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二伏,你吃面了嗎
今天,正式進入中伏!這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三伏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其中中伏可能是10天或20天的時間。 今年中伏為20天,從7月21日至8月9日,被俗稱為“雙中伏”或“倆中伏”。
一旦進入中伏,我國大部分地區也就進入了一年中最熱的階段。中伏正處在小暑和大暑之間,有諺語說:“小暑接大暑,熱到無處可躲”,還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這種高溫、高濕、高熱的天氣就仿佛置身于蒸籠之中。
中伏時節,人們通常吃過水面、涼面、冷面、醋鹵面等清爽開胃、消暑的面食。也有人喜歡通過吃熱湯面“以熱制熱”,通過大量出汗來排出體內的暑濕。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民俗說法
頭伏吃餃子“元寶藏福”
秦漢時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說法,認為最熱的夏天日子屬火,而庚屬金,金怕火燒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規定從夏至過后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從夏至后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也稱終伏,總稱為三伏。
因餃子形似元寶,元寶屬金,“伏”與“福”諧音,因此,頭伏吃餃子的諧意就是“元寶藏福”。
二伏吃面“辟惡”
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古人認為,農歷五月是惡月,六月沾著惡月的邊兒,所以也要“辟”。
入伏的時候,恰恰過完麥收。到了二伏天,用營養豐富的新小麥磨成面粉煮湯吃,吃后出一身汗可以祛除體內滯留的潮氣和暑氣,所以二伏天里吃熱面是有科學道理的。
另外,二伏天除了喝熱湯面,還可以吃過水面。將煮好的面條用涼水過出,拌上蒜泥,澆上鹵子,不僅刺激食欲,而且“敗心火”。
二伏里還可以吃“炒面”。所謂炒面,是用鍋將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著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面可“解煩熱,止泄,實大腸”。
三伏烙餅攤雞蛋,歡送伏天結束
三伏在立秋之后到來,此時天氣開始轉涼,再大汗淋漓地吃“熱湯面”就容易著涼了,而此時那些“歇伏”的母雞們“休整”了二三十天也開始“工作”了,正好能為人們提供一些積蓄營養的雞蛋。
因此,對于過去的百姓來說,三伏天里能吃到烙餅攤雞蛋可謂美味享受,同時也帶有歡送伏天離去,迎來涼爽秋天的意思。
中伏是二十四節氣嗎
三伏天和節氣之間其實并沒有什么直接的關系,只不過三伏天期間 正好在夏天小暑、大暑、處暑這三個節氣的階段,同為夏天最熱的時間。農歷“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可以這樣理解:“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伏”,是因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歷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歷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
中伏注意事項
三伏天的氣候炎熱,而且會因為暑熱給人的身體帶來不舒服的感覺,所以我們在飲食上面一定不要吃得太油膩,飲食應以清淡平和為主。因為含脂肪多的食物,會讓人感到腹脹,不思飲食,而且由于三伏天體內水分蒸發過多,消化液分泌大為減少,加之睡眠不足和夏天喜食寒冷食物等因素,胃腸消化功能減弱,如果再進食油膩食物,勢必加重胃腸負擔,影響消化。可以多吃一點鴨肉、鵝肉、鯽魚、瘦豬肉、豆類、薏米仁、百合等,以清補、健脾、祛暑化濕為原則。這些食物不但讓我們營養均衡,同時也能夠幫助我們更好適應炎熱的夏季。
三伏天養生的注意事項
1、游泳,最避暑的鍛煉
常說的“夏練三伏”,并不是讓大家不分時間、地點、情況地去鍛煉。夏天人體能量消耗大,跑步、打球、爬山等鍛煉方式必須量力而行,最好進行一些“低調”的運動,既能起到鍛煉效果,又不至于出現不適。專家推薦了游泳運動,因為水的散熱能力比空氣高15倍,游泳時人體能夠保持體溫恒定,不易中暑。此外,夏季在運動時間上也要有講究。在氣溫較高、陽光較強時在戶外運動,不但容易被曬傷,還會增加中暑、脫水等風險。因此,最好選擇一早一晚到戶外運動,即清晨和傍晚,這時氣溫相對低,陽光也不那么強烈。運動期間注意少量多次地補水,每隔10到15分鐘,飲用100毫升到150毫升的水。
2、溫水澡,消暑勝過沖涼
天氣熱,不少人會選擇直接用涼水洗澡降溫,其實這并不是正確的做法。莊乾竹表示,伏天氣溫高,人體毛孔處于張開狀態,代謝速度也較快,直接沖涼,會導致皮膚表面溫度驟降,毛孔關閉,血管驟縮,體熱無法散出。洗完后不僅不能起到解乏的作用,還可能讓人四肢無力、肩膝酸痛,甚至誘發關節炎和慢性腸胃炎。因此,伏天最好還是洗溫水澡,水溫在35℃~37℃為最佳。這個溫度比皮膚溫高,卻比體溫低,非常適合消暑散熱。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老年人怕受涼,選擇用較熱的水洗,其實這樣也不對。溫度過高可能會使浴室中的含氧量降低,容易發生因缺氧導致的暈厥。因此,洗澡的水溫要以溫水為最佳。
3、綠豆,祛濕又健脾
伏天濕熱較重,容易導致脾虛,要注意健脾護脾。沈雁英表示,飲食應以清淡為主,綠豆有健脾的功效,可以適當喝些綠豆粥祛濕健脾。我國傳統醫學還認為,綠豆煮湯有消暑益氣、清熱解毒等食療功效,對于輕度中暑,頭昏頭痛、胸悶氣短、無汗煩熱等癥狀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此外,應適當多吃些蔬果,特別是一些維生素含量較高的蔬果,如西紅柿、西瓜、黃瓜等。患有日光性皮炎的人需要注意,這個季節要少吃光敏性食物,如芹菜、菠菜等,因為這些食物會加速皮膚對于光的敏感性,加重對紫外線的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