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發展申論題目(2)
資料5
大槐樹尋根祭祖是山西省洪洞縣的一項民間活動,主要是移民后裔通過焚香、獻供、跪拜等形式,表達自己對祖先和家鄉的懷念之情。元末明初,頻繁的戰爭和災害使全國許多地方十室九空,而晉南地區經濟繁榮,人口稠密。明朝政府在洪洞縣大槐樹下設局駐員,大規模遷民18次,總數達百萬之眾,移民遍布京、冀、豫、魯、皖、蘇、鄂等18個省市,是中國歷史上由政府主導的規模最大、歷時最長、范圍最廣的人口遷移之一。如今,大槐樹移民后裔遍布世界各地,數百年來,數以億計古槐人紛紛回歸大槐樹尋根祭祖。洪洞縣政府從1991年開始,已持續舉辦了25屆槐樹尋根祭祖節。獨具特色的大槐樹祭祖習俗,于2008年10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春節期間,海內外移民后裔便陸續而至,人們在這特別的日子里向先祖祈福還愿。35歲的陳先生是一位泰國籍華人,2016年春節,他帶了妻兒一起來到山西大槐樹尋根祭祖。他說,最喜歡的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槐樹祭祖習俗”的表演,兒子出生在泰國,希望他從小就可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2016年2月8日,正月初一一大早,家住Z市的李女士一家趕忙地趕到位于自家小區附近的小禮堂。這天,有一場群眾自發組織的儀式要在這里舉行。“正月初一祭祖是我們這里的老習俗,但這樣的形式還是近幾年才開始有的。我去年春節和清明期間參加過兩次,覺得好又帶著家人來了。”李女士對記者說。
上午9點30分,禮堂里一切布置妥當。兩面墻上,掛著忠、信、禮、義、廉、恥、孝、悌。臺上,一張長方形的供桌上依次放置至圣先師“中華萬姓先祖”的銅牌。臺下,男女老少按照年齡長幼排序。隨著悠揚舒緩的音樂響起,集體祭祖儀式的發起者,也是本次祭祖活動的主祭人任先生走到臺上,用洪亮嗓音朗讀祭文,表達思念與感恩。向祖先敬獻鮮花和茶點,大家依次上香向祖先行禮。
整場儀式節儉又莊重,既沒有看到放鞭炮、焚燒紙錢或扎制的“轎車豪宅”“煙熏火燎”的老套路,也沒有“男祭女不祭”“選風水時辰”等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內容。祭祖完畢,鮮花用來裝點屋子,茶點貢品分給到場的小孩子,一點也不浪費。
儀式結束后,記者向任先生詢問發起這一活動的初衷,任先生表示,追思祖先,悼念先人,本來是件好事,但是這么多年來,大家似乎忘了祭祖的真正意義,祭祖活動變了味。有的人家把祭祖搞成了封建迷信,有的人把祭祖變成了和鄰里攀比排場的方式。“這幾年,黨和政府提倡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繼承良好家風。我覺得祭祖應當側重于精神上的紀念,以提醒我們傳承祖輩優秀傳統,牢記先人教誨,進而在生活中懂得孝親尊師,和睦家庭。所以用這種既包含傳統元素又文明環保的形式,更有意義。”任先生說。
記者在現場看到,不少參加者是帶著自家孩子來的,一位媽媽說:“我覺得這樣的集體祭祖儀式對孩子很有教育意義,不僅可以讓孩子感受到我們中華民族重視傳承的文化傳統,還能讓他學會尊敬、感恩和愛。”現場一位七十多歲的退休老黨員感慨地說:“以前在老家祭祖,大家都到各家墳前燒紙、倒酒、供熟食,浪費不說,還容易引起火災。村里每年都要組織人到墓地附近轉悠,又費時又費力。我看今天這樣的祭祖方式應該推廣開來。”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一場簡單的儀式,卻承載了深厚的真情和深遠的意義,更彰顯了民間文化的新風氣。
資料6
中國有句古話,“富不過三代”,民間更有“一代創,二代守,三代耗,四代敗”的說法。調查表明,世界范圍內80%以上的企業屬于家族企業,世界500強中有40%為家庭所有或經營,但全世界家族企業的平均壽命不到30年,30%能夠生存到第二代,只有10%能夠“活”過第三代。《胡潤百富》雜志曾在上海發布了一個有意思的榜單——《胡潤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業榜》,榜單顯示,“富不過三代”并非中國特色,全球家族企業普遍面臨“窮孫子”的問題。許多中國富裕家庭把子女送到海外最好的學校,期待能受到西方國家最先進的教育,但是讓人失望的是,一些“富二代”在海外根本沒有把學業當做自己的主要追求。整天沉醉于吃喝玩樂,開著大奔或風光十足的越野跑車到處兜風,曠課、逃學是他們的家常便飯。當然“富二代”并不是負面形象的指代,能夠守業并繼續開拓的“富二代”也不乏其人。優秀的“富二代”首先得益于“富一代”的嚴格要求,幫助他們建立起自立自強的人生觀。因此,想要家產Hold住,“富一代”對“富二代”的家教不可等閑視之。其實,在中國古代完整的表達是:“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其中的價值觀十分發人深省。
資料7
歐洲學者曾探討,四大文明古國為何只有中國文明傳承至今?結論是“可能中國人特別重視家教”。科甲連第、人才輩出、家業輝煌……中國歷史上涌現的傳統名門望族,大都有明顯的的家族文化特征和獨樹一幟的家風。《顏氏家訓》是北齊顏之推的傳世佳作,享受“古今家訓,以此為祖”的美譽。顏之推認為,家庭教育和早期教育,在一個人的一生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直接決定其后天的發展。愛子需與教子相結合,曾國藩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其家書在平淡中蘊含真知:“治世亂世,凡一家中能勤能敬,未有不興。”
家風的形成和延續,關乎一個家庭乃至整個家族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子女的一生,更影響著他們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與一般家訓相比,“錢氏家訓”在篇章和結構上增加了“社會”和“國家”兩篇。在國家篇中開篇就強調“執法如山,守身如玉,愛民如子,去蠹如仇。”從家族責任走向社會責任,成為錢氏家族人才輩出的深層文化基因。僅近現代以來,錢氏家族走出了上百位重量級的各界人物,許多屬于父子檔:錢穆、錢遜父子;錢玄同、錢三強父子;錢基博、錢鐘書父子;錢學森、錢永剛父子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老一輩革命家普遍有著優良的家風。周恩來曾定下“十條家規”;陳云、羅榮桓堅持不搞特殊化;張聞天從不允許子女“沾光”……革命先輩的家風故事,激勵教育著一代又一代人。主席在回憶自己的父親習仲勛時,深情地說:“父親的節儉幾近苛刻。家教的嚴格,也是眾所周知的。我們從小就是在父親的這種教育下養成勤儉持家習慣的。”這是一個堪稱楷模的老布爾什維克的共產黨人家風,這樣的好家風應世代相傳。
名人名家有深厚的家風,平民百姓也有自己淳樸的家風。N市的退休工人老陳20年來一直堅持辦一份家庭小報。這份獨特的“家報”將8個生活在各地的陳姓小家庭緊緊凝聚在一起。在S市工作的大兒子陳先生說,每一期的“家報”每個家庭都有一份,不僅有紙質版的,還有電子版的。“家報”不僅是大家庭的“消息樹”,更是家風傳承的“根據地”。“我們的家風12個字:堅持和諧、追求卓越、崇尚奉獻。孩子們都大了,又散在各地,有了‘家報’這個平臺,大家互通有無,精神上又連在了一起。許多生活的道理,讓他們通過閱讀去體會、感悟。”老陳說。創辦“家報”,豐富了晚年生活,最重要的是找到了一個適合他們這個大家庭家教的新方式,所以“家報”還將一直辦下去。
家風實質上是一個家庭內在的精神動力,更是生長在其中的每個人立身處世的行為準則。不管社會如何變化,誠信、正直、勤奮等核心價值觀念,應被長久堅守,因為這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家風的好壞不僅事關一個家庭的未來,還與社會風氣的養成息息相關。
資料8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國天下”的情懷深入到了每一個中國人的骨髓。《禮記》中說:“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以來,主席也曾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家風的作用。2015年2月17日,主席在春節團拜會上說:“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發了《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以下簡稱《準則》),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準則》首次將“廉潔齊家,自覺帶頭樹立良風”列為黨員領導干部廉潔自律規范的重要內容之一。家風人紀,意味著良好家風不只是黨員領導干部的個人私事,也是關乎黨內制度規矩的公事,為黨員領導干部設立了經營家庭的“新標桿”。
三、作答要求
(一)給定資料列舉了新形勢下呈現出的一些社會現象,請歸納概括出這些現象對形成社會風氣所產生的影響。(20分)
要求:緊扣給定資料,準確全面,條理清楚,篇幅不超過250字。
(二)給定資料2中的M媽媽與給定資料3中的N教授在面對世俗習慣與社會潮流時采取了不同的應對方法,請對此進行比較分析。(15分)
要求:分析透徹,觀點正確,篇幅250字左右。
(三)給定資料1中的Y區第六屆“德孝文化節”將在2016年4月舉行。如果你是該區政府辦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員,請你擬定一份本屆“德孝文化節”的工作方案。(25分)
要求:措施具體,針對性強,條理清楚,篇幅350字左右。
(四)給定資料8中提到“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請根據對這句話的理解,結合社會現實和自己的感受,自擬標題,寫一篇議論文。(40分)
要求:不必拘泥于給定資料,符合議論文寫作要求,篇幅1000字左右。
看過“公務員考試發展申論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