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申論經濟類范文
公務員考試申論經濟類范文(一)
讓科技創新成為新經濟的翅膀
科技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科技進步和創新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我們國家要真正強大起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需須要有強大的科技,這是國家發展的力量所在、后勁所在。我們發展新經濟,需須充分發揮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推動經濟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多年來,我國通過發揮低成本優勢,逐漸成長為世界制造業大國。但許多關鍵技術、核心元器件都依賴進口。科技創新能力不強是制約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主要因素。如果不能盡快改變這種狀況,就難以在新的國際競爭條件下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國際經驗表明,在低成本競爭優勢喪失后,應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掌握知識產權,加快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不斷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依靠科技創新發展新經濟,要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充分發揮科技的驅動和支撐作用推動產業升級,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引導資金、人才、技術等創新資源向企業聚集,推進產學研戰略聯盟,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推動三次產業在更高水平上協同發展。
一方面,要依靠科技創新加快培育新興產業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決定產業發展能力和水平,只有科技創新占據制高點,產業發展才能占據制高點。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至關重要的是加強科技創新,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僅要選擇好方向和技術路線,而且要提高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攻關的協同和集成能力,對具有戰略方向性關鍵共性技術,要集中資金和研究力量實施重點突破。
另一方面,要依靠科技創新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我國傳統產業規模大,總體技術水平比較低。前沿技術的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為傳統產業發展開辟了新的方向,展示了光明前景。我們需須緊緊把握這一趨勢,注重利用新興科技提升傳統產業,推動二者融合發展。提高制造業水平,需須依靠科技,在新材料、新工藝、關鍵核心技術和技術集成等方面取得突破。對于農業來說,也要加快科技創新,發展農業信息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經營信息化水平。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站到了一個新的起點上,呈現出新的階段性特征。加快發展新經濟,已成為一個十分重大而緊迫的任務。未來幾年,我們需須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加快形成少投入、多產出、少排放、多利用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我國經濟盡快走上內生增長軌道。
公務員考試申論經濟類范文(二)
穩增長考驗經濟發展質量
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保持經濟平穩增長,不僅有助于為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創造有利環境,而且對于保障改善民生、維護社會穩定意義重大。
隨著國際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導致外需大幅收縮,國內投資和消費需求增長趨緩,我國經濟增速下行趨勢明顯,穩增長的問題變得突出起來。從此前公布的一系列經濟數據看,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位置,既是應對當前經濟形勢的重要舉措,也是今后一段時間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提升發展質量的需然選擇。
近年來,中央主動調低了經濟增速目標,為調整經濟結構、提升發展質量預留一定空間,但同時強調,保持一定經濟增速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視。沒有一個平穩較快的經濟增長環境做基礎,無論是調結構、控物價還是保民生、促發展,都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針對目前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有針對性地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需將有利于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更好地實現年初確立的經濟發展目標。
增長只是手段,提升發展質量,讓發展成果惠及百姓才是促進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穩增長不僅意味著保持一定的速度,更需要在經濟結構更趨優化、民生保障不斷改善、社會和諧日益提升的過程中實現,從而不斷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提高科學發展的水平和質量。
穩增長,關鍵在于怎么“穩”。是頭痛醫頭式的被動應對,還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正確處理保增長、調結構、控物價三者關系。在中國經濟保持三十多年高速增長,資源能源環境瓶頸約束增強,產業升級經濟轉型壓力加大的背景下,穩增長的內涵關系到中國能否突破發展瓶頸、保持發展勢頭、順利實現現代化目標的重大命題。
從這個意義上看,穩增長是挑戰,更是機遇。在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中,更加注重鼓勵和擴大消費需求,發揮消費對經濟拉動的作用,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更加注重穩定投資需求,發揮投資對經濟發展的引導作用,堅持有保有壓,用投資手段優化經濟結構;更加注重穩定外貿出口,完善出口政策,加快出口退稅進度,開辟多元化出口市場,中國經濟就能在嚴峻形勢面前保持良好發展勢頭。
在競爭的風浪中茁壯成長,在市場的變化中把握良機。一次次危機挑戰不僅教會了我們如何駕馭復雜局面,也一次次增強了我們承受壓力、解除難題的信心和本領。堅持中央宏觀調控的方向不動搖,堅定不移地圍繞主題主線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未來的發展空間一定會更廣闊。
公務員考試申論經濟類范文(三)
供給側改革激發中國經濟增長新活力
“躍遷之時,當有智勇之策”站在中國經濟無法繞開的歷史關口,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部署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明年及今后一個時期,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之作為完成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和著力點。這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需然要求。
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解,不妨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樣一個公式來理解,即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觀察問題,看到病癥很重要,找準病根更重要。目前,在“三期疊加”的大背景下,影響經濟增長的突出問題有總量問題,但結構性問題更為突出。主要矛盾就是供給與需求不匹配、不協調和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側,已在供給側。現在,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投資的效果在遞減,而供給體系總體上呈現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的狀況,同時不少消費品供給規模有余而品質不足,導致人們出國買馬桶蓋、電飯煲甚至藥品、牙膏。只有在適度擴大總需求和調整需求結構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躍升。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要在戰略上堅持持久戰,又要在戰術上打好殲滅戰。戰略上要堅持穩中求進、把握好節奏和力度,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敢于經歷痛苦的磨難,適當提高換擋降速容忍度,先筑底、后回升;戰術上要抓住關鍵點,主要是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這五大任務是五塊硬骨頭,我們要懂得化解產能過剩,才能為優化供給結構騰挪空間;降低企業成本,才能讓企業輕裝上陣、激發活力;化解房地產庫存,才能穩定房地產市場、形成良好預期;擴大有效供給,才能提高投資有效性和精準性;防范金融風險,才能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風險的底線。做到優化存量、引導增量、主動減量,才能消化無效產能、培育嶄新動能,讓經濟發展獲得新的動力。
“處大事貴乎明而能斷,臨大勢貴在順而有為。”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只要我們把握正確方向、奮力開拓進取,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增強持續增長動力,就一定能實現“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開局,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看過“公務員考試申論經濟類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