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歷程讀書心得六年級作文600字
曾經以為,自己明白了美麗的真諦;曾經以為,美只是一種純粹的客觀存在;曾經以為,美是冷峻而遙不可及的;曾經以為,美便只是那秋日梧桐靜靜散落的身影。鏡中花,水中月,需要靜靜地欣賞……
浮華的城市,斑駁的光影,闌珊的燈火,如晝的黑夜,喧鬧的人群。眼前的一切,讓我迷茫、困惑、矛盾。美在哪里?是柳永的楊柳岸,還是太白的杯中酒?是如水寧靜的月光,還是午夜夢回,故鄉依舊的悠然?于是,走進《美的歷程》,走進美的記憶,感受美給予心靈的寸寸溫暖,完成了心靈一次矛盾而充實圓融的洗禮……
鳥瞰著美伴隨著實踐流淌年華的痕跡,漸漸發現,美是有生命的,她打開了每個時代的靈魂,她給予人們感性自覺與理性思考。漸漸發現,她擁有深厚的生命厚度與長度,她播撒智慧的光芒讓人性在天地間閃耀。漸漸發現,莊周夢蝶那剎那的微笑,是孔子憂天下那沉重的腳步,是那高山流水的絕唱,是敦煌的飛天,是魏晉的風度,是盛唐的青蓮,是夢斷紅樓后的蒼涼與寂寞。真正的美是讓人的靈魂顫動。她帶給人心靈的不僅僅是那短暫的快樂與幸福,還有那記憶深處彌漫飄逸的一縷芬芳。
陡然發現自己對美的認識的淺薄,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卻忽略了美的本質,忽略了美帶給人心靈的如生命扎根般的永恒感動。美一直就在我們身邊,她來自于生活,卻高于生活。溫暖而愜意的美,需要知己般的聆聽與理解,需要生命的空間去容納,需要用整個時代的生命厚度去衡量,需要用真誠透明的靈魂去感知。生活給予美以生命,美給予生活以感動。
《美的歷程》終于讓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與自然的交流與相互和解,需要從生活的點滴中去仔細品味的。真正的美是需要在如鏡的心中才能看見,同事看見自己的內心的感動。從《美的歷程》中,我讀懂了生活,讀懂了美那澎湃無限的生命力正是來自于生活,而這種生命力需要我們用對生命的熱情去感知,只有這樣,美才能在眼前升華,真正得富有一種動態的美感與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靜止虛無、沉默寂寥。
一剎那的感動,在千年風霜中永恒……我浮躁的心終于安靜下來,窗外露臺的一角有紫藤蘿在柔風中輕歌曼舞,那隨風飄搖的律動如生命的呼吸與吐納,于這林立的樓宇間,澄澈、絢爛、驚奇,原來美可以在任何一個角落任何一個時間的流里陰滋暗長,只因愛美的心,生命的力,溫暖的情。
美的歷程讀書心得六年級作文600字(篇2)
書中對于青銅饕餮的美的欣賞印象深刻。饕餮之所以美,不在于這些形象如何具有裝飾風味,而在于這些怪異形象的雄健線條、深沉凸出的鑄造刻飾,恰到好處地體現了一種無限的、原始的、還不能用概念語言來表達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觀念和理想,配上了沉著、堅實、穩定的器物造型,極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鉞,如火烈烈”那進入文明時代所必需的血與火的野蠻年代。因此李澤厚說,這些饕餮盡管極力夸張猙獰可怖,但其中仍然存留著某種稚氣甚至嫵媚的東西,有一種原始的、天真的、拙樸的美。
至于后世的獰厲作品之所以缺乏美感,是因為青銅時期所有人都非常信奉巫師的話――包括國王和巫師自己,所以他們所創造的饕餮,飽含作者的思想情感;而后期那些造型,作者里許多人也許本身就是無神論者或懷疑論者,他們的作品即使非常夸張、恐懼,也缺少了因真情而帶來的美。
創造和欣賞美都是需要真情實感的參與。“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審美藝術的創造就同文學一樣,“一代也有一代之審美”,讀者應該抱著一種真誠了解和同情的態度去欣賞各種不一樣的美,不應該以當代的標準去苛求前人,每一個時代獨特的美都能夠被了解被欣賞,這才是時代文明進步和藝術精神的體現。
閱讀美學經典著作,需要讀者自身有一定的文學素養積累,對美學相關基本概念要有清晰的認識,對中國古代的文學、雕塑、音樂、建筑、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最好是之前對其它的美學大家的觀點也有宏觀的把握,不然就無法領略本書的精妙獨特所在,在比較、融匯、思考之中不僅欣賞到作者的觀點,也鍛煉了自己的審美死亡能力。
閱讀《美的歷程》,讀者往往會有一番驚喜的收獲,就像在別人的引導下解答了自己一直忽略或疑惑的問題。細細回味《美的歷程》,確實如書名所說,閱讀的過程你自己的看法會不自覺被它所引領,作者在書中對中國數千年的藝術和美學作了宏觀把握,為讀者梳理中國古代“美”的發展脈絡,我們按照作者的思路進行了一場中國古代的“美的歷程”。
美的歷程讀書心得六年級作文600字(篇3)
《美的歷程》是由中國現代著名的哲學家、美學家李澤厚先生撰寫的一本美學著作,從宏觀鳥瞰的角度對中國古典文藝的數千年歷史進行了一次“匆匆巡禮”,全書共分為十個章節。
《美的歷程》這部書跨度很大,從原始社會到明清王朝,波及各個朝代的方方面面,構造了一個古代美學發展的脈絡圖。這部書是用美學的標準去評價中國的考古、文學、藝術……與單純的文學審美有著本質的不同:它需要歷史知識、美術知識、文學知識等等,很全面,讓我有吃力的感覺。他是以美學的標準去評價中國的考古、文學、藝術……的審美角度而著作。
書中也蘊涵著哲學知識,如:社會心理和意識形態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的一個核心部分。
這個核心便是在懷疑論哲學思潮下對人生的執著。在表面看來似乎是如此頹廢、悲觀、消極的感嘆中,深藏著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對人生、生命、命運、生活的強烈的欲求和留戀。而它們正是在對原來占據統治地位的奴隸制意識形態——從經術到宿命,從鬼神迷信到道德節操的懷疑和否定基礎上產生出來的。正是對外在權威的懷疑和否定,才有內在人格的覺醒和追求。
而書中也有著作者他所理解的藝術、美學追求。書中說到:內的追求是與外的否定聯在一起,人的覺醒是在對舊傳統舊信仰舊價值舊風習的破壞、對抗和懷疑中取得的。
內容上與哲學本體論的追求一致,人的主題展現為要求與“道”——自然相同一:在形式上與繪畫一致,文的自覺展現為要求用形象來談玄論道和描繪景物。但由于自然在這里或者只是這些門閥貴族們外在游玩的對象,或者只是他們追求玄遠即所謂“神超理得”的手段,并不與他們的生活、心境、意緒發生親密的關系(這作為時代思潮要到宋元以后),自然界實際并沒能真正構成他們生活和抒發心情的一部分,自然在他們的藝術中大都只是徒供描畫、錯彩鏤金的僵化物。
我讀完這本書意猶未盡,楚漢浪漫主義的氣勢與古拙,魏晉風度的人的主題,文的自覺。阮籍與淘潛篇,盛唐諳中。青春。李白。音樂性的美。杜詩顏字韓文篇等。使我更深刻的認識到了藝術和做人的魅力。完全顛覆了我原本幼稚而愚笨的認識。在文化藝術琳瑯滿目的世界暢游,品味先哲們思想的樂土,讓我的“審美感情”豐富厚實。
美的歷程讀書心得六年級作文600字(篇4)
貫穿《美的歷程》全書的思想是“故意味的形式”。李澤厚先生的這一思想是在克萊夫·貝爾提出的“美”是“故意味的形式”的聞名觀點上加以繼續發展和美滿的。認為“故意味的形式”決定于可否引起不同于一般感受的“審美情緒”,而“審美情緒”又泉源于“故意味的形式”。李澤厚先生認為他的這一觀點“由于陷在循環論證中而不克不及自拔”,因此李澤厚先生在這一基礎上將其發展美滿為“積淀了社會內容的自然形式”,降服了這一實際限于自己的缺陷。
《美的歷程》全書共分十章,每一章評述一個緊張時期的藝術風格或某一藝術門類的發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史著作,重點不在于具體藝術作品的細部賞析,而因此人類學本體論的美學觀把審美、藝術與整個歷史進程有機地接洽起來,點面聯合,揭示出種種社會因素對付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展作出了概括的闡發與說明。
如今,這本書我已經看完了,對付作者的學養除了敬佩我沒什么好說的,而且,單憑那么多英俊的圖片,我花這個價格就完全值得。只有一樣,再好的書也有打折的時候,另外不說,我那本插圖版精裝《東方的智慧》便是半價買的。就一句話,萬一哪天你們誰看見這本書打折處理了,可千萬千萬別告訴我。《美的歷程》是由中國現代聞名的哲學家、美學家李澤厚先生撰寫的一本美學著作,從宏觀俯瞰的角度對中國古典文藝的數千年歷史進行了一次“匆匆巡禮”,全書共分為十個章節。第一章論述了遠古圖騰時代那些糅合著后世歌、舞、劇、畫、神話的原始巫術禮儀活動和陶器故意味的文飾、造型形式。第二章從充滿獰厲美的青銅時代就寫到藝術由巫術宗教中解放出來了的青銅時代,與此同時,線條優美的漢字也開啟了書法的藝術職位地方。第三章從儒道互補、詩的賦比興準繩和建筑藝術三方面論述了先秦理性精神,此中最緊張的儒道互補是中國兩千多年思想史的一條根本線索。第四章“楚漢浪漫主義”,論述了那種充滿秘密圖騰神話的楚文化,屈原——中國最早、最偉大的墨客是它的的代表。“漢承秦制”的漢朝在文學藝術領域似乎脫離了先秦的理性,而保《美的歷程》中提出了諸如原始遠古的“龍飛鳳舞”,殷周青銅器藝術的“獰厲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補”,楚辭漢賦,漢畫像石“龍蟒主義”我為什么活著。
美的歷程讀書心得六年級作文600字(篇5)
《美的歷程》是李澤厚先生創作的文藝理論著作。其從夏朝的青銅器到先秦的理性精神,再到楚漢浪漫主義、魏晉風度、盛唐之音、宋元山水意境,最后由明清的文藝思潮結尾。其中無不體現著每個朝代對美的不同要求和展現。
文章開頭以中國的歷史博物館切入,從而講述到青銅器的紋飾和巫史文化。作者認為在青銅器中的饕餮紋樣是為了展現一種神秘的威力和獰厲的美,但這種美不是誰都能欣賞的,只有文明越進步才能夠欣賞這樣的美,這讓我體會到了美與美的不同,獰厲也可以很美。在具有濃厚宗教性質的巫史文化中,作者認為龜從、筮從是最重要的,超過了其他任何方面和因素,包括帝、王自己的意志和要求。從中我體會到了巫史文化對于當時的人們的重要,在當時與物質勞動同精神勞動的分離與適應,出現了最初的一批思想家,他們就是巫師,是原始社會的精神領袖。可見巫師在當時是引領思潮的人物,因而可以將統治階級存在說成上天的旨意,從而達到統治階級對下層人民的控制。
而后,文章展示了魏晉風度。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形成新思潮,其特征就是人的覺醒。作者認為但這種覺醒,卻是通由種種迂回曲折錯綜復雜的途徑而出發、前進和實現。文藝和審美心理比起其他領域,反映得更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但這就是魏晉風度的美,是其他朝代所沒有的獨一無二的美。
宗教是異常復雜的現象。它一方面蒙蔽麻痹人們于虛幻幸福之中,另方面廣大人民在一定歷史時期中如醉如狂地吸食它,又經常是對現實苦難的抗議或逃避。作者又繼續寫到唐朝,寫到唐朝的佛教石窟藝術,壁畫,佛像等無不展示著石窟藝術的美。如今,我們耳熟能詳的石窟藝術在敦煌莫高窟,里面美輪美奐,仿佛在告訴世人它曾經的美麗與輝煌。
繪畫藝術尤其是山水畫的高峰在宋元。在這個重文輕武的朝代,文化發展十分繁榮。其最為出名的就是山水畫,中國山水畫不是門閥貴族的藝術,而是世俗地主的藝術,是人與自然親密接觸的結果。
讀這本書,仿佛在美的海洋里遨游,我深刻的體會到了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