程讀書心得八年級話題作文800字
美的歷程讀書心得八年級話題作文800字精選篇1
美是什么?
美是人類在浩瀚空間和時間洪流里一直追尋的東西。這種追尋美的狂熱從古至今,被最為完整地傳承和繼承著,創造了人類歷史上一個又一個美學巔峰。羅曼羅蘭曾說: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大自然是宇宙賜給人類的關于美學的啟蒙導師。人類對于美的追求就此起始。
然而,美不僅僅只是被發現的、已經存在的事物,更多的則是創造和再生的新事物。人類所創造的美學發源于對已知的思考以及自身的情緒。這些思想以各種不同的表達形式存在于世,成就了更高峰的美學。
《美的歷程》,講述了古老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的美學的不同形式和輝煌發展。從舊石器時代的遠古圖騰和原始歌舞,到楚漢魏晉的浪漫和風度,再到唐宋時的詩意和山水意境……翻開書的瞬間,我踏進了歷史的長河,隨波逐流般見證了中國美學的發展。
龍、鳳是中華最經典的美學代表之一。中華民族自稱“龍的傳人”;古代皇帝著龍袍,皇后戴鳳冠……無一不在說明龍和鳳在古代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然而事實上,這世間從未出現龍、鳳這樣的生物。是什么創造了它們?
這便要追溯到原始部落的圖騰信仰了。遠古時期,人類以部落為單位生活在一起。各部落由于處在不同地域、氣候,產生了不同的生活習俗,也使各種圖騰作為各部落的信仰誕生于世。各部落間總有摩擦甚至是戰爭,而戰勝的一方就以自己的圖騰為主體,加上戰敗的一方的圖騰的一部分,形成了新的部落和新的圖騰信仰。聞一多在《伏羲考》一書中指出,龍的形象是由蛇加上各種動物而形成的。它以蛇身為主體,添上了獸類的四腳和爪子,魚的鱗片等各種圖騰的部分特征。可以這樣說,龍的出現意味著一個強大部落的興盛,代表著戰無不勝的信仰與光芒。
圖騰文化不僅創造了龍這樣的形象,也是許多神話傳說的發源地。女媧、伏羲的神話流傳最廣,而褪去神秘的面紗,女媧和伏羲的形象在流傳后世的文獻中大多描述為“人面蛇身”、“蛇身人首”。或許,在遠古人的觀念中,這便是最接近神的形象。鳳的來源與龍相似,“人面鳥身”、“五彩之鳥”在《山海經》中出現頻率也極高。正如龍是蛇夸張、想象、神化后的產物,鳳便是鳥的神化。現代人多認為龍是雄性,鳳是雌性,其實不然。“鳳凰”,“鳳”為雄,“凰”為雌。作為兩支強大部落的力量象征,“龍”、“鳳”在地位上平起平坐也就不奇怪了。
但最令人震驚的是,這些可能誕生于文明水平落后的遠古時代的形象,仿佛視五千多年的悠長時光宛如無物,施施然跨過歷史的長河,長久地吸引人們的信仰和崇拜。這是多么強大的生命力量!這是多么精妙絕倫的美學啊!用它來作為中華民族的美學歷程的開端,再合適不過了。
美的歷程讀書心得八年級話題作文800字精選篇2
《美的歷程》是對中國數千年的藝術和美學做了一個俯瞰的宏觀的把握,作者李澤厚先生并沒有在書中對任意一個時代的藝術特征作詳細具體的解釋闡述,而是概括性地對各年代所表現的美學思想精神做出精簡且深刻的歸納,并從中發表自己的觀點。本文主要討論了書中關于美學的幾大問題,并結合當下的社會現實做了一定的思考。
閱讀《美的歷程》這本書之前我也看過一些關于本書的介紹。我認為美的歷程與其他美學著作區別最大的特點,就是作者思維上的時空連貫性,是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作者故意把朝代之間的隔膜模糊化,這種做法使得每個時代不同的藝術特征之間的銜接十分自然,而讀者能夠更容易地理解到兩個相鄰或間隔的時代之間的歷史聯系。這是我最喜歡本書的第一點。
從青銅三代開始,一直到鴉片戰爭前的清朝,中國工藝藝術一直沒有中斷過發展的步伐。工藝作品,從饕餮青銅到明清家具都是出自工匠的巧手。但優秀的工藝作品往往歸社會的上層所有。工匠與社會上層的審美情趣之間到底有什么關系?作者在書中不止一次提出社會發展對一時期的藝術特征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按照這個觀點,在當時不同階層所代表的藝術趣味應該是有區別的。但是從工藝作品所表現出來的藝術精神卻淡化了階級之間的審美差別。但是工匠們的社會階層與達官貴人顯然是不一樣的,而工匠們卻可以制作出來供達官貴人娛樂賞玩的東西,說明它不可能和技術所要表達的內容(饕餮紋以及饕餮的寓意)完全分離開來。
如果說社會上層掌握的僅是工藝品的“內容和寓意”,而工匠們掌握的僅是“技術”,那么工藝藝術便是一個內容和技術脫節的藝術,根本不可能得到全面的發展。由此我認為,以實用為其重要特點的藝術部類,如建筑、工藝等,是社會上層和下層之間的審美交流的重要媒介。雖然這種交流也許并不是他們有意識的主動行為,但它不自覺地、客觀地融合了一個時期整個社會的審美情趣。
古代東西方藝術特征的區別還影響到了它們各自的發展方向。西方古典藝術的理性、寫實以及其嚴格的透視理論一直是畫家們必須遵循的法則,這些法則成就了歐洲古典繪畫的輝煌,同時也局限了歐洲藝術多樣性的發展——我們從作畫對象范圍的狹隘性便可看出。直到十九世紀中期,以純粹的風景作為架上繪畫內容的作品才剛剛出現(主要的畫家是代表英國風景畫派的透那)。
但在中國,山水風景畫在唐朝就出現了,在南宋時期達到鼎盛。更重要的是,“寓情于景”的表達方式在畫家們的靈活運用下,使中國古典山水風景畫擁有更深厚的含義。這種情況當然是無法離開以“自然的表現”為中國古典藝術的基礎對其發展的影響。這無疑使中國古典繪畫在被繼承的前提下有更大的靈活的發展空間。
以上幾點是我在閱讀《美的歷程》時的一些想法。遇到疑惑時,我結合自己所知道的美學知識做了很多的分析與假設,有時可能會比較武斷地下一些結論,有時可能還是會不知所云,我相信我會在日后的知識吸取和修正中不斷地改進和完善。此外,在閱讀中我仍舊還有沒有解決的問題,有待以后的關注以及老師的指導。
美的歷程讀書心得八年級話題作文800字精選篇3
一本書是否受歡迎,我認為關鍵在于是否有吸引人之處。而吸引就要靠書中的內涵體現出來。
這個寒假,我在閑暇之余讀了一本書叫做《美的歷程》。這是“二十世紀最后一個文化英雄”李澤厚先生寫的。在我讀書的過程中我發現書中的許多圖片在我的歷史書上也出現過,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更是激發了我對讀書的興趣。因此,這個寒假,開始了我的“美的歷程”
從盤古開天辟地,美便貫穿整個歷程。原始遠古藝術的“龍飛鳳舞”殷周青銅器藝術的“獰厲之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補”,楚辭、漢賦、漢畫像石之“浪漫主義”,“人的覺醒”的.魏晉風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繪畫以及詩、詞、曲各具審美三品類,明清時期小說,由浪漫而感傷而現實之變遷等等重要觀念,《美的歷程》分析了不同時代的美學特征。從宏觀鳥瞰角度對中國數千年的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學把握。
閱讀者本書,我認為是一次心靈的洗禮。“震撼”這厚重的詞已不足以表現其中的分量。通過藝術之美,讓讀者品味歷史藝術美之瑰麗的本質。與單純文字審美有本質不同,作家李澤厚的美需要歷史、美術、文學等全面的知識積累。讀書時,為中國藝術而感到震撼,同時,也無奈于自己的才疏學淺,讀書的過程中感到吃力。自以為,這本必讀的美學的理論,應更深層次的研讀。認真、仔細的閱讀,感應心靈的震撼。
我認為對于大多數同學來說,插圖多的書,我們往往讀的很快,大多數看的都是圖片,很少去看文字。但,當看到這本書時,我卻有一種想要在琳瑯滿目的文字中遨游的感覺。書中的文字給了我巨大的力量。同時也感受著圖畫中的深層含義。這種正如作者所說的物質勞動力與精神勞動相分離與適應造就出一批思想家,也造就出一批思想。這是一本叫我讀懂文化心里的書,這是一本美學欣賞的啟蒙讀物。
文末,李先生在美學層面上,給人性的定義也說明了我們應該以怎樣的一種姿態去對待藝術,對待生活中和意識中的美,對待發展。正像李澤厚先生最后所說的——“美的歷程是指向未來的”。
美的歷程讀書心得八年級話題作文800字精選篇4
說到“美”這個字眼,可能很多人眼前都會浮現各種各樣的圖景,這些是被我們從心底認可的,可能是一幅畫,可能是一處風景,也有可能是一首詩詞……我們每個人對“美”的定義又各不相同,就像我們在勾勒描繪“美”的時候,往往那些視覺上美的沖擊會讓我們印象更深刻一點。
《美的歷程》這本書是哲學家李澤厚先生的著作,書中有太多的精華了。我第一次接觸到這本書的時候是初中的美術課上,當時老師是在講中國的美術史,順帶提到了這本書,自己也挺好奇的,課后就去圖書室借了這本書。當時讀的時候,對李澤厚先生筆下的那些美物很是好奇,所以這本書很快就讀完了,但是這一遍并沒有讓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最多只能算是走馬觀花式的了解了一下,大概了解了全書的大致結構而已。等到現在重讀的時候,才懂得先生筆下描繪的是一種何等的“美”。在先生的筆下,“美”是一種生命,是一種賦予物件生命的神圣之物,它不僅僅是一種純粹的客觀存在,更是一種對人類文明的敬仰,是從宏觀角度鳥瞰中國數千年的歷史與藝術。
在這本書中,我們感受到的美不僅僅局限于視覺上的,是從多感覺角度來認知的。全書的脈絡十分清晰,共有十個章節,從遠古走來,走向文明。不得不說,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特有的美,無論是龍飛鳳舞一般的圖騰、陶器,還是行云流水一般的詩作文章,還是琴瑟簫笛一般的宮廷樂器等等,我們難以分出個更美一籌,我們也無需分辨。
我第一次讀不懂的地方是第三章,當時不能理解“先秦理性精神”為什么也可以是一種美?直到現在再想起的時候,才懂得精神也可以是一種美,這種美是客觀的,需要人去實踐感知的。就像孔子和莊子,這種儒道互補的藝術形式,不僅僅是文明的一種需要,更是一種對“美”的審判。
再往后面的“浪漫主義”、“魏晉風度”,更是橫掃歷史的藝術佳作,在當時,可能是普遍,不足為奇的。但是,經過時間的大浪淘沙,至今還能留下來,為后人所傳誦,那必然是有它“美”的道理的。相信大家都知道“俱懷逸興壯思飛”的李白,他的詩詞有豪放之美,仿佛是時代最強音;李清照的“凄凄慘慘戚戚”,又是女子的一種美,令人動容……
最后一章的明清階段,著作甚多,有批判的、有諷刺的,無論是哪種形式的,都是別樣的文明。它體現出來的世態炎涼,體現出來的悲歡離合,都成為了那個時代的縮影,都為文明研究,藝術鑒賞等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們作為歷史的接班人,應當多多發現其中的美學意義,不能僅僅作為旁觀者,當然更不能褻瀆。
“美”的范疇是無比寬廣的,可以是視覺上的,也可以是聽覺上的,在這些方面完全是沒有定義的。只有有人欣賞,哪怕僅僅是角落里的一朵野花,我們便可以稱之為美,至于是哪一種程度上的美,這自然是要看個人的了。有人可以將其畫出來,有人可以將其舞出來,形式不同,給人的感覺也就不同了。
美的歷程讀書心得八年級話題作文800字精選篇5
歷史的滄浪孕育了美的歷程,然而,美的歷程卻是指向了未來。
從“龍飛鳳舞”的遠古圖騰到巫史文化的青銅饕餮;從先秦理性精神到楚漢浪漫主義;從魏晉風度到由悲慘虛幻走向世俗的佛陀世容。亦或是詩歌與音樂締造的大唐盛世,百花齊放名家輩出的中唐韻致,還是田園牧歌的宋元山水,市民文藝回歸主流的明清思潮,李澤厚先生帶著我們走過歷史,從遙遠得記不清歲月的時代開始,作一次美的巡禮。
美是精致的詩歌、繪畫、音樂,也是蠻荒時代稚嫩的語言符號,不成熟的宗教崇拜。文化作為美的載體,它依托于歷史,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歷史的走向。如果將這個載體比作一棵繁茂的大樹,那么王朝的興衰榮辱,經濟的繁榮萎靡無疑是它龐大的根系,而美也便在春華、夏花、秋實、冬藏的時光中悄然而生。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造字之初,這種象形藝術還是不自覺的生發,到魏晉時期“時人目右軍之書,飄如游云,矯若驚龍。”完成了由篆到隸,由隸及草再到講究氣韻的二王行草。門閥士族們有了自給自足的經濟莊園,世代世襲的社會地位、政治特權,由環境轉向內心,由自然轉向藝術,尤其對書法藝術的追求達到了極致,書法藝術如春風拂過青草般欣欣向榮。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張若虛開口便唱出了大唐詩歌的最高音。經歷了漢賦楚辭、四言詩經、五言詩體、六朝駢文,一春的滋養,王楊盧駱,詩仙詩圣……紛至沓來,唐詩在這片軍事、政治、經濟空前強盛,文化包容并濟的土地上如花般盡情綻放!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禪宗喻畫已成為宋元時期的社會的風潮。從無我之境到追求詩意再回到有我之境,世俗地主士大夫們在城市生活相當發達的社會環境中,將世俗地主的藝術折射在中國山水畫上,繼盛唐花期之后結出清新恬淡的果子。
“遍青山啼紅了杜鵑,那荼蘼外煙絲醉,那牡丹雖好他春歸怎占的先。”明清文學中盡是傷感與嘆息,世間美好的一切莫不是紅樓一夢,在全面閉關自守,儒家正統理論的冰雪之下,整個社會對一個春天新時代到來充滿了期待與憧憬。
文化經歷了漫長的冬季,隨著一聲春雷乍響,近代工業革命,西方文化以現代科學為依仗強行侵占了華夏千年以來文化的凈土,之后人民開始盲目崇尚西方嚴謹科學思維模式而對我們的古老文明的美學哲思棄之不顧。這是一個沙塵滿天的初春,我們在艱難的學習中重新找到了自我,在探索中學會了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我們陶醉于鋼琴的優美旋律,亦欣賞瑤琴的流水知音;我們喜歡色彩明媚的油畫也愛“運墨而五色具”的傳統繪畫;我們津津樂道國際象棋的趣味橫生亦敢于挑戰圍棋的千變萬化……
彌沙漸漸散去,春風微雨拂面,《易經》初九爻“潛龍勿用”,緊接著便是九二爻“見龍在田”。新時代與藝術聯姻,我們共同期待“飛龍在天”,迎接盛夏花開。俱往矣,美的歷程指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