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學教育學》核心考點:教育目的
廣義的教育目的是指人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們希望受教育者通過教育在身心諸方面發生什么樣的變化,或者產生怎樣的結果。狹義的教育目的是國家對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什么樣人才的總的要求。
2、教育目的意義和作用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依據,教育目的實現則是教育活動的歸宿,它貫穿于教育活動的全過程,對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導意義。
教育目的作用:
(1)導向作用;(2)激勵作用;(3)評價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評價教育實施效果的根本依據和標準)。
因此,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問題,對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導意義。
(二)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
1、教育目的的基本層次
包括:(1)國家的教育目的;(2)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3)教師的教學目標。
2、各級各類學校培養目標
(1)各級各類學校培養目標的確立
培養目標是根據各級各類學校任務確定的對所培養的人的特殊要求。它是由特定的社會領域和特定的社會層次的需要決定的;也因受教育對象所處的學校級別而變化。為了滿足各行各業、各個社會層次的人才需求和不同年齡層次受教育者的學習需求,才有各級各類學校的建立。各級各類學校要完成各自的任務,培養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就要制定各自的培養目標。
(2)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之間的關系
二者是普遍與特殊的關系。教育目的是針對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養目標是針對特定的教育對象提出的,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對象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制定培養目標需要考慮各自學校學生的特點。
3、教師的教學目標
(1)什么是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在完成某一階段(如一節課、一個單元或一個學期)工作時,希望受教育者達到的要求或產生的變化結果;
(2)教學目標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之間的關系 教學目標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的關系是具體與抽象的關系,他們彼此相關,但相互不能取代。目的不可測量,目標可以測量。
二、制定教育目的基本依據
(一)教育目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1、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具有歷史性、時代性、社會性,在階級社會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2、不同的社會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3、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養的人各具特色
因此,教育目的是社會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質的集中體現。
(二)教育目的體現了人們的教育理想
教育目的是人提出來的,具有主觀性。教育目的又是一種理想,它同政治思想、社會理想等緊密結合在一起。因此,從不同的哲學觀點出發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在漫長的教育實踐歷史進程中,人們從各自的理想出發,賦予了教育所要培養的人以不同的內涵。如柏拉圖、拉伯雷、盧梭、梁啟超等。
(三)我國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基礎上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是確定我國教育目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基本理論有如下要點。
(1)人的全面發展是與人的片面發展相對而言的,全面發展的人是精神和身體、個體性和社會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發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發展,怎樣發展,發展到什么程度取決于社會條件。
(3)從歷史發展的進程來看,人的發展受到社會分工的制約。
(4)現代大工業生產的高速發展必將對人類提出全面發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發展的可能性。
(5)馬克思預言,人類的全面發展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得以實現。
(6)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與人全面發展的唯一方法。
三、我國的教育目的
(一)我國教育目的表述
1、新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教育目的
1957年,毛澤東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教育要“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2、現階段我國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的這一表述體現了時代的特點,反映了現階段我國教育目的基本精神。
(1)我們要求培養的人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堅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知識能力的統一。
(2)我們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要求堅持腦力與體力兩方面的和諧發展。
(3)適應時代要求,強調學生個性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1、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素質教育倡導人人有受教育的權利,強調在教育中每個人都得到發展。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發展,不僅是民主的基本理念,而且是學生的基本權利。
2、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
素質教育強調培養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全面發展的教育包括以下五育:
(1)德育
(2)智育是授予學生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技能,發展他們的智力與學習有關的非認知因素的教育。普通中學在智育方面的要求是:①幫助學生在小學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系統地學習科學文化基礎知識掌握相應的技能和技巧;②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慣和自學能力;③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情感、意志和積極的心理品質。
(3)體育 體育是授予學生健康的知識、技能,發展他們的體力,增強他們的自我保健意識和體質,培養參加體育活動的需要和習慣,增強其意志力的教育。普通中學在體育方面的要求是:①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知識和技能,養成堅持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②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精神和堅強毅力;③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了解科學營養知識。
(4)美育 美育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發展他們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他們的高尚情操與文明素養的教育。美育不等于藝術教育,也不僅僅是“美學”的學習,它的內容要比藝術教育和“美學”學習寬闊很多。普通中學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是:①提高學生感受美的能力,即對自然、社會中存在的現實美,對藝術作品的藝術美的感受能力。提高學生感受美的能力,從根本上說是提高人的整體性的精神素養;②培養學生鑒賞美的能力;③形成學生創造美的能力,即把自己獨特的美感用各種不同的形式表達出來的能力。創造美的能力既包括藝術美的創造,也包括生活美的創造。形成學生創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層次的任務。
(5)勞動技術教育 勞動技術教育是引導學生掌握勞動技術知識和技能,形成勞動觀點和習慣的教育。普通中學在勞動技術教育方面的要求是:①通過科學技術知識的教學和勞動實踐,使學生了解物質生產的基本技術知識,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術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養成良好的勞動態度、勞動習慣和艱苦奮斗的精神;②結合勞動技術教育,還可以授予學生一定的商品經濟知識,使學生初步懂得商品的生產、經營和管理,了解當地的資源狀況和經濟發展規劃,以及國家的經濟政策、法律法規,具有一定的收集和利用商品信息的能力。
3、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
素質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是從教育對所有學生的共同要求的角度來看的.但每個學生都有其個別性,不同的認知特征、需求、興趣愛好、價值指向、創造潛能鑄造了干差萬別的、個性獨特的學生。以往的教育,一般只著重于對學生的共同要求,過分強調統一性而忽視差別性。針對教育的這種弊端,素質教育強調要把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結合起來,既充分重視學生共性的發展,對學生的基本方面的發展有統一的要求;又要重視學生個性的多樣性,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要求、教育模式、評價方案,把學生的差別性顯示出來并加以發展,使每一個學生成為具有高度自主性,獨立性與創造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