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招警考試申論范文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是關系中國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全會剛剛閉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八次會議就緊隨其后,強調“依靠改革為科學發展提供持續動力”。“發展”與“改革”在時間坐標上的交匯,反映著二者的深層聯系,正如所指出的,“我國發展走到今天,發展和改革高度融合,發展前進一步就需要改革前進一步,改革不斷前進也能為發展提供強勁動力”。換句話說,改革是發展的強大動力,發展是改革的目標引領。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如果說“五大發展理念”是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的認識論,那么改革就是將發展理念嫁接到現實的方法論。無論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無論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都需要靠改革來出實招、破難題、建機制。這次中央深改組會議,從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到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再到發展普惠金融、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滿意度,推進各項改革舉措,目的就是為了實現更好的發展。
尤為重要的是,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一些既有的制度安排、思維模式很難解決新問題,正因如此,這次會議把“創新”放在突出位置,著重強調“增強改革創新精神”。在現實生活中,凡是取得改革突破、制度創新的地方,發展就會取得新突破、出現新氣象。比如說,簡政放權推進兩年多來,權力運行日益優化、市場機制更加完善,在制度紅利的催生下,全國平均每天新增市場主體1萬家以上,已連續6個月保持高位增長,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從這個意義上,改革創新的力度,是決定“五大發展理念”落實成效的最大變量;改革創新精神越強,“五大發展理念”就越是能落到實處。
反過來看,“五大發展理念”也為改革描繪出清晰的施工圖與路線圖。在全面小康的決勝階段推進改革,不是要大干快上、平均用力,也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要緊緊圍繞貫徹落實五中全會精神,發揮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導性作用,加快推進有利于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有利于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有利于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等方面的體制機制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形成更有力的制度保障。
方此之時,發展藍圖已然繪就,改革目標更加明確,接下來的重點,是矢志不渝地提高改革行動能力,把發展理念變成現實圖景。提高改革行動能力,需要轉變思維,各級領導干部不能嘴上說著新常態、心里想著老辦法,還對強力刺激依依不舍;需要完善機制,讓改革的促進派、實干家得重用,讓不干事、做虛功的人靠邊站,形成促進改革的用人導向;需要鼓勵探索,沒有試錯就沒有創新,鼓勵多元探索、允許不斷試錯,才能“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國家層面的繁榮源自民眾對創新過程的普遍參與”,只有人人推動改革、人人參與創新,才能用改革破除體制積弊,為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一切事物日趨完善,都是來自適當的改革”。回首中國改革的所從來處,過去形成“規模優勢”、實現“量的積累”,靠的是改革;將來釋放“質量優勢”、實現“化學反應”,仍然要靠改革。展望未來,發展藍圖催人奮進,而改革命題,也等待著我們這代人的回答。
申論寫作范文:微信控來點“有度”調和劑
微信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但如何微信則是一種生活態度。
不經意間,有人問起,你生活中跟誰打交道最頻繁?思來想去,答案竟有些不可思議:生活基本被“微信化”了。這不僅僅是個人感受,也有數據為證:55.2%的用戶每天打開微信超過10次,25%的用戶每天打開超過30次。對于越來越多的人而言,微信成為一天的開始、一天的陪伴和一天的結束。
微信打開了一股潮流,日均卷入5.7億登陸用戶,一線城市滲透率高達93%。可以說,目之所及、身之所處,皆有微信包圍。收獲衣食住行的便利、分享喜怒哀樂的奔涌、擁有隨時隨地的交互、舒張無聊時刻的排遣……“微信是個生活方式”,已清晰地呈現在無數用戶的生活世界。對此,有些人心甘情愿地“醉”在其中,有些人無可抗拒地“裹”在里面,大有一種“不在微信中進化、就在微信外落伍”的趨勢。
然而,我們享受微信帶來的千般好,就不得不承受其衍生的萬般惱。既然舍不得錯過朋友之間的新鮮事、熱議話題,就有可能面對想退又不易退的微信群,接受垃圾信息轟炸的煩擾,忍耐朋友圈里“雞湯”養生的膩歪。筆者也不止一次聽見朋友抱怨“生活被微信殖民了”“我的注意力被微信撕碎了”“晚上十點領導還布置任務”……在微信無時無刻“假定在場”的推動下,世俗的牽絆將許多人的生活纏繞得無法喘息。恐怕,這也算是“技術改變生活”的另一種表達。
進一步說,用戶對微信的依賴有多重,異化的程度就有多深。最典型的場景莫過于“明明面對面,心思卻飄到微信群”,一如微信開屏動畫折射的隱喻:一個人站在地球面前,連接了全世界,卻感到無可抑制的孤獨。如果借用美國攝影師埃里克·皮克斯吉爾的作品《遠離》來演繹這種異化,更具震撼力。他去掉了照片里人們手中的手機,那個瞬間里的人們雖然都在一起,但都孤單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無表情地仿佛丟掉了靈魂。可以說,微信方便了社交,卻讓我們稀釋了面對面的交往,沉迷于無數陌生人舉辦的假面舞會。這就不再只是生活層面的問題,而是精神層面的課題。
于是,有人想到了逃離,或卸載微信,或停用朋友圈。豆瓣上有篇日記這樣寫道:停用朋友圈半年,看過電影43部,看過書14本,這些電影和書在我的身上留下了很多痕跡,但我還真的很難回憶起刷朋友圈在我身上留下的痕跡。確實,人們更看重的,是這種“痕跡”。
選擇逃離終究是消極的抵御,而非主動的駕馭,不然有些人就不會卸而復裝了。只是因為朋友一句“你不用,會讓我很不方便”,足以讓他再次臣服。要知道,摔跟頭主要跟地沒關系,跟人有關系。“不以物使,不為物役”才是科學的微信觀。矯正微信使用造成的錯位與扭曲,限制其在生活世界的位置,才能將自己從焦慮糾結、寂寞疏離中釋放出來,使生命更為豐富、生活更加精彩。
微信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但如何微信則是一種生活態度。實際上,微信上發生的事,依然遵循著生活本來的規律;微信上發生的交往,仍然符合現實做人的基本原則。毋寧將其看作“第二生活”,是第一位生活的延伸和補充。如何過好這第二生活,我們僅需要添加“有度”的調和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