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西藏公務員面試預測題及答案
2017西藏公務員面試預測題一
解析:
究竟是什么阻礙了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推廣呢?應該從政府、企業和市民多個層面找到原因。就政府層面而言,有的沒有制定詳細的分類標準,導致居民不清楚該如何進行分類;有的沒有建立完備的垃圾回收體系,使各種垃圾經過分類后很難進入不同的資源回收產業中;有的沒能解決好垃圾末端處理問題,導致源頭的垃圾分類徒勞無功;有的宣傳和監管不到位,隨便扔垃圾的行為沒有受到應有的懲戒。在德國、瑞典、日本等垃圾分類做得好的國家,垃圾處理業是個高利潤的行業。在我國,由于垃圾前期分類不到位等原因,垃圾處理產業普遍存在投入大、周期長、獲利少的特點,企業不免對進入垃圾處理行業望而止步。對市民來說,一些市民對垃圾循環利用重要性認識不夠,缺乏相應的知識,同時環保意識不強,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不高;一些市民覺得垃圾分類太麻煩,沒有養成垃圾分類的良好習慣,將垃圾裝在一個袋里扔掉。
在垃圾分類實踐中,我們不妨學習借鑒國外成功經驗。比如,在日本,政府制定了詳細的垃圾分類標準,分為可燃類、不可燃類、資源類、粗大類、有害類五大類,每大類再細分為若干子類。政府通過法律法規限制居民隨意丟棄垃圾,對不同種類的垃圾確定專門的收集日,在日歷上面用黃、綠、藍等顏色標注清楚哪天可以扔何種垃圾。此外,日本的垃圾分類教育從娃娃抓起,兒童從小就受到正確處理垃圾的教育,就是一個塑料瓶,也要將瓶蓋、瓶身以及外包裝商標分開放置,并將瓶身用水涮干凈、壓扁后才能放進專用垃圾箱。德國對垃圾分類回收制定了專門的管理制度,對于違反垃圾分類的最輕處罰是警告,警告無效則罰款,如仍未奏效,清潔公司會馬上對違反規定者提高收費標準。瑞士法規也規定,放錯垃圾會被處以高額的罰款。
做好垃圾分類,需要政府、企業、市民共同努力。這其中,政府的主導作用至關重要。政府要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做到對垃圾分類獎懲分明,加大處罰力度;增加垃圾整治的投入力度,建立完備的資源回收體系,完善垃圾回收的產業鏈條;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和社會組織投身垃圾治理;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從娃娃抓起增強公眾的環境保護、垃圾分類意識,提高市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
2017西藏公務員面試預測題二
【模擬題】
近期“蒜你狠”備受各界關注,當媒體爭相報道蒜價上漲對消費者影響、揭露背后不經濟現象的同時,來自大蒜主要產地山東金鄉縣的蒜農、蒜商卻發出“為什么大蒜漲的時候大家關注、議論,大蒜跌的時候就少有人關注”的疑問,紛紛表示對于“蒜價下跌”的社會關注度很低。而類似這種“重漲不重跌”的“偏好”現象在豬肉、水果、蔬菜等很多農副產品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利于保障農民切身利益。類似這種“重漲不重跌”的“偏好”現象,你怎么看?
【參考答案】
食品、日用品等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產品價格快速上漲,理應受到輿論、管理者的關注,尤其是其背后存在的價格操縱、惡意炒作等不合理現象,更應從維護消費者利益角度,給予高度關注,有效解決。
對于涉及農民利益的農副產品價格不正常下跌,媒體輿論以及相關管理部門也應給予同樣的關注。不僅是因為農民風水日曬、耕作勞累的辛苦,但受流通環節等影響,收入本就不高,而且相對市民日常生活成本的部分增加而言,農副產品價格的下跌更是關乎農民一年的家庭收入和生計,關乎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
從長遠來看,改變“重漲不重跌”的現象,亦對物價長期穩定、避免周期性“暴漲”或“暴跌”,促進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改變“重漲不重跌”現象,切實保障農民利益,需要輿論媒體轉變報道理念,與相關管理部門積極配合,關注并借助媒體宣傳推廣的力量,幫助解決農產品價格下跌、大量滯銷的問題,例如東淄博市沂源縣蘋果價格大跌、滯銷面前,當地宣傳部門組織了“媒體在行動·聚焦沂源紅”活動,許多單位、市民紛紛響應、認購蘋果,真正幫助果農解決問題,得到了實惠。
相關部門更應該在提供農產品信息和銷售服務的等日常管理中做出更扎實的工作,不斷地規范市場、健全管理,及時有效地為農民提供農產品價格信息和生產服務,讓農民第一時間掌握市場價格變動,合理安排生產,通過良性的利益協調和分配機制,從根本上改善農村民生,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
2017西藏公務員面試預測題三
【模擬題目】
近年來,網絡謠言四起,例如“水變油”、“豬肉蟲”、“日本地震搶鹽風波”、“成都春熙路暴亂”等,網絡謠言給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給人民群眾生活帶來不利影響。對此,你怎么看?
【考查能力】
教育講師認為,此題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回答問題的條理性。
【答題要點】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近年來我國網民數量呈井噴式增長,2014年中國網民數量已達到6.32億,繼續穩居世界第一位。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讓網民可隨時隨地上網,發布和閱讀各類信息。互聯網的發展使網絡言論變得更加自由,傳播速度更加迅速,一條信息在很短世界內就可傳播至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網絡言論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和難以監管的特點讓不法分子有了利用網絡謠言制造恐慌、牟取利益的可趁之機,如2013年審理的“秦火火”案,就是不法分子利用網絡傳播謠言牟取暴利的典型案例。
網絡謠言是互聯網的“毒瘤”,嚴重危害互聯網的健康發展,對國家、社會的正常運作和每位公民的生活都會產生消極影響。對網絡謠言,一方面加大打擊力度,另一方面,每位網民都要當一名合格的網民,做到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杜絕網絡謠言,凈化網絡環境,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形成統一協調的監管部門和長效監管體制。目前打擊網絡謠言主要依靠網信辦和公安機關,近年來我國意識到了網絡謠言的危害,并加大了打擊網絡謠言的力度,“秦火火”、“薛蠻子”等一批網絡推手收到了法律的嚴懲,但相比網絡蔓延的謠言,目前監管和打擊的力度和廣度還有不足,還需要有同一協調的監管部門和長效的監管體制。
第二,加快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我國現行有關互聯網謠言的法規制定于2000年,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相關條文不夠細化,相比發達國家互聯網謠言的法規相比還有改進空間,推進法律法規的完善,細化不同犯罪情節的量刑,增加懲治力度,給犯罪分子形成足夠的威懾。
第三,加強網絡謠言危害、法規,以及分辨謠言的宣傳。在利用各種媒體,通過典型案例的方式,向網民宣傳網絡謠言對國家、社會、群眾的危害,普及相關法規對造謠、傳謠人員的懲罰力度,并講授網絡謠言的一些典型特征,幫助網民形成分辨謠言的能力。
第四,樹立新聞媒體的權威形象。群眾容易受到謠言的蠱惑,部分原因在于群眾存在對新聞媒體的不信任感,認為媒體存在對新聞的選擇性報道,掩蓋部分事實的問題,對此,需要樹立媒體權威形象,推進新聞的自由性,并通過法律手段確保媒體報道的公正和客觀性,打擊黑心媒體,讓每位群眾感受到信息的自由和暢通。
第五,做一名合格的有負責感的網民。一位合格的網民在面對海量信息時,應該具備甄別能力,對謠言堅決不信,不傳,對難以分辨的信息應該保留意見,不隨意傳播,多傳播正能量信息,為社會的和諧發展做貢獻。
看過“2017西藏公務員面試預測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