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簡史讀書心得體會
斷斷續續讀完《未來簡史》,這本書是《人類簡史》的續篇,書中的很多觀點值得品味和思考。
書中開篇立足現狀,對未來提出大膽預測。在過去幾十年間,人類成功遏制了饑荒、瘟疫和戰爭三大難題,21世紀人類新議題將是追尋長生不死、幸福快樂、化身為神。直至書的尾篇提出數據主義——所有生物都是算法,而生命則是進行數據處理。
很多人并不同意《未來簡史》的觀點,包括比爾蓋茨,但這些人還是推薦了這本書。比爾蓋茨在20__年夏季推薦書單的5本書中就有《未來簡史》,而在20__年夏季推薦書單中就有《人類簡史》。
其實這也正中作者的意圖,作者在書的開頭及末尾也強調,他做這項預測的重點并不是要提出預言,而是為了讓我們討論現有的選擇。如果經過討論,能選擇其他道路,而讓預測不能成真,那反而更好。如果做了預測,但什么都不能改變,那就沒意義了。所以作者寫這本書后,很多人能參與討論思考,同時不完全認同作者的觀點,甚至另辟蹊徑,這才是作者想要的目的。
在這里作者提出了一個“知識悖論”,很有意思,也幫我解答了一個小疑惑。上學的時候書上有教過,人類是從原始社會到農業社會,再到封建社會,也將從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轉變。那為什么現在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同時存在,看起來也似乎將長期存在。作者寫到,19世紀馬克思提出了卓越的經濟見解,并預言無產階級將戰勝資產階級,取得最后的勝利。但馬克思忘了資本家也會讀書,隨著社會主義苗頭開始壯大,資本家也讀《資本論》,也采用馬克思的觀點,例如資本家組建工會、改善工人待遇、讓工人參與政治、擁有權力等,工人們就不再想著去推翻資本家了。這就是“知識悖論”,提出了預測,預測反而不會發生。
書中提到家畜,對此也有所感觸。人類開始農耕畜牧后,創造出一種全新的生命形式——家畜。家畜的命運特別悲慘,不在于它們死的方式,而是它們活的方式。畢竟野豬或野生動物也要面臨獅子、寄生蟲、天災等死亡的威脅,乍看之下,家畜反而不要擔心這些威脅。但就是因為活著,人類用各種方式給家畜帶來無盡苦難,同時又能確保家畜永續生存繁衍。家畜仍然保留野生動物的種種生理、情感和社交需求,但農民往往忽視這些,只追求經濟利益。動物被鎖在狹小籠子里,角和尾巴被割去剪掉,母幼骨肉分離,甚至有選擇地養出畸形。母豬往往是一生待在豬欄里,受孕,產下小豬,對小豬提前斷奶,再次受孕,開啟另一個循環,母豬經過5-10次這樣的循環后,然后輪到自己送去屠宰。
現在有很多素食主義者,或者不吃某種動物的人,原因各異。如果有一天自己也成為一個素食主義者,可能會是因為上面的原因。好幾年前,看到網易丁磊說要養豬,如今也已成效,他的養豬方式或許值得借鑒。
書中提到20__年的蓋洛普調查顯示:只有15%美國人認為智人進化全靠自然選擇,并無神的介入;32%認為,人類可能是經過幾百萬年進化的,但這一切正是上帝的精心安排;46%認為,正如《圣經》所言,人是由上帝在過去大約1萬年間創造的。就算是大學畢業生,也有46%相信《圣經》中上帝創造萬物的故事,只有14%認為人類進化沒有神的監督。就算是碩士、博士生,也有25%的人相信《圣經》,只有29%相信人類單純是經過自然選擇進化而成。看到這里,我想說:天啊!但這就是《圣經》、宗教、靈魂的觀點的在美國的力量。我們驚嘆美國人的同時,是否身在自己國家也有類似情況,例如對某些中醫方法的認同進行調查,結果又會如何,外國人是如何看我們的,這就不得而知了。所以人還是要有大局觀,開拓知識、視野和眼界還是很重要的,才不會被禁錮在某種思維局限了,成為井底之蛙。
書中提到,科學最大的發現正是讓人類發現了自己的無知。幾千年來,我們無法用科學推動增長,是因為人類誤以為各種宗教經典和古老傳統已經提供了世界上所有的知識,法老、巫師知曉一些,宗教書籍已記載一切,包括對各種現象的解釋和未來的預言。人類就沒有動力探索新知識了。傳統觀念把世界看成一塊大小固定的餅,隱藏的假設就是資源只有兩種:原材料和能源,只能越用越少。事實上資源有三種:原材料、能源和知識,而知識是不斷增長的,越用越多。正是現代社會的科學革命打破了人類這種天真的觀念,讓人類去追求新知,從而開啟了用科學推動進步的道路。
書中后半部分提到,人類真有“自由”意志嗎,我們的選擇真的都是自己“自由”選擇的嗎?其實是一系列大腦神經的生化反應去“選擇”做某事,而我們只能“感覺”到要做某事,再據以行事,這里的“感覺”就是我們的“意識”。有點像《西部世界》里梅芙意識到自己是機器人,并策劃逃跑,她以為是自己選擇要逃跑的,其實是被植入了“逃跑”程序。科學家在實驗中通過觀察大腦神經反應,能夠預測人的行動,甚至比受試者更早感覺到行動方向。在大鼠實驗中,通過在大鼠腦中植入電極,可以控制大鼠左轉、右轉、爬梯、查探等行動。用于人類的“徑顱直流電刺激器”頭盔也在一些實驗使用。
人類為何能主宰這個星球?傳統觀點認為是智力和制作工具,但作者認為,1萬年前,人類就已經是地球上最聰明的動物,也是工具制作的冠軍,卻仍是一種不重要的生物,對周圍生態系統也沒什么影響。2萬年前的一般智人,智力和制作工具的能力可能要超過一般現代人,他們面臨24小時生存的考驗,需要更會制作工具、頭腦更清晰、感覺更敏銳。那究竟是缺了什么關鍵因素?作者提出,是讓很多人團結起來協作的能力。螞蟻和蜜蜂也可以合作,但缺乏靈活性,經常一盤散沙;大象、黑猩猩可以合作,但是以彼此認識為基礎的。只有智人能與無數陌生人個體進行非常靈活的合作。人類能夠虛構想象,擁有“想象的共同體”,能夠虛構想象出一個國家、一個公司、一部獨立宣言、一個愿景等,這是虛構想象的力量。我想語言也是促使人類能夠靈活合作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智能時代的到來,過去半個世紀,計算機智能進展迅速,計算機意識仍在原地踏步。但“意識”真的有這么重要嗎?或許非生物的計算機不需要通過意識,不必遵循人類進化這條窄路,而是走向另一條通往超級智能的捷徑,同時計算機網絡天生就具備協作的優勢。就目前而言,例如無人駕駛汽車,智能是重要的,意識是不需要的,它只要能安全把我們送到目的地即可。
當未來某個時候,超級智能網絡主宰這個星球,甚至星球之外,人類沒什么用處了,會是什么情景,這是之前從未發生過的。讓我們嘗試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想像一下,智能網絡就是現在的人類,人類就是現在的動物。
未來簡史讀書心得體會(精選篇2)
這本書和人類簡史一樣精彩,言簡意賅,條理清晰,我這么腦袋如漿糊一樣的人都能讀懂,說明這是一本非常好的人文科普讀物。
我的思考范圍超不過未來的范圍,它給我指出了我未來可能面對的情況,雖然很遙遠,但是很現實。我的子孫的那一代可能會遇到,但跟我真的沒有什么關系了。
我的對人生的預期就是,小有成就,生活性福。若要維持現代經濟,就要不斷且無止境的經濟增長。歷史知識的悖論。知識如果不能改變行為,就沒有用處。但知識一旦改變了行為,本身立刻就失去了意義。我們擁有越多數據,對歷史了解越深入,歷史的軌跡就改變的越快,我們的知識過時的越快。科學的主要目的就是預測未來,單歷史研究的重要目的,其實是讓我們意識到一些通常不會考慮的可能性。家畜命運悲慘的原因,不在于其死的方式,而在于其活著的方式。大多數人生活的意義,都只存在于彼此講述的故事之中。在大家共同編織出故事網的那一刻,意義就產生了。
人類必須從自己的內在體驗找意義,而且不僅是自己的意義,更是整個宇宙的意義。這是人文主義的主要訓誡:為無意義的世界創造意義。
上帝是人類想象力的產物,但人類的想象力一樣只是生化算法的產物。
未來簡史讀書心得體會(精選篇3)
作為《人類簡史》的姊妹篇,《未來簡史》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可信度頗高的人類未來命運的預測。簡而言之,我們的未來很容易受到人工智能的威脅。當我讀到全書第三部分的時候,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氣,人類每一次面臨大革命時,變化都是如此巨大。從認知革命到農業革命,再到工業革命,時間跨度都很大,可是這一次,變化可能無需太久就會到來。
1、人類的時代
相對于其它物種,人類可以說是“神”了,過去幾億年,人類是全球生態變化唯一重要因素,并改寫游戲規則,突破地球各生態區之間的阻礙。我們馴化了動物,卻給這些被馴化的個體帶來了苦難,我們忽視了他們的主觀需求。農業革命后,我們已不用與動物們對話,工業革命后,我們不用與神對話,僅剩我們自己的獨角戲。
生物也是算法。哺乳動物的情感,是生存繁衍最關鍵的生物算法,我們99%的決定都是由這些算法決定,包括感覺、情感和欲望。
2、人類的特質
說人比其它動物優越,可能是因為人有心靈,它是一種腦中主觀體驗的流動。主觀體驗重要性在于,讓我們感到饑餓和恐懼,促使我們生存下去,能夠解釋人們的行為。我們判斷動物是否也有心靈,就看它是否能與人類建立情感關系。大多數動物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但是使人類勝出的是合作能力,勝利幾乎都屬于合作順暢的一方。而合作,基于一套想象的秩序。
現實除了客觀現實和主觀現實外,還有“互為主體”。它并不因為個人的信念或感受而存在,而是依靠許多人的溝通互動而存在。
未來簡史讀書心得體會(精選篇4)
以色列作家尤瓦爾·赫拉利的《未來簡史》是一本引人思考的書,同時也極具殺傷力。未來究竟是個啥模樣?
人類將長生不死。基因工程、再生醫學和納米科技等領域的飛速進展,讓人類戰勝死亡變得越來越樂觀。幸福快樂將由人類自己掌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痛苦將從人類的體驗中徹底消失。
智人變成神人。在追求幸福和不死的過程中,人類把自己提升到神的地位,力量、性感、智慧,如果你想要,都可以購買。三條通神路徑:生物工程、半機械人工程、非有機生物工程。
書中提到的幾個印象深刻的事情:
1、人類有兩個自我:一個體驗者,一個敘事者。體驗者感知每時每刻的意識,但沒有記憶能力,不會講故事;敘事者喚起記憶,講故事,做決定。
2、《劍橋意識宣言》20_年,神經生物學家和認知科學家在劍橋大學簽署:“各種證據均指出,非人類動物擁有構成意識所需的神經結構、神經化學及神經生理基礎物質,并且能展現出有意圖的行為。因此,證據已充分顯示,負責產生意識的神經基礎物質并非人類所獨有。”
3、《動物福利法修正案》20_年,由新西蘭議會通過,在法律上承認動物也像人類一樣具有情感。該法規定,從此必須認識到動物具有情感,因此在畜牧等情境下,必須適當維護動物的福利。
未來簡史讀書心得體會(精選篇5)
動物活在客觀現實與主觀現實之中。人類活在三重現實之中——客觀現實、主觀現實、虛構的故事(神、國家、公司等)。歷史逐漸展開,神、國家、公司的影響也就不斷強大,而客觀現實和主觀現實則成為犧牲的代價。到了21世紀,新科技可能會讓這些虛構的故事更為強大。人類認為自己創造了歷史,但歷史其實是圍繞著各種虛構的故事展開的。單一個體的'基本能力。從石器時代以來并沒有多大改變。但各種虛構故事的能力在增強,它們推動了歷史,讓我們從石器時代走向了硅時代。
在文字沒有出現之前,故事受限于人類大腦的能力,不能講得太復雜,否則就沒人能記得。但文字出現之后,忽然人類可以開始創造長篇復雜的故事。沒有任何人真能對歐盟的所有法律和規章了如指掌,也沒有任何銀行家或中情局探員能清楚全球每一美元的流向。但這些細節都寫在某一個地方;把所有相關文件都集結起來,就形成了法老、貓王、歐盟和美元的身份和力量。
相信才有行動,行動讓相信變成現實。雖然法老和索貝克都只是想象的實體,也無法提高或降低尼羅河水位,但如果有幾百萬人都相信法老和索貝克,于是合作修建水壩。挖掘運河,洪水和干旱的概率就能大幅降低。就這樣,文字帶來了強大的虛構實體,組織了數百萬人,也重塑了河流、沼澤、鱷魚的現實。同時,文字也讓人類習慣了通過抽象符號的調節來體驗現實,于是更容易相信這樣的虛構實體確實存在。
虛構的故事能讓人類更容易合作,但代價在于,這些虛構的故事同時也會決定我們合作的目標。因此,我們可能擁有非常復雜的合作制度,卻只是為了虛構的目標和利益。這樣一來,雖然整個制度看起來運作良好,但出發點只是這個制度的標準。在21世紀,我們還會創造出比以往更強大的虛構概念及更極權的宗教,在生物科技及計算機算法的協助下,這些宗教不但會控制我們每分每秒的存在,甚至將塑造我們的身體、大腦和心智,創造出完整的虛擬世界。真要如此,在區分虛構與真實、宗教與科學將會變得更加困難,但又比以往更加重要。
虛構的故事是人類的基礎和支柱。隨著歷史的不斷演進,關于神、國家和公司的故事越發強大,以致開始主宰客觀現實。遺憾的是,盲目相信這些故事,也就意味著人類往往為這些虛構實體的榮譽而努力,而不是讓擁有感受的生命過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