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知識點
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知識點(一):歷史上的教育學
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對中國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論語》一書中有充分的反映。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張“有教無類”,希望把人培養成“賢人”和“君子”,因此大力創辦私學,培養了大批人才。孔子繼承西周六藝教育的傳統,教學綱領是“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基本科目是詩、書、禮、樂、易、春秋。其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是承認先天差異,但更強調“學而知之”,重視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啟發誘導。孔子認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使教學的內容與方法適合學生的接受水平和心理準備條件,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求知欲。孔子很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強調學習與行動相結合,要求學以致用.把知識運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實踐中去。
先秦時期以墨翟為代表的墨家與儒家并稱顯學。由于政治思想和社會觀念的不同,墨家與儒家的教育主張也有所不同。墨翟以“兼愛”和“非攻”為教,同時注重文史知識的掌握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還注重使用技術的傳習。對于獲得知識的理解,墨家認為,主要有“親知”、“聞知”,和“說知”三種途徑,前兩種都不夠全面和可靠,所以必須重視說知,依靠推理的方法來迫求理性知識。
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主張“道法自然”,主張回歸自然、“復歸”人的自然本性,認為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戰國后期,中國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獻《學記》,從正反兩方面總結了儒家的教育理論和經驗,系統闡發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務、學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學原則、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師生關系等.尤其以教學原則的總結最突出。《學記》提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與政治的關系;設計了從基層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體制,提出了嚴密的視導和考試制度:要求“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即主張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臧息相輔。提出了教學相長的辯證關系和師嚴然后道尊的教師觀。在教學方面,《學記》反對死記硬背,主張啟發式教學,“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主張開導學生,但不要牽著學生走;對學生提出比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學生灰心:指出解決問題的途徑,但不提供現成的答案。《學記》主張教學要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學不躐等,即學習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不能越級而進。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學思想
在西方,追溯教育學的思想來源,需要提到古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以其雄辯和與青年智者的問答法(也稱產婆術)著名。這種問答分為三步:第一步稱為蘇格拉底諷刺,他認為這是使人變得聰明的一個必要的步驟,因為除非一個人很謙遜“自知其無知”。否則他不可能學到真知。第二步稱為定義,在問答中經過反復歸納,從而得出明確的定義和概念第三步稱為助產術,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思索,自己得出結論。
柏拉圖的教育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國》中。柏拉圖認為人類要想從“現實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重要的就是通過教育獲得真知,以“洞察”理想的世界。這種教育只有貫徹了睿智的哲學家和統治者的思想,才能引導蕓蕓眾生走向光明。教育與政治有著密切的聯系,以培養未來的統治者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現實世界中實現這種理想的正義國家的工具。柏拉圖是“寓學習于游戲”的最早提倡者。
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他秉承了柏拉圖的理性說,認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亞里士多德的教育觀主要表現在他的著作《政治學》中。他認為,教育應該是國家的,每一個公民都屬于城邦,全城邦應有一個共同目的,所有的人都應受同樣的教育,“教育事業應該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但他所指的“每一個公民”不包括奴隸。他主張一部分人可以受教育.一部分人即奴隸則是不可受教育的。亞里士多德在歷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則。注意到了兒童心理發展的自然特點,主張按照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對兒童進行分階段教育,這也成為后來強調教育中注重人的發展的思想淵源。
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論著作是古羅馬昆體良的《雄辯術原理》。
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知識點(二):教育學的變革
(一)教育學學科的建立
隨著資本主義教育的發展和近代科學的出現,教育學的發展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逐漸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這一時期的關鍵人物及教育學著作有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洛克的《教育漫話》、盧梭的《愛彌兒》、裴斯泰洛齊的《林哈德與葛篤德》、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福祿倍爾的《人的教育》、斯賓塞的《教育論》、烏申基斯的《人是教育的對象》、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
近代實驗科學的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他提出的歸納法為教育學的發展奠定了方法論基礎。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被譽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深受人文主義精神的影響.具有強烈的民主主義思想。1632年夸美紐斯發表的《大教學論》是教育學形成一門獨立學科的標志。他的主要觀點是:第一,教育要適應自然,不能違背自然規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發展的原則。第二,系統論述了班級授課制以及教學的原則、方法。第三,要進行把廣泛的自然知識傳授給普通人的“泛智教育”,提出教育是把一切事物交給一切人類的藝術,為此,他編寫了很多教材。比如《世界圖解》。盧梭的代表作是《愛彌兒》,書中著名的一句話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盧梭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被現存的環境和教育破壞了,假如能為人造就新的、適合人性健康發展的社會、環境和教育,人類就能在更高階段回歸自然。因此,人為的、根據社會要求強加給兒童的教育是壞的教育,讓兒童在自然中順其自然發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遠離社會影響的教育才越是好的教育。
盧梭的自然主義思想對德國哲學家康德的影響很大。康德在他的哲學里.探究道德的講授教育學,但對后世影響最大、最明確地構建教育學體系的是赫爾巴特。德國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的出版(1806年)標志著規范教育學的建立。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對19世紀以后的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產生了很大影響,被看作是傳統教育學的代表。
赫爾巴特最著名的是其“四段教學法”,即教學可以按照明了、聯合、系統、方法四步進行。后來他的學生將其發展成“五段教學法”:明了、聯合、系統、方法、應用。赫爾巴特的貢獻在于首次把教學理論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上,把道德教育理論建立在倫理學基礎上,可以說是奠定了科學教育學的基礎.在教學上,赫爾巴特把哲學中的統覺觀念移用過來,強調教學必須使學生在接收新教材的時候.喚起心中已有的觀念;認為多方面的教育應該是統一而完整的,學生所學到的一切應當是一個統一體。他強調系統知識的傳授,強調課堂教學的作用,強調教材的重要性,強調教師的中心地位。形成了傳統教育“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的特點。
2.杜威與《民主主義與教育》
杜威和他的《民主主義與教育》是20世紀初實用主義教育學的代表人物和作品。作為現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及其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對20世紀的教育和教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杜威的主要教育觀點是:“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改造”。由于生活是一個發展過程、生長過程,所以教育也是生長過程,這是從教育的縱向說的;而從生活的橫向來說。則是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并形成了個體的和集體的經驗。由于生活環境是不斷變化的,人要適應環境就需要不斷改造或改組經驗。所以教育實際上是經驗的改造或改組,促進學生形成更新、更好的經驗。為此.他強調教法與教材的統一,強調目的與活動的統一,主張“在做中學”,在問題中學習。他認為.教學的任務不僅在于教給學生科學的結論,更重要的是要促進并激發學生的思維,使他們掌握發現真理、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杜威強調兒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張教師應以學生的發展為目的.圍繞學生的需要和活動組織教學。杜威以其兒童中心主義著稱于世。
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知識點(三):班級授課制
(1)班級授課制的定義
班級授課制是一種集體教學形式,它把一定數量的學生按年齡與知識程度編成固定的班級,根據周課表和作息時間表,安排教師有計劃地向全班學生集體上課。在班級授課制中,同一個班的每個學生的學習內容與進度必須一致,但開設的各門課程,特別是在高年級,通常由具有不同專業知識的教師分別擔任。
(2)班級授課制的產生及發展
班級授課制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16世紀以后,隨著資本主義的工商業的興起和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力水平得到空前的提高,社會對勞動者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從而導致教育范圍擴大,學生人數增多,教學內容更新,傳統的以個別教學為主的教育活動已不能適應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另一方面,生產工具的革命,使得占統治地位的生產方式由個體的、分散的手工方式轉變為集體的大機器生產。生產模式的變革給教育家以啟迪:生產可以同時進行,教學為什么不能集體進行?于是,西歐的一些國家便開始嘗試班級授課制,17世紀初,在先進的烏克蘭兄弟會學校中興起了班級授課制的組織形式。
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在總結前人和自己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出版了《大教學論》。該書最早從理論上對班級授課制作了闡述,為班級授課制奠定了理論基礎,確定了班級授課制的基本輪廓。19世紀,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出了教學過程的形式階段理論(即明了、聯想、系統、方法),班級授課制得以進一步完善并基本定型,發展成為西方學校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此后,班級授課制迅速推廣,到19世紀中葉已成為西方學校教學的主要形式。20世紀中葉,以原蘇聯教育家凱洛夫為代表,學者們提出了課的類型和結構的理論,使班級授課制這個組織形式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我國最早采用班級授課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設立的京師同文館。1902年,清政府頒布《欽定學堂章程》后,班級授課制在全國廣泛推行。直至現在,班級授課制仍是我國各級各類學校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
(3)班級授課制的基本特點:班級固定;課時固定;課程固定;人數固定。
(4)班級授課的優點:提高了教學效率,有利于經濟有效地、大面積地培養人才;有利于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學具有系統性和連續性;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利于教學管理;發揮集體的教學功能。
(5)班級授課的缺點:強調教學過程的標準、同步、統一,難以照顧個別差異;不利于動手能力的培養;極易造成理論脫離實際;限制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獨立性;限制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靈活性。
猜你感興趣:
1.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考試真題及答案
2.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試題及答案
3.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簡答題預測
4.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真題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