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行測數量關系高頻題型
考行測數量關系高頻題型:行程問題
A.10:20 B.12:00 C.14:30 D.16:10
【解析】答案C
設乙的速度為12,則甲跑步的速度為30,休息速度為0,代人選項,所以14:30分甲可以追上乙,答案C。
【2011年國考行測66題】
小王步行的速度比跑步慢50%,跑步的速度比騎車慢50%。如果他騎車從A城去B城,再步行返回A城共需要2小時。問小王跑步從A城去B城需要多少分鐘?
A. 45 B. 48 C. 56 D. 60
【解析】答案B
本題屬于比例行程問題。設步行速度為1,則跑步速度為2,騎車速度為4,AB距離為L,則有L/4+L/1=2,則L/2=48,所以選擇B選項。
【2010年國考行測53題】
某旅游部門規劃一條從甲景點到乙景點的旅游線路,經測試,旅游船從甲到乙順水勻速行駛需3小時;從乙返回甲逆水勻速行駛需4小時。假設水流速度恒定,甲乙之間的距離為y公里,旅游船在靜水中運算勻速行駛y公里需要x小時,則x滿足的方程為:
A.1/3-1/X=1/X-1/4 B.1/3-1/X=1/X+1/4
C.1/(X+3)=1/4-1/X D.1/(4-X)=1/X+1/3
【解析】答案A
設甲乙之間距離為1,則順水速度為1/3,逆水速度為1/4,靜水速度為1/X,故1/3-1/X與1/X-1/4均為水流速度。故選A。
通過以上分析顯而易見行程問題是國考必考題型、難度適中是考生必拿分數題型之一。
行程問題一般分為相遇問題、追及問題以及流水行船問題。解題技巧為方程法、比例法、代入法、畫圖法和公式法等,以上3道真題體現了這些技巧的實際運用,下面為大家總結了行程問題必知必會相關理論。
理論總結:
n 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時間;
n 常用方法:列方程、解方程;
n 解題關鍵:找準行程過程,快速列方程,精確解方程。
技巧點撥:
n 典型模型公式:
相遇問題:相遇距離=(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時間
追及問題:追及距離=(大速度-小速度)×追及時間
背離問題:背離距離=(大速度+小速度)×背離時間
反向運動:環形周長=(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時間。
同向運動:環形周長=(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時間
順流路程=順流速度×順流時間=(船速+水速)×順流時間
逆流路程=逆流速度×逆流時間=(船速-水速)×逆流時間
n 兩個人從兩端出發,相向而行,到達對面終點后立即返回,如此往復,那么:
兩人第1、2、3、4…次迎面相遇時,兩人的路程之和分別為1、3、5、7…個全程;
兩人第1、2、3、4…次追上相遇時,兩人的路程之差分別為1、3、5、7…個全程。
考行測數量關系高頻題型:概率問題
在公務員考試行測數量關系的考核中,“排列組合”歷來是廣大考生最為頭疼的“攔路虎”,“排列組合”既是難點,又是重點,所以是考生必須引起重視的核心模塊,能否突破排列組合這道關卡,將是考生最后取得高分的關鍵。而值得考生注意的是,最近聯考的趨勢,排列組合的考察逐漸出現創新點,就是基于傳統排列組合問題之上的概率問題。概率問題在近三年考試中出現頻率很高。聯考歷來以國考為風向標,而概率問題也將成為排列組合中考核的要點,所以必須引起考生的重視。為幫助廣大學生掌握此類題型的解題技巧,國家公務員考試網特別介紹一下概率問題的知識點,并以一道聯考真題為例講解一些概率問題解題思路。
在這里首先介紹一下概率問題的基本知識點,對于大多數基礎比較差的考生而言,概率問題首先需要記住這樣一個公式:
概率=滿足條件的情況數÷總情況數
這個公式中,滿足條件的情況數和總情況數的算法源于排列組合的相關知識,考生根據題意判斷即可,而對于分情況概率和分步驟概率的解法,也是脫胎于排列組合問題,分類用加法,分步用乘法,因此有了這兩個公式:
總體概率=滿足條件的各種情況概率之和;
分步概率=滿足條件的每個步驟概率之積。
以上是概率問題的一些基本概念,下面通過一道典型例題來講解下概率問題的解題思路,這道題是是2011年424聯考的第44題,一道典型的概率問題,題目是這樣出的:
【2011-424-44】小王開車上班需經過4個交通路口,假設經過每個路口遇到紅燈的概率分別為0.1、0.2、0.25、0.4,則他上班經過4個路口至少有一處遇到綠燈的概率是( )
A.0.899 B.0.988 C.0.989 D.0.998
這道題問4個路口至少有一處遇到綠燈的概率,有兩種解法:一種是分情況討論,分別算出一處綠燈,二處綠燈,三處綠燈,四處綠燈的概率,然后相加即可;另一種方法是逆向思維法,上文中反復提到,概率問題是排列組合的延伸,排列組合是概率問題的基礎,而在解決排列組合問題的過程中,我們常用到這樣一個公式:
滿足條件的情況數=總情況數—不滿足條件的情況數
而在概率問題中,這個公式也能適用,具體公式為:
某條件成立概率=總概率—該條件不成立的概率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總概率指的就是全概率,就是1,落實到這道題中,“至少有一次遇到綠燈的概率”的反面情況就是“一次綠燈都遇不到的概率”,即“全遇到紅燈的概率”,而“全遇到紅燈的概率”是指先后四個路口均遇到紅燈,是分步概率,等于0.1×0.2×0.25×0.4,而答案就是1—0.1×0.2×0.25×0.4,等于0.998,選D??偨Y下這道題,解決這道題我們運用了分步概率計算和逆向思維的思想,考生務必掌握。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概率問題的考察點愈廣愈難,涉及到幾何概率,期望概率等,以后出現高等數學中的概率知識也未可知。特別提醒廣大考生:要解決好這類問題,考生一方面要打下堅實的基礎,學好排列組合以及本文所提到的基本概率知識,做到“以不變應萬變”;另一方面,考生要加強概率方面的知識儲備,達到“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境界。
考行測數量關系高頻題型:不定方程
不定方程問題是近年來國考數量關系的??贾攸c題型,華圖教育提醒廣大考生在備考過程中應該對該問題引起足夠的認識,而不定方程問題在國考數量關系中又屬于難點題型,因此考生更要在備考過程中做足準備,熟悉常考題型及常見解題思路,并且靈活運用常用方法進行解題。下面我們就從題型和方法入手,回顧歷年真題,并且給大家一些解決不定方程問題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不定方程問題在國考中的常考題型
不定方程(組)是指未知數的個數多于方程的個數的一個(或幾個)方程組成的方程(組)。不定方程(組)的解一般有無數個,而根據不定方程(組)的這一特性,常見的命題方式有兩大類:1.根據題目要求(如整數、質數、范圍約束及條件約束等)求解不定方程(滿足以上要求的一組解),而在求解過程中經常會運用到數字特性思想。2.根據題目要求列出不定方程組,直接進行對某一整體求解(如多個未知數的和的解、兩個未知數之間的差值等)。
在了解了不定方程問題的基本題型之后,我們通過幾道國考真題來講解以上兩類固定題型的解題方法。
二、真題回顧
【例1】(2012-國家-68)某兒童藝術培訓中心有5名鋼琴教師和6名拉丁舞教師,培訓中心將所有的鋼琴學員和拉丁舞學員共76人分別平均地分給各個老師帶領,剛好能夠分完,且每位老師所帶的學生數量都是質數。后來由于學生人數減少,培訓中心只保留了4名鋼琴教師和3名拉丁舞教師,但每名教師所帶的學生數量不變,那么目前培訓中心還剩下學員多少人?
A.36 B.37 C.39 D.41
分析:讀題之后我們設每位鋼琴老師帶x人,拉丁老師帶y人,由題意有5x+6y=76。兩個未知數,一個方程——不定方程問題。屬于題型1,首先觀察上式:6y是偶數,76是偶數,由奇偶特性可知x必然為偶數。我們再去題干中尋找限制條件:題目要求每位老師所帶的人數是質數,既是偶數又是質數的數字只有2。因此x=2,進而解得y=11。于是現在有4×2+3×11=41人。
【例2】(2012-國家-76)超市將99個蘋果裝進兩種包裝盒,大包裝盒每個裝12個蘋果,小包裝盒每個裝5個蘋果,共用了十多個盒子剛好裝完。問兩種包裝盒相差多少個?()
A.3 B.4 C.7 D.13
分析:讀完題目后我們可設大盒x個,小盒y個,則由題意12x+5y=99。和例1一樣,首先由奇偶特性:12x為偶數,99為奇數,所以5y是奇數,因此5y的尾數只能是5,再由尾數特性12x的尾數只能是4。因此x=2或x=7,代入可得:當x=2時y=15;當x=7時y=3,x+y=10,不合題意,舍去。所以兩種包裝盒相差15-2=13個。
小結:例1和例2都是有題目所給條件,列出一個二元不定方程,再結合題目限制要求和數字特性的思想找出滿足題意的一組解,進而得到答案。因此,我們在解決這類問題時要充分利用數字特性的思想,縮小滿足題意的解得范圍,在結合題意,最終確定符合題目要求的解。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當答案給出的完備的若干組解時,我們在列出方程后直接采用代入排除法確定答案即可。
【例3】(2009-國家-112)甲買了3支簽字筆、7支圓珠筆和1支鉛筆,共花了32元,乙買了4支同樣的簽字筆、10支圓珠筆和1支鉛筆,共花了43元。如果同樣的簽字筆、圓珠筆、鉛筆各買一支,共用多少錢?()
A.21元 B.11元 C.10元 D.17元
分析:設簽字筆每支x元,圓珠筆每支y元,鉛筆每支z元,則可得 ,與之前兩道例題有所不同,本題由題意列出的方程為三元一次方程組,且方程個數為兩個,依然為不定方程(組)問題。而設問方式與之前也截然不同,所求為三種物品價格之和。因此在解決這類問題時我們直接將x+y+z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化簡運算,原方程組可轉化為: ,令a=x+y+z,b=x+3y;則方程組可轉化為: ,解得 。因此,簽字筆、圓珠筆、鉛筆各買一支需要10元。拓展:賦“0”法。設簽字筆每支x元,圓珠筆每支y元,鉛筆每支z元,可得 。我們無法求解出所有的未知數,因此我們不妨假設y=0,然后可求出 ,x+y+z=10。需要注意的是,賦值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對任一未知數進行賦值,且只能進行一次賦值。此方法適合在考試中迅速的解決此類問題,適用于絕大多數情況,解決問題的本質是運用的所求之數為定值。當所求不為定值,而是在題干中對未知數有某些限制時,我們就要運用到例1和例2中的思想進行分類討論來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