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礎知識政治常識考點
公共基礎知識政治常識考點:3個核心
實踐是人類能動的改造世界的客觀物質活動。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首要的觀點
特點:物質性、直接現實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
(二)認識
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三)真理
1.真理和謬誤
真理是人們對于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謬誤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歪曲反映。
真理和謬誤的界限在于是否正確反映了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真理和謬誤相伴而生,既有原則區別,又相互包含和轉化.
2.特點
客觀性:不以人意志為轉移。
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檢驗真理的標準即實踐也是客觀的
具體性:離開具體的時間、地點和條件,真理就是抽象的、無意義的。
絕對性和相對性:
辯證關系:
(1)兩者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相互依存,任何真理都是相對和絕對的統一。
(2)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在一定條件下是相互轉化的。
方法論:堅持真理觀上的辯證法,必須堅決反對真理觀上的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
公共基礎知識政治常識考點:2大規律
(一)實踐與認識辯證關系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認識的最終目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2、認識的反作用:正確理論指導實踐會促進實踐;錯誤理論指導實踐會阻礙或破壞實踐。
方法論: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二)認識發展律
1、兩次飛躍
實踐到認識: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認識到實踐:從理性認識回到實踐
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統一性
(1)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
感性認識反映事物的現象。
理性認識反映事物的本質。
(2)感性認識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認識
(3)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滲透
公共基礎知識政治常識考點:社會管理
1、社會管理格局: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
2、社會管理:是政府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政府職能之一的社會管理,是指國家通過制定一系列社會政策和法律規范,對社會組織和社會事務進行規范和引導,促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自然協調發展的一系列活動以及這些活動的過程。
內容包括:
培育和健全社會結構調整各類社會利益關系回應社會訴求
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公正、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維護和健全社會內外部環境
3、創新社會管理需要在以下方面切實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A、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努力建設服務型社會
B、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精簡行政審批事項
C、進一步提高公務員素質,推進政府績效管理
D、大興求真務實之風,講實話、辦實事、求實效,提倡講短話、開短會、行短文,堅決摒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