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選拔考試政治理論考點匯總:鄧小平理論
(2)鄧小平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并借鑒其他國家社會主義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3)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①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后到十二大,鄧小平理論初步形成;
②從十二大到十三大,鄧小平理論逐步發展并形成輪廓;
③從十三大到十四大,以南方講話和十四大為標志,鄧小平理論走向成熟并形成系統。
2.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
(1)鄧小平理論的主題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是“什么是社會主、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精髓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2)鄧小平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指導我們黨制定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它是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涵蓋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外交、統一戰線、黨的建設等方面的比較完備的科學體系,又是需要從各方面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的科學體系。
3.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
①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②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我國還處在并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強調這是一個至少上百年的很長的歷史階段,制定一切方針政策都必須以這個基本國情為依據,不能脫離實際,超越階段。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論斷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我國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
③在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強調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必須把發展生產力擺在首要位置,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社會全面進步。
“三個有利于標準”——判斷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歸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標準。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
④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改革。改革也是一場革命,也是解放生產力,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滯是沒有出路的。
⑤社會主義建設的外部條件——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實行對外開放。
⑥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保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
⑦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步驟——基本實現現代化分“三步走”。
“三步走”發展戰略
1987年,鄧小平曾提出了分“三步走” 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部署: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⑧社會主義的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工人階級先鋒隊的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依靠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必須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團結,必須依靠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是社會主義祖國的保衛者和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力量。
⑨祖國統一——“一國兩制”。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按照這個原則來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完成。
4.黨的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
《中國共產黨章程》把黨的思想路線表述為:“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 黨的思想路線是以上四個基本方面構成的有機統一體:一切從實際出發是黨的思想路線的前提和基礎;理論聯系實際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根本途徑和方法;實事求是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和實質;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是黨的思想路線的驗證條件和目的。
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正確地評價了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標志著黨和國家在指導思想上撥亂反正的勝利完成。1992年初,鄧小平南方談話,在國際國內政治風波嚴峻考驗的重大歷史關頭,深刻回答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問題,是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進到新階段的又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宣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