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學教育學》核心考點:課程(2)
四、課程實施
(一)課程實施的概念
課程實施是指把課程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它是達到預期的課程目標的基本途徑。
(二)課程實施的結構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至少要考慮七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安排課程表,明確各門課程的開設順序和課時分配;第二,確定并分析教學任務;第三,研究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個性特征,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第四,選擇并確定與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教學任務相適應的教學模式;第五,對具體的教學單元和課的類型和結構進行規劃;第六,組織并開展教學活動;第七,評價教學行動過程與結果,為下輪的課程實施提供反饋性信息。以上七個方面在運作過程中構成一個循環往復的動態結構,這便是課程實施的過程結構。
1、安排課程表
課程表的安排應遵循:整體性原則、遷移性原則、生理適宜原則。
2、分析教學任務
教學任務包括三方面:第一,學生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第二,學生所要形成和發展的智力、能力和體力。第三,學生所要養成的情感、態度、品德和個性心理品質。
3、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
學生的學習特點有四方面特性:獨特性;穩定性;發展性;靈活性
學生的學習特點受三因素影響:基礎因素,內部因素,外部因素。
4、選擇并確定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理論指導下,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實現預期的課程目標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系統化的教學活動的基本范型。為實現預期的課程目標,可以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學習特點選擇各種各樣的教學模式。
5、規劃教學單元和課
教學單元通常是指某門課程的教材內容中的一個比較完整的部分。課是教學單元的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安排問題。
6、組織教學活動
它是課程實施計劃的展開過程。
7、評價教學活動的過程與結果
五、課程評價
課程評價既是課程設計與實施的終點,又是其繼續向前發展的起點。
(一)課程評價的概念
課程評價是指檢查課程的目標、編訂和實施是否實現了教育目的,實現的速度如何,以判定課程設計的效果,并據此作出改進課程的決策。
(二)課程評價的主要模式
1、目標評價模式
這一評價模式是以目標為中心而展開的;是針對20世紀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參照測驗的不足而提出的,是在泰勒的“評價原理”和“課程原理”的基礎上形成的。評價原理可概括為七個步驟或階段;(1)確定教育計劃的目標;(2)根據行為和內容來界說每一個目標;(3)確定使用目標的情境;(4)設計呈現情境的方式;(5)設計獲取記錄的方式;(6)確定評定時使用的計分單位;(7)設計獲取代表性樣本的手段。
泰勒在這一評價原理的基礎上,結合課程編制實踐,提出了“課程原理”。可概括為四個步驟或階段。
(1)確定課程目標;(2)根據目標選擇課程內容;(3)根據目標組織課程內容;(4)根據目標評價課程。
其中,確定目標是最為關鍵的一步,因為其他所有步驟都是圍繞目標而展開的。由于這一模式既便于操作
又容易見效,所以在很長時間里在課程領域占主導地位。但由于它只關注預期的目標,忽視了其他方面的因素,因而遭到不少人的批評。
2、目的游離評價模式
該評價模式是由美國學者斯克里文針對目標評價模式的弊病而提出來的。即主張把評價的重點從“課程計劃預期的結果”轉向“課程計劃實際的結果”上來。
3、背景、輸入、過程、成果(CIPP)評價模式
該模式包括四個步驟:
第一,背景評價;第二,輸入評價;第三,過程評價;第四,成果評價。此模式考慮到影響課程計劃的種種因素,可以彌補其他模式的不足,相對來說比較全面,但操作過程較復雜,一般人難以掌握。
(三)課程評價的過程
1、課程評價過程中要涉及或需要解決的一些基本問題
(1)評價概念是否合適;(2)搜集和加工信息是否合適;(3)報告評價結果的信息是否合適。
2、課程評價的基本階段
在課程評價中,評價者通過要經歷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步,把焦點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課程現象上;第二步,搜集信息;第三步,組織材料;第四步,分析資料;第五步,報告結果。
練習與思考
一、單項選擇題
l、課程有不同的分類標準,根據課程的任務分類,可以把課程分為 ( D )
A、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
B、必修課程、選修課程、活動課程
C、相關課程、廣域課程、核心課程
D、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
2、我國義務教育的課程計劃應該能夠促進學生的各種素質全面和諧發展,課程門類要齊全,各門課程的課時比重要恰當。這一點體現了教學計劃的什么特征? ( C )
A、強制性
B、普遍性
C、基礎性
D、創造性
3、課程實施過程,教師要充分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生的學習特點表現在 ( A )
A、獨特性、穩定性、發展性、靈活性
B、獨特性、科學性、穩定性、發展性
C、創造性、獨特性、發展性、靈活性
D、原則性、靈活性、科學性、思想性
4、課程是構成教學活動的基本要素。以下哪一項不屬于課程設計的范疇 ( A )
A、教學參考書
B、教學計劃
C、教科書
D、教學大綱
5、教科書的主體部分是 ( B )
A、目錄
B、課文
C、習題
D、注釋、附錄
二、填空題
1、把課程用于教育科學的專門術語,最早是英國教育家 斯賓塞 。
2、狹義的課程特指 某一門學科 。
3、廣義的課程是指學生在校期間所學內容的總和及 進程安排 。
4、 拓展 型課程常以選修課的形式出現,注重開闊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各種不同的特殊能力,并遷移到其他方面的學習。
5、制約學校課程的三大因素是社會、兒童和 知識 。
6、在我國課程具體表現為課程計劃、教學大綱(學科課程標準)和 教科書 。
7、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寫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稱作 教學大綱 。
8、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有關學校教學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是 教學計劃 。
9、教學大綱一般由兩部分組成,即說明部分和 本文部分 。
10、教科書(或稱課本)是根據 教學大綱 編制的、系統反映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
11、通常情況下,課程表的安排應遵循整體性、遷移性和 生理適宜 原則。
12、課程評價的CIPP模式包括四個步驟,即背景評價、 輸入評價 、過程評價及成果評價。
三、簡答題
1、制約課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教科書的作用是什么?
3、教科書編寫應遵循哪些原則?
4、簡述課程實施的過程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