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歷程讀書心得高一話題作文800字
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文化最發達的時期,從皇帝到官吏到地主士紳,構成一個比唐代遠為龐大也更有文化教養的階級或階層,士大夫也日漸取代門閥成為社會的統治者階級,他們滿足于既得利益,把封建農村理想化、牧歌化,并且希望這樣的心情能長久保持,山水畫成為了這些由地方來到京城、由鄉村來到城市的士大夫們情感上的回憶和追求,而禪宗從中晚唐到北宋的日益流行,也成為了山水畫講求人與自然和為一體的哲學淵源。
山水風景畫在六朝時期的宗教繪畫中只是一種背景,到了中唐時期才由附庸真正獨立,這也得益于宗教意識的日益衰淡,人世景物從神的籠罩下慢慢解放了出來,首先解放出來的是人物、牛、馬,因之中唐以后便出現了不少以仕女牛馬為主題的畫作,而山水花鳥則要到宋代才成熟,宋元山水畫的成就超過了其它許多藝術部類,成為與幾千年前的青銅禮器交相輝映的世界藝術史上的輝煌篇章,山水畫是士大夫的藝術成就,不過北宋、南宋、元的山水畫自有其特點:
1)北宋前期:注重全景式的整體畫面,講求“可望可行不如可居可游”,似乎在想象的幻覺中面對著一大片氣勢雄渾邈遠的真山水,呈現出異常繁復雜多的整體面貌,但也體現出不同地域的特色風貌。整體而多義,豐滿而不細致,勝在雄渾、遼闊、崇高。
2)南宋:詩意追求(詩意畫)和細節真實(院體畫)同時并舉。描繪的是“剩水殘山”,把人們的審美感受導向更為明確的主題,在有限的畫面中畫出無限的詩情,自然景觀的地域差別消失,景物具有了更大的普遍性,藝術家的主觀情感和觀念有了更多的表露。勝在秀麗、工致、優美。
3)元:形似與寫實被放在次要地位,著重主觀的意興心緒。強調文學趣味和筆墨,把線的藝術傳統推向了最高階段,像寫書法一樣去畫畫,是一種“有我之境”,院體畫之后興起了文人畫。
美的歷程讀書心得高一話題作文800字【篇2】
一本書是否受歡迎,我認為關鍵在于是否有吸引人之處。而吸引就要靠書中的內涵體現出來。
這個寒假,我在閑暇之余讀了一本書叫做《美的歷程》。這是“二十世紀最后一個文化英雄”李澤厚先生寫的。在我讀書的過程中我發現書中的許多圖片在我的歷史書上也出現過,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更是激發了我對讀書的興趣。因此,這個寒假,開始了我的“美的歷程”
從盤古開天辟地,美便貫穿整個歷程。原始遠古藝術的“龍飛鳳舞”殷周青銅器藝術的“獰厲之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補”,楚辭、漢賦、漢畫像石之“浪漫主義”,“人的覺醒”的魏晉風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繪畫以及詩、詞、曲各具審美三品類,明清時期小說,由浪漫而感傷而現實之變遷等等重要觀念,《美的歷程》分析了不同時代的美學特征。從宏觀鳥瞰角度對中國數千年的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學把握。
閱讀者本書,我認為是一次心靈的洗禮。“震撼”這厚重的詞已不足以表現其中的分量。通過藝作文https://wWw.ZuoWenwang.Net/術之美,讓讀者品味歷史藝術美之瑰麗的本質。與單純文字審美有本質不同,作家李澤厚的美需要歷史、美術、文學等全面的知識積累。讀書時,為中國藝術而感到震撼,同時,也無奈于自己的才疏學淺,讀書的過程中感到吃力。自以為,這本必讀的美學的理論,應更深層次的研讀。認真、仔細的閱讀,感應心靈的震撼。
我認為對于大多數同學來說,插圖多的書,我們往往讀的很快,大多數看的都是圖片,很少去看文字。但,當看到這本書時,我卻有一種想要在琳瑯滿目的文字中遨游的感覺。書中的文字給了我巨大的力量。同時也感受著圖畫中的深層含義。這種正如作者所說的物質勞動力與精神勞動相分離與適應造就出一批思想家,也造就出一批思想。這是一本叫我讀懂文化心里的書,這是一本美學欣賞的啟蒙讀物。
文末,李先生在美學層面上,給人性的定義也說明了我們應該以怎樣的一種姿態去對待藝術,對待生活中和意識中的美,對待發展。正像李澤厚先生最后所說的——“美的歷程是指向未來的”。
美的歷程讀書心得高一話題作文800字【篇3】
《美的歷程》、《華夏美學》、《美學四講》,是李澤厚先生的美學專著,合稱《美學三書》。先生在結語中寫道,《美的歷程》是“對中國古典文藝的匆匆巡禮”、“鳥瞰式的觀花”,期望讀者能通過閱讀這部小書“能夠獲得一個雖籠統卻并不模糊的印象”。
其實先生太過自謙了。《美的歷程》全書共分十章,每一章評述一個重要時期的藝術風神或某一藝術門類的發展,揭示出各種社會因素對于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與說明。雖然我并未完全讀透《美的歷程》,但是每讀一遍,每次也有新的體悟,豐富了很多,同時彌補了很多以前一知半解甚至遺忘了的知識。《美的歷程》的覆蓋面很廣,從遠古圖騰講起一直到明清時期的美學,涵蓋了歌舞繪畫、建筑雕塑、詩詞繪畫、宗教文化,是我們華夏文明古國的美的'巡禮。
這本書我覺得特別好的一點是,把美學和當時所處的整個時代、社會有機的連接在一起,不是單獨的來、就事論事討論“美”的本身,顯得特別的具體而不空洞。把復雜的概念以通俗的文字解釋開來,顯得形象而不呆板。這是一本即好看、又看得明白的書。
時代在不斷進步,美學也在不斷與時俱進。近現代談美的名家有很多,近代王國維、朱光潛、宗白華等,現代又有蔣勛。現今的書市上,蔣勛被炒的很火,書賣的又好又貴。貴有貴的道理吧,而李澤厚先生的《美學三書》,算是歷久彌新的經典讀物。
我對美學的認識還很膚淺,只能做為一個半懂不懂的門外漢,難得窺見天音妙語,便如醍醐灌頂,受益良多了。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在于人有思想,會去了解這個“世界”,會去認識“自己”,因而產生審美。而動物,僅僅只是單純的活著。
有些現代人的通病是凡是更多追求結果,而不僅滿足于過程。固然結果非常重要,然后過程是否也有相當的價值呢?生活中不缺少美,或許我們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美學的意義在于我們在物質層面不單是要做一個現實的、具體的人,而且在精神層面,我們的靈魂是干癟還是豐滿,不然同一具行尸走肉又有什么區別呢。生命的價值,是多元的,而在審美的層面,我們每個個體,又是否非常的充實?我們華夏文明古國源遠流長的歷史和文化,傳統的美學精神,又是否得到繼承和發揚光大?
在我對美的認知中,王國維先生的人生三重境界,當為妙論:“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美學的價值,在于讓人活出味道。至于是什么味道,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悟。譬如一支酒,可白可黃、可干可甜,可以是江南陳釀,也可以是蜀中老窖,至于口味是典雅還是醇厚,是清爽還是濃郁,是溫潤還是強勁,看每個人的喜歡。不過大概沒人會希望自己的人生,會成為寡淡無味的劣酒吧。
美的歷程讀書心得高一話題作文800字【篇4】
《美的歷程》是一部中國文化史,橫跨了文學、書法、建筑、雕塑、繪畫等多個領域,商周時期的青銅,漢代的工藝和漢賦,六朝的雕塑和駢文,唐代的詩歌和書法,宋元的繪畫和詞曲,明清的戲曲和小說……因之,那些曾走訪過的名勝古跡,和在博物館里隔著玻璃感受過的文物(附圖1-8都是之前在各地參觀博物館時拍的照片),以及腦海中零零散散的古詩詞和文人騷客都被這本書串到了一起,并且這種串聯讓人十分驚訝地發現,似乎所有藝術的源頭都可以追溯至遠古時期的圖騰和巫術禮儀,從最原初的基因開始,不斷進化和衍變,在不同時代表現出與之相應的藝術形式,當然還可以繼續往下探究圖騰和巫術禮儀的起源,也許藝術終究來源于民間,不過卻需要某種精神上的提煉和一定的市場需求才能催生出“藝術作品”。
從這本書里亦可以粗略看出中國哲學的發展脈絡,從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到漢朝的“獨尊儒術”,魏晉時期佛學流入中國,隨著中晚唐時期門閥的衰落士大夫的興起,儒家的世俗精神重新受到重視,到宋代繼而發展為程朱理學,明時在儒家正統之外,講究知行合一的王陽明心學開始興起……總的來說,孔孟之道是主流,道家、佛家都只是穿插其中起到陪襯作用,大多數時候中國的哲學精神或者說理性精神體現為一種深深的世俗主義,于是我模模糊糊地感到中國哲學好像始終無法達到某種極致,私認為哲學的極致是要能夠嚴肅認真而系統地回答生死、人生意義這樣的問題。
回到書名,什么是美?如果說科學之美是自然之美,它的極致是宇宙終極之美,那么藝術的美,便是自然的投影,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雖然藝術有分門別類,每個類別亦有其獨特的技藝和審美標準,但其共通的地方在于跟人的心理結構相互呼應,越是對人性有深刻理解的美越是有某種普遍性,這樣的美越是能跨越時空而存在。
美的歷程讀書心得高一話題作文800字【篇5】
如果說漢代文藝反映了事功、行動,魏晉風度、北朝雕塑表現了精神、思辨,唐詩宋詞、宋元山水展示了心境、意緒,那么以小說戲曲為代表的明清文藝所描繪的卻是世俗人情、社會風習。
小說:宋代平話跟六朝志怪或唐人小說不同,它們不是以單純的獵奇或文筆的華麗來供少數貴族們思辨或閱讀,而是以描述生活的真實來供廣大聽眾消閑取悅,至明中葉,市民文學達到了繁榮的頂點,市民文學雖然充滿了小市民的種.種庸俗淺薄,不如士大夫階級那么高雅純粹,但也代表了某種真正的生命活力,展現的是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重視情節的曲折和細節的豐富,把真實創作為更加引人入勝的故事,由此奠定了中國小說的民族風格和藝術特點。
戲曲:與宋明話本、擬話本并行發展的是戲曲,明中葉以后,元曲發展為綜合了說唱、表演、音樂、舞蹈等為一體的藝術形式,后又演變成昆曲和京劇,戲曲雖然以文學劇本為內容,但實際上卻是以藝術形式而成為了國粹,并且盡管日后吸取進入到了上層和宮廷生活,它的根卻依舊在民間。
版畫:隨著市民文藝的興起,木刻版畫作為一種單純的視覺藝術也開始有了自己的發展,最初它是以戲曲、小說的插圖而暢銷的。
小說、戲曲、版畫構成了明代中葉以來文藝的真正基礎,不過世俗的市民文藝要真正成為一種浪漫文藝,從而跟士大夫的正統古典文藝相對抗,卻還需要某種哲學精神的轉化。
李贄是明萬歷年間的思想家,他“提倡以自己的本心”為主,認為文藝的可貴之處就在各人得以表達個人的真實,不必“代圣人立言”,提倡個性解放,與他同時期的湯顯祖、馮夢龍等也都成為了這股浪漫思潮的推動者,相應地文藝創作也開始有了近代人文氣息,清新樸素、平易近人(比如《項脊軒志》),明中葉以來的這股文藝思潮直到五四新文學運動中仍有影響。
到了清朝,上層浪漫主義變為感傷文學,納蘭詞更是把詞推到了藝術境界的新高度,而下層的市民文藝則突然萎縮。浪漫主義、感傷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是明清文藝思潮的三個不同階段,《紅樓夢》作為封建末世的百科全書,雖然是描寫上層士大夫的文學,卻對世態人情悲歡離合作了無上的升華。
美的歷程讀書心得高一話題作文800字【篇6】
曾經以為,自己明白了美麗的真諦;曾經以為,美只是一種純粹的客觀存在;曾經以為,美是冷峻而遙不可及的;曾經以為,美便只是那秋日梧桐靜靜散落的身影。鏡中花,水中月,需要靜靜地欣賞。
浮華的城市,斑駁的光影,闌珊的燈火,如晝的黑夜,喧鬧的人群。眼前的一切,讓我迷茫、困惑、矛盾。美在哪里?是柳永的楊柳岸,還是太白的杯中酒?是如水寧靜的月光,還是午夜夢回,故鄉依舊的悠然?于是,走進《美的歷程》,走進美的記憶,感受美給予心靈的寸寸溫暖,完成了心靈一次矛盾而充實圓融的洗禮。
鳥瞰著美伴隨著實踐流淌年華的痕跡,漸漸發現,美是有生命的,她打開了每個時代的靈魂,她給予人們感性自覺與理性思考。漸漸發現,她擁有深厚的生命厚度與長度,她播撒智慧的光芒讓人性在天地間閃耀。漸漸發現,莊周夢蝶那剎那的微笑,是孔子憂天下那沉重的腳步,是那高山流水的絕唱,是敦煌的飛天,是魏晉的風度,是盛唐的青蓮,是夢斷紅樓后的蒼涼與寂寞。真正的美是讓人的靈魂顫動。她帶給人心靈的不僅僅是那短暫的快樂與幸福,還有那記憶深處彌漫飄逸的一縷芬芳。
陡然發現自己對美的'認識的淺薄,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卻忽略了美的本質,忽略了美帶給人心靈的如生命扎根般的永恒感動。美一直就在我們身邊,她來自于生活,卻高于生活。溫暖而愜意的美,需要知己般的聆聽與理解,需要生命的空間去容納,需要用整個時代的生命厚度去衡量,需要用真誠透明的靈魂去感知。生活給予美以生命,美給予生活以感動。
《美的歷程》終于讓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與自然的交流與相互和解,需要從生活的點滴中去仔細品味的。真正的美是需要在如鏡的心中才能看見,同事看見自己的內心的感動。從《美的歷程》中,我讀懂了生活,讀懂了美那澎湃無限的生命力正是來自于生活,而這種生命力需要我們用對生命的熱情去感知,只有這樣,美才能在眼前升華,真正得富有一種動態的美感與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靜止虛無、沉默寂寥。
一剎那的感動,在千年風霜中永恒……我浮躁的心終于安靜下來,窗外露臺的一角有紫藤蘿在柔風中輕歌曼舞,那隨風飄搖的律動如生命的呼吸與吐納,于這林立的樓宇間,澄澈、絢爛、驚奇,原來美可以在任何一個角落任何一個時間的流里陰滋暗長,只因愛美的心,生命的力,溫暖的情。
美的歷程讀書心得高一話題作文800字【篇7】
美是什么?
美是人類在浩瀚空間和時間洪流里一直追尋的東西。這種追尋美的狂熱從古至今,被最為完整地傳承和繼承著,創造了人類歷史上一個又一個美學巔峰。羅曼羅蘭曾說: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大自然是宇宙賜給人類的關于美學的啟蒙導師。人類對于美的追求就此起始。
然而,美不僅僅只是被發現的、已經存在的事物,更多的則是創造和再生的新事物。人類所創造的美學發源于對已知的思考以及自身的情緒。這些思想以各種不同的表達形式存在于世,成就了更高峰的美學。
《美的歷程》,講述了古老而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的美學的不同形式和輝煌發展。從舊石器時代的遠古圖騰和原始歌舞,到楚漢魏晉的浪漫和風度,再到唐宋時的詩意和山水意境……翻開書的瞬間,我踏進了歷史的長河,隨波逐流般見證了中國美學的發展。
龍、鳳是中華最經典的美學代表之一。中華民族自稱“龍的傳人”;古代皇帝著龍袍,皇后戴鳳冠……無一不在說明龍和鳳在古代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然而事實上,這世間從未出現龍、鳳這樣的生物。是什么創造了它們?
這便要追溯到原始部落的圖騰信仰了。遠古時期,人類以部落為單位生活在一起。各部落由于處在不同地域、氣候,產生了不同的生活習俗,也使各種圖騰作為各部落的信仰誕生于世。各部落間總有摩擦甚至是戰爭,而戰勝的一方就以自己的圖騰為主體,加上戰敗的一方的圖騰的一部分,形成了新的部落和新的圖騰信仰。聞一多在《伏羲考》一書中指出,龍的形象是由蛇加上各種動物而形成的。它以蛇身為主體,添上了獸類的四腳和爪子,魚的鱗片等各種圖騰的部分特征。可以這樣說,龍的出現意味著一個強大部落的興盛,代表著戰無不勝的信仰與光芒。
圖騰文化不僅創造了龍這樣的形象,也是許多神話傳說的發源地。女媧、伏羲的神話流傳最廣,而褪去神秘的面紗,女媧和伏羲的形象在流傳后世的文獻中大多描述為“人面蛇身”、“蛇身人首”。或許,在遠古人的觀念中,這便是最接近神的形象。鳳的來源與龍相似,“人面鳥身”、“五彩之鳥”在《山海經》中出現頻率也極高。正如龍是蛇夸張、想象、神化后的產物,鳳便是鳥的神化。現代人多認為龍是雄性,鳳是雌性,其實不然。“鳳凰”,“鳳”為雄,“凰”為雌。作為兩支強大部落的力量象征,“龍”、“鳳”在地位上平起平坐也就不奇怪了。
但最令人震驚的是,這些可能誕生于文明水平落后的遠古時代的形象,仿佛視五千多年的悠長時光宛如無物,施施然跨過歷史的長河,長久地吸引人們的信仰和崇拜。這是多么強大的生命力量!這是多么精妙絕倫的美學啊!用它來作為中華民族的美學歷程的開端,再合適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