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歷程讀書心得初二作文1000字
《美的歷程》這一本書是一本很美的書,里面所描繪的歷史和事物都以一種美的姿態展現在讀者的眼前,讓讀者慢慢地漫入美的殿堂上,得到美的熏陶。
《美的歷程》總共有十章,但我最喜歡的是第七章的盛唐之音。當然,當中的“青春。李白”更是我的心頭愛啊!
李白在游廬山時,曾曰: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一座矗立高聳的香爐,冉冉地升起了團團白煙,縹緲于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這不僅把香爐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為不尋常的瀑布創造了不尋常的背景。接著李白才把視線移向山壁上的瀑布。在詩人眼里,瀑布象是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于山川之間,維妙維肖。讓詩人無法不對大自然的神奇偉力的極力贊頌。瀑布噴涌而出的景象,在詩人的筆下,更是被描繪得極為生動。詩人明明把高山流水說得恍恍惚惚就像前川銀河,而讀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覺得只有這樣寫,才更為生動、逼真,其奧妙就在于詩人前面的描寫中已經孕育了這一形象。
你看!巍巍香爐峰藏在云煙霧靄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云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想到象是一條銀河從天而降。可見,“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并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的刻畫中自然地生發出來的。它夸張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從而振起全篇,使得整個形象變得更為豐富多彩,雄奇瑰麗,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給人以想象的余地,顯示出李白那種“萬里一瀉,末勢猶壯”的藝術風格。
當李白遠在他鄉之時,曾寫下《靜夜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詩以明白如話的語言雕琢出明靜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沒有追求想象的新穎奇特,也摒棄了辭藻的精工華美;用清新樸素的筆觸,抒寫了豐富深曲的內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動人,百讀不厭,耐人尋繹。無怪乎有人贊它是“妙絕古今”。也許,也只有李白,才會寫出那樣的美詩啊!
通過這兩首詩,我們都明白到,李白是何許人物啊!無論喜樂哀愁,無論景色如何,在他筆下,都是一幅幅美麗的畫面,讓讀者沉溺其中。
其實,有李白這樣的偉大的詩人,這跟他所在的年代是很有關系的。唐代是一個充滿青春活力和熱情的時代,這個時代孕育不少具有才華的詩人,也讓唐代的文化擴散到其他國家。絲綢之路,陶瓷之路,無一都是傳播唐朝文化的重要途徑!一個盛世開明的朝代,不僅人才百出,也產出讓人嘖嘖稱贊的美麗制品。
《美的歷程》讓我明白了唐代的美麗文化和出眾詩人,也讓我感受到美麗的真諦!
美的歷程讀書心得初二作文1000字(篇2)
何謂美?是燈火絢爛的夜晚街道,是葉落知秋的幽靜哀愁,是字字珠璣的精致書本?“美”本是飄渺之物,當它附在特定的事物上便有了意義,不如說,美是一種意識形態,一種散發著清香的靈魂。
《美的歷程》一書是李澤厚先生所作,共分十章,以歷史縱向時間為軸,細致地描寫出了“美”的發展歷程。從遠古時代到滿清時期,從氏族紛爭到王朝統一,“美”一直貫穿在時間長河中,流經世世代代,流進人們的生活。
遙記當年金烏耀日,蟾蜍拜月,早在石器時代就有了神秘的圖騰與巫術禮儀,狂熱的原始歌舞展現出了屬于遠古時代的蒼勁力量。由線條和簡單圖案構成的象形文字,將“美”具象化成了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凝聚在抽象的紋飾符號上。夏鑄九鼎,鼎臥饕餮,夏商時期不可謂不是沉重神秘的青銅時代。人們信奉君權神授,青銅器上獰厲的圖案成了王權的象征。雖然后來隨著神權的淡化,圖案線條向著流動活潑的方向發展,但曾經那種神秘的威力和獰厲的美卻是無可替代的。功利與自然,嚴謹與不羈,春秋戰國是儒道兩家互補發展的時期。
孔子于禮樂的實踐理性,莊子于自然的熱烈情感,“美”隱在情理結合的審美規律里,體現在《詩經》的無限韻律和建筑的色彩結構中,成為流動的時間進程,整齊華美的視覺體驗。“衣被詞人,非一代也。”屈原將他浪漫的想象和熾熱深沉的情感融入《離騷》,成為楚漢時期浪漫主義的代表,世代相傳。楚辭之美,美在其狂放的意緒,無羈的想象,和傳自遠古時期的活力。漢朝藝術受之影響,始終擁有蓬勃生機,浪漫激情。磅礴的氣勢與古拙渾然一體融入畫中,成就了雄渾厚重的樸實之美。“美”的表現形式中人的覺醒出現在魏晉時期,繪畫文字等藝術開始著力體現人的內在智慧和品格,“氣韻”“風神”成為了魏晉新的美學趣味。這個時期的文學主體由宮廷消遣進化到了初步對人物、山水的吟詠。注重寫實與審美規律的藝術創作令“美”更加優美、純粹化。
值得一提的是魏晉時期詩的創作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人們藏在詩中的感情毫無疑問是熾烈的,然而他們內心,生活中的矛盾又使他們不得不感慨生死,寄情世外。如此熾烈又哀痛的錯雜情感,使“美”在矛盾中閃亮。隋唐時期宗教藝術盛行,其中最受歡迎的是佛教。“舍身飼虎”“割肉貿鴿”的故事在洞窟壁畫上極盡呈現,同樣流傳在民間。客觀上講,這些麻醉人的宗教故事實在虛妄無義,讀后感.然而這些虛幻的頌歌在民間的普及程度很是廣泛。從虛幻走向世俗,刻畫出了這個時期虛實結合的美。除開宗教不談,李唐王朝的詩書文化實在燦爛奪目。不同于魏晉時期的哀嘆,唐詩如同朝氣蓬勃的少年,閃爍著青春,自由和歡樂。經歷過大漠苦寒,兵刀弓馬生涯的唐代文人的豪邁風度在詩篇中體現的淋漓盡致,這種豪邁明快爽朗的美,是唐詩獨有的。其書法,特別是痛快淋漓的草書,也將這種美盡數傾注在筆墨間,奏響了盛唐之音。隨著唐文化逐漸加強了對情感色彩的捕捉,其美學逐漸增強了悠閑靜美的哀愁之意,宋元的山水藝術開始在歷史長河中嶄露頭腳。其山水藝術意味深厚,自由寬泛,重在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寧靜。
從渾厚的筆墨到精致的刻畫,從整體的畫面到剩水殘山的特寫,從無我之境到有我之境,宋元文化始終帶給人們平淡自然、細潔凈潤之美。這是一個鋪畫滿丹青水墨,充滿靈氣的時代。由浪漫到感傷,由感傷到批判,明清文化為我們展開來一幅世俗風味與浪漫文藝共存的畫卷。市民文藝是人情世故的津津玩味,歌頌贊揚,諷刺嘲笑,樸實卻簡潔豐富。如輕煙如夢幻,自由風流似乎成了當時浪漫文藝的代言。濃厚的民族風格,人生空幻的時代感傷構成了明清時代樸實夢幻的美。
當年的一切已成過去,也許那些時代的珍寶已經被時間征服,但是我相信“美”是永遠不會被時間埋葬的。它從遙遠的記不清歲月的時代款款而來,宣示著美的歷程將指向未來。
美的歷程讀書心得初二作文1000字(篇3)
合上書本,好像有些難以下筆。“美的歷程?”何為美?而美,該怎么說它的歷程?
忽想起高中第一節美術課老師問“大家認為什么是美的?”當時的我想了想后,舉手回答:“我認為《蒙娜麗莎》是美的,神秘的微笑,溫柔的眼神……這些都給人以美的感受。”記得當時還有同學說了一些可愛的什物,瑰麗的風景,善良的人兒……
“一千人眼中,一千個哈姆雷特。”當我們去想:美是什么?顯然,沒人能真正予其一個定義。可正如哲學家維特根斯坦所說:“不可言說之物,必將無言以對。”美本不存在終極解釋。那么我認為,美,即人性。“人性不應是先驗主宰的神性,也不能是官能滿足的獸性,它是感性中有理性,個體中有社會,知覺想象中有情感。”
而既然說美有“歷程”,便不難想:美是活的,是發展的。
從龍飛鳳舞的遠古圖騰,到魑魅魍魎的青銅紋飾;從理性精神的先秦,到浪漫主義的楚漢;從魏晉風度到盛唐之音;從宋元的山水意境到明清的文藝思潮。我分明能從李澤厚先生的描寫中感觸到華夏美的歷史。
就我個人而言最喜唐朝,也竊以為其最能作為中華美的代表。初盛晚三個時期,皆有其不可替代的美。純以詩歌來說,初唐時,由六朝的靡靡之音變為清新明麗。猶記得當初學《春江花月夜》時“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的那種含蓄卻直擊人心。難怪聞一多先生評其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而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則讓我感受到即將步入盛唐的蓬勃之氣概。盛唐時期,無論是雄渾壯麗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邊塞詩,還是優美寧靜的“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的田園詩都讓人流連。
盛唐之頂峰首推李白,這個被稱為“詩仙”的天才詩人。“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霸氣,“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的通透,“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豪邁……這些都是盛唐之氣象。讀后感·至若晚唐,則“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深思牧之,“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無奈義山,以及不能不提的寫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詩圣杜甫……皆有凄涼而悲痛之美。
這一切的美,都是關乎心靈的,是人性的美。正因為有情感,有思想,會愛,會痛,才能創造美,察覺美。所以一句,美即人性。
憶起之前看過的一段話:“我走過的山路是徐霞客曾經留宿過的,我走過的關隘是六國曾經逡巡而不敢向前的,我駐足遠眺的城樓是于謙曾經堅定守衛過的,我現在能馳騁由韁的西北草原是霍去病曾經為之而奮戰過的,我還能吃到蘇軾當年手不停著的紅燒肉,我還能飲到太白當年舉杯邀明月的花間美酒,我還能在眾多浩劫后讀到前人的筋骨血。”中華之美,悠悠幾千載,從未斷絕,而,正如書中結語所言“美的歷程是指向未來的。”相信,我們,仍將繼續在美的歷程上行進。
美的歷程讀書心得初二作文1000字(篇4)
《美的歷程》全書的思想是“故意味的形式”。李澤厚先生的這一思想是在克萊夫·貝爾提出的“美”是“故意味的形式”的聞名觀點上加以繼續發展和美滿的。
認為“故意味的形式”決定于可否引起不同于一般感受的“審美情緒”,而“審美情緒”又泉源于“故意味的形式”。李澤厚先生認為他的這一觀點“由于陷在循環論證中而不克不及自拔”,因此李澤厚先生在這一基礎上將其發展美滿為“積淀了社會內容的自然形式”,降服了這一實際限于自己的缺陷。
《美的歷程》全書共分十章,每一章評述一個緊張時期的藝術風格或某一藝術門類的發展。
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史著作,重點不在于具體藝術作品的細部賞析,而因此人類學本體論的美學觀把審美、藝術與整個歷史進程有機地接洽起來,點面聯合,揭示出種種社會因素對付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展作出了概括的闡發與說明。
如今,這本書我已經看完了,對付作者的學養除了敬佩我沒什么好說的,而且,單憑那么多英俊的圖片,我花這個價格就完全值得。只有一樣,再好的書也有打折的時候,另外不說,我那本插圖版精裝《東方的智慧》只有一個地球。
便是半價買的。就一句話,萬一哪天你們誰看見這本書打折處理了,可千萬千萬別告訴我。《美的歷程》是由中國現代聞名的哲學家、美學家李澤厚先生撰寫的一本美學著作,從宏觀俯瞰的角度對中國古典文藝的數千年歷史進行了一次“匆匆巡禮”,全書共分為十個章節。
第一章論述了遠古圖騰時代那些糅合著后世歌、舞、劇、畫、神話的原始巫術禮儀活動和陶器故意味的文飾、造型形式。
第二章從充滿獰厲美的青銅時代到藝術由巫術宗教中解放出來了的青銅時代,與此同時,線條優美的漢字也開啟了書法的藝術職位地方。
第三章從儒道互補、詩的賦比興準繩和建筑藝術三方面論述了先秦理性精神,此中最緊張的儒道互補是中國兩千多年思想史的一條根本線索。第四章“楚漢浪漫主義”,論述了那種充滿秘密圖騰神話的楚文化,屈原——中國最早、最偉大的墨客是它的的代表。
《美的歷程》中提出了諸如原始遠古的“龍飛鳳舞”,殷周青銅器藝術的“獰厲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補”,楚辭漢賦,漢畫像石“龍蟒主義”我為什么活著。
美的歷程讀書心得初二作文1000字(篇5)
《美的歷程》這本書,是我最喜歡的書之一,也是我求學時期最早接觸的一本專業美學的書,直到現在我依然愛不釋手。李澤厚先生用十幾萬字、十個章節帶領讀者進行了一次從遠古到明清的“美的歷程”,讓人印象深刻卻又回味無窮。李澤厚先生用一些異常簡潔明快而又高度凝練的原創概念闡釋、鋪陳、思辨了這次美的歷程,雖然彰顯出作者寬闊的視野、深厚的積累,但是在開始閱讀這本書時,我是在并不深刻理解的情況之下,開始了這場匆匆的美學旅程。
追求美卻是每個人的本性。但是,什么是美?美是如何產生的?美的本質是什么?我們中國美學的著眼點在哪里?等等,這些問題卻是一直以來人們不能很好解釋的。作者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在遠古圖騰、青銅器亦或者是詩歌、小說中都發現了美,而這些是普通人并不曾發現或沒有注意的,這點給了讀者們新的視野。
例如書中提到的的“青銅饕餮紋”書中說,青銅饕餮之所以美,不在于這些形象如何具有裝飾風味,而在于這些怪異形象的雄健線條、深沉凸出的鑄造刻飾,恰到好處地體現了一種無限的、原始的、還不能用概念語言來表達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觀念和理想,配上了沉著、堅實、穩定的器物造型,極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鉞,如火烈烈”那進入文明時代所必須的血與火的野蠻年代。這種種兇狠殘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著某種真實的稚氣,從而使這種毫不掩飾的神秘獰厲,反而蕩漾出一種不可復現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氣派的美麗。
因此李澤厚說,這些饕餮盡管極力夸張猙獰可怖,但其中仍然存留著某種稚氣甚至嫵媚的東西,有一種原始的、天真的、拙樸的美。而近年戰國中山王墓的大量銅器很標準,格外精巧,玉器也逐漸失去遠古時代的象征意義,而更多成為玩賞的對象,或賦予了倫理的含義。那祭祀禮器,盡管也有龍有鳳,卻不能令人起任何崇高之感……
所以,在青銅饕餮的最后一個段落,李澤厚說:“當青銅藝術只能作為表現高度工藝水平的藝術作品時,實際便已到達它的終結之處。戰國的青銅巧則巧矣,確乎可以眩人心目,但如果與前述那種獰厲之美的殷周器物一相比較,則力量之薄厚、氣魄之大小,內容之深淺,審美價值之高下,就判然有別。十分清楚,人們更愿意欣賞那獰厲神秘的青銅饕餮的崇高美,它們畢竟是那個‘如火烈烈’的社會時代青神的美的體現。它們才是青銅藝術的真正典范。”
在令人感到乏味的詩詞歌賦中,李澤厚先生也展示給了讀者一幅屬于詩詞歌賦特有的美圖。正如作者所說“漢代文藝反映了事功、行動,魏晉風度、北朝雕塑表現了精神、思辨,唐詩宋詞、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懷、意緒,而以小說戲曲為代表的明清文藝所描繪的是世俗人情”,而我更感興趣的就是明清文藝的世俗人情。“這是又一個廣闊的對象世界,但已不是漢代藝術的自然征服,不是那古代蠻勇力量的凱旋,而完全是近代市井的生活散文,是一幅幅平淡無奇卻五花八門、多姿多彩的社會風習圖畫。”
縱觀《儒林外史》、《西廂記》、《紅樓夢》、《聊齋志異》等等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所表現出來的都是令讀者所能通俗易理解、感知的世俗生活。他們的所表現的是一些平淡無奇然而卻比較真實和豐富的世俗的或幻想的故事。在《儒林外史》中,讀者們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就能很好的理解文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儒生們的追求名利的世俗生活情況。
《紅樓夢》所描繪的是四大家族的興盛衰亡,描繪的也是家族日常的生活,“劉姥姥三進大觀園”就可以很好的表現了這一世俗生活的表現。而世俗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男女的愛情,正如《西廂記》,雖然在當時被列為違禁的書,但是其中貼合普通百姓的愛情描寫深深吸引了許多讀者,許多人并不在意那所謂的“禁”,還是通過各種方式一讀此書,連《紅樓夢》中一直循規蹈矩的林黛玉都讀過此書。可見,這種世俗生活的、所表現出來的“美”對廣大讀者的吸引力。
“這種書俗文學的審美效果顯然與傳統的詩詞歌賦,有了性質上重大差異,藝術形式的美感遜色于生活內容的欣賞,高雅的趣味讓位于世俗的真實”,這里沒有高大的英雄形象,沒有真正報復雄偉的主角,而是一些接近現實生活的故事,而這種接近現實生活的故事顯示的是故事的合理性和真實,引人入勝。
《美的歷程》還揭示了另一個與平時的教育不一樣的視角。一般普遍認為,某一個詩人的風格特點是統一的,很少會對其詩歌、詞分開單獨研究其特點,但是,此書卻提出了、分析了不同的觀點,如韓愈,“同一個韓愈,與進攻性、煽動性、通俗性的韓文相并行的,倒恰好是孤僻的、冷峭的、艱澀的韓詩;盡管‘以文為詩’,但韓詩與韓文在美學風貌上是相反的。”除了韓愈,文中還提到了柳宗元、韋應物等等的詩文,“經常是這兩個方面的復雜的統一體”。這也給讀者們不一樣的視角,是相關研究者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單獨的研究這些詩人。
我認為,看這本書,需要很多的積累,對古代的文學、雕塑、音樂、建筑、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就無法領略這本書的精妙所在,但是即使所知不多,只要讀完這本書,也是一個知識儲備大大豐富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