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850字作文
過年850字作文篇1
【坎坷探親路 只為短暫聚首】
春節,在中國人心中具有特殊分量,而對于一名守衛邊疆的軍人來講更是如此。
1993年是我入伍的第三年,也是我第一次過年回家探親。為了給親朋好友帶些駐地的土特產,我提前一個月忙著采購物資,當時部隊管理嚴格,除了周末請假外出采購外,很多時候還需請其他戰友幫忙采購。這樣斷斷續續采購了多次,土特產終于裝滿了兩個野戰背囊。
火車票也是一票難求,需提前一個月訂購。出發當天,由于擔心現金被偷,我就把錢放于襪子里和內衣口袋等數個隱秘之處,路上怕行李丟失,我少吃飯、少喝水。無論是中途購票轉車,還是上洗手間,行李一直都在我的視線里。
經過二十六個小時的奔波,我終于到達了我的家鄉——河南許昌。回家后,親朋好友收到我帶回的土特產,別提有多高興,很多土特產還是他們生平第一次見到。在家的日子總是幸福和短暫的,假期很快要結束了,我又開始忙著采購家鄉土特產,準備歸隊贈送給戰友們。
每次回家和歸隊,內心總是矛盾重重。一是不知道這次離家后,多久才能再回來;二是因為每次探親路途遙遠,讓我飽嘗奔波勞累之苦。類似的探親之旅一直持續到2000年,才慢慢得以改善。
回想二十年前,春節想要寄些特產給父母,需要提前一個月或者二十多天開始采購物資,當時快遞也不像現在這樣便捷,郵寄到家至少需要半個月時間。后來當地郵局拓展了代購代郵業務,有時索性不再去超市選購物品,直接讓郵局代購代寄。
再后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全國道路交通建設的大力完善,從成都到河南許昌老家的時間也大大縮短,僅需八個小時,沒有以前那種在火車上緊盯行李不敢睡覺的情景了。各地的物資也豐富起來了,快遞也四通八達了,父母索性不讓我再郵寄東西回家。現在回家探親的路越來越暢通,速度也越來越快,昔日偏遠的鄉村早已煥然一新,鄉親們的臉上也露出了滿意的笑容,處處洋溢著幸福的氣息。
回想往事,當初那么坎坷的回家之旅,圖的是什么呢?我想,圖的是與家人團聚,吃一碗媽媽煮的餃子,和爸爸下一盤棋。
過年850字作文篇2
我的家鄉在華亭,在我們家鄉進入臘月門,傳統節日一個連著一個,年味一天濃過一天,傳統的地方民俗文化活動也就更更加豐富多彩起來了。
臘月初八這是華亭過年的前奏,這天要吃臘八粥,還要在臘八粥中放用肉餡包成的“雀頭”餃子。臘八粥用大米、谷米、玉米、紅豆、黃豆等混煮而成,表示祈求來年五谷豐登之意;“雀頭”餃子用大肉作餡包成圓形雀頭狀,表示能消滅危害莊家的麻雀(據傳說臘八這天見不到危害莊家的麻雀)。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升天奏事的日子,傳統的小年,又名辭灶。
華亭人對過小年非常重視,這天早飯要吃攪團,有盼望團圓之意。街面上有售賣的用麥芽糖汁做成的灶糖,又甜又粘,相傳送灶時給灶王爺吃了甜得粘住了嘴,就不會向玉皇大帝告人間的狀了。送灶的時間大約在傍晚,家家都要擺祭品,放鞭炮,意味著過年開始了。臘月的日子長了翅膀,一飛而過。轉眼已到除夕之夜,家家貼對聯,掛紅燈,張燈結彩;戶戶圍著餐桌、抱著電視守歲,放開肚量喝酒吃肉,毫無顧忌縱情歡樂,一年中所有的辛勞、煩愁在這晚煙消云散,所有的豐收、喜悅在這一刻被無限放大。正月初一是新年第一天,家鄉的人都有“迎喜神”的傳統,吃過“拉魂面”之后,村里的人個個穿戴一新,喜笑顏開,牽著或趕著身上披掛了彩紙折疊的紙扇的牛羊騾馬,浩浩蕩蕩的向預先估算好的喜神方位進發。這是為了驅除兇煞和病魔,乞求喜神保佑一方平安吉祥,沒病沒災。
元宵節那天,大街小巷馬社火、高芯子、車社火排成了長隊、綿延不斷,鞭炮、鑼鼓聲此起彼伏,不絕于耳,又一次將過年推向高潮。晚上,家家戶戶點燃用玉米、蕎面捏的燈盞,小孩挑著紙糊的燈籠盡情玩耍,燈光、月光、星光融為一體,相映成輝。正月二十三日已是過年最后一個節日,這天華亭農村有“燎疳”的習俗。婦女們使出渾身解數提早用雞蛋殼、五色紙糊好“疳娃娃”,男人們則割足枯蒿茅草為“燎疳”做準備。二十三日白天,小孩挑著“疳娃娃”玩耍,看誰的“小媳婦”、“小相公”好看;晚上,每家門前都堆起柴草,上面插上“疳娃娃”,當第一堆疳草點燃,聽到有人大喝“燎疳嘍——”,家家戶戶便都點燃疳草,霎時間熊熊焰火映紅了村子,照亮了天空。
人們爭搶著從火焰上一躍而過,以求燎去病災,燎紅日子。
過年850字作文篇3
那人 那街 那年味
清晨關掉鬧鐘,手機屏保“2月3日立春”這幾個字引入眼簾,劃開屏保,“農歷臘月二十二”讓我瞬間清醒,都臘月二十二了。平時極少關注到農歷日期,竟不知年味已經越來越濃了,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小時候,那些記憶里的年味。
想起那個“頭可斷,血可流,發型不能亂”的小女孩。小時候,臨近過年,家里的老人都會千叮嚀萬囑咐地交代“大年初一可不能梳頭發呀”,都說是老祖宗留下的規矩,不能破壞。每年的大年三十,媽媽早早就會幫我洗漱好,急急忙忙地帶我到街上的發廊編頭發,即使每次我和媽媽都覺得我們去得很早,但往往發廊門口已經站著一個個小女孩了。好奇的我,都會湊近去看,因為每個小女孩頭發的造型都不一樣,有像花瓣的,有像煙花的。記得我第一次去發廊編頭發,那是四歲的時候,興奮了一整天,吃完晚飯就犯困了,可為了避免睡覺,把我的新造型弄塌了,我就如打禪式地坐在床上,背靠著床頭“閉目養神”。爸爸媽媽看見了,想讓我躺著睡,可是我始終堅持不能躺,發型亂了就不好看了。長大后,每當年三十看著鄰居家的小女孩,從發廊編好頭發回來,爸爸媽媽總會拿這個事來笑話我,在父母的眼里,我也仿佛看到了那個每天都在盼望著過年的小女孩。小時候的我們,分不清農歷,只會每天詢問父母,什么時候過年?還有多少天過年?過年好呀,可以穿新衣服、可以去發廊編頭發、可以吃很多糖、可以拿到壓歲錢、可以放煙花、可以吃臘肉、可以……
想起那條不寬,但是充滿濃濃年味的街道。在家鄉,雖然沒有像城市街道兩旁的樹上都掛滿了燈籠,但是臨近過年,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瑯滿目的年貨,總會讓我們感覺過年啦!趕集,在家鄉話里我們常說“趕場”,最接近年三十的那個集日,我們叫它“趕年場”。每年的年場,就是我們鎮最熱鬧、最繁華的時候。早上天蒙蒙亮,街上的攤鋪都已經被各種年貨擺滿了。接著馬車、摩托車、小汽車,老人、大人、小孩,一家老小都來趕年場了。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時不時還會聽到“咦,好久不見,你也回來過年啦?”“新年好,新年好,你們什么時候從廣州回來的呀?”“給你拜早年啦,過幾天來我家吃飯,我還沒見到__,你見了幫我和他說,初五你們一起來我家,我們都好幾年沒見了,我們好好聚聚。”“老同學,是你呀,好久不見,來來,把你的電話號碼給我。”通訊不發達的小時候,對于很多家鄉人來說,趕年場不僅僅是采購年貨的日子,更重要的是通過趕集,可以見到許久未見的好友、同學,通過年場,讓大家有了聚會的約定,也有了重聚的喜悅。
想起大年初一可以跟隨舞獅隊伍,看一整天舞獅拜年的節目。小時候的我們,對舞獅是百看不厭,然而舞獅在我們鎮是過年特有的活動。大年初一,一聽到敲鑼打鼓的聲音,趕緊穿上新衣服,跟隨鼓聲去尋找舞獅隊伍,生怕去晚了,就不能站在最前排觀看了。主家通過放鞭炮以示歡迎,鞭炮聲停,“獅子”就會搖搖頭走進主家,向主人磕頭拜年,最精彩的當然是“獅子”向主人“討賞”紅包了,有些主家為了營造更熱鬧的氛圍,會把紅包與酒、煙用紅繩綁住,從家里的二樓吊下,想難住“獅子”。聰明的“獅子”會通過人梯的方式張開“大嘴”,“吞下”新年禮物,這時“獅子”的“眼睛”就會一眨一眨的,“晃”著腦袋,“搖”著尾巴,似乎在向主人炫耀自己的“戰利品”,這時,圍觀的人群就會鼓掌起哄,好生熱鬧。對我們中國人而言,獅子是祥瑞之獸,舞獅能夠帶來好運,對于我們家鄉人而言,新年請獅子進家,就會寓意著新的一年好運滾滾,財源不斷,這是我們的心愿和祈盼。
今年,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很多家鄉人積極響應國家“就地過年”政策的號召,趕年場的人將會減少,舞獅的活動也將取消,但是,我們相信,隔著手機屏幕,我們的春節也會熱熱鬧鬧的,一切美好的事物也會如期而至!
過年850字作文篇4
說起過年,不能不提一下“年”。據說“年”是一種兇猛怪獸,會在臘月三十夜里,挨家挨戶覓食人肉畜肉,殘害生靈。后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用放鞭炮與穿紅衣服的方法來防備它——于是逐漸演化成過年的風俗。而在曲靖過年,是從一碗入口即化、香糯酸爽的扣肉開始的。
年夜飯一定要有魚,而且是整條的,不能切,意義“年年有余”;年夜飯一定要有剩余,且剩的越多越好,因為初二初三都要吃年三十剩下的飯菜,這叫做有余有剩。
年夜飯一定要有“扣碗”,其實就是蒸的菜。一般有八個蒸菜,如蒸蛋卷,也就是用蛋液攤成薄皮包上肉末,放在碗里蒸,還有香脆的酥肉,用大韭菜根拼成的面子,底子是菜、粉條等的大碗蒸菜;想想古人很聰明,蒸的菜在大大的蒸籠里很保溫,香氣在家里飄蕩,充滿了濃濃的年味!
而餌塊同樣是曲靖人過年一定要吃的食品,用老臘肉、老腌菜、青豌豆、甜醬油一起炒,除此之外,八寶飯、紅燒魚等也是不可少的。
吃長菜是曲靖年飯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也是我兒時最深的記憶。寓意長吃常有,長長久久。曲靖人的長菜是將大年三十吃不完的菜煮一大鍋,一直吃到正月十五過小年。
鋪松毛也是曲靖的年俗特色。象征新的一年清潔平安,這個習俗云南獨有。在三十年夜飯做好之前,家長準備的松樹的松針,也是我們俗稱的“松毛”一層一層鋪好,作為年夜飯的桌子,一屋子的清新氣息。大人做好了飯菜就一一抬來放在“松毛桌”中間,全家人圍著香噴噴的飯菜坐在松毛上,年夜飯就開始啦!聽老人說,曲靖人過年其實講究是很多的,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愛護森林意識提高了,很多時候象征性地掛一枝松樹枝在門頭,或者撒幾根松毛在餐桌上就代表了地上鋪松毛的習俗。
曲靖過年初一早上吃湯圓或者甜白酒餌塊,不吃餃子。北京是正月十五吃湯圓,但曲靖人是大年初一早餐就吃。吃湯圓甜白酒餌塊或掛面以祈求合家團圓,甜甜蜜蜜,福壽綿長。
過去的一些老曲靖人家還有在家門口放甘蔗的習俗,據稱,這是人們以此送走一年的煩勞,要在新舊交替之時,掛甘蔗。春節前,曲靖的農貿市場和年貨街上,一根根甘蔗堆成了小山,對比挑選之后,人們都會買上兩根扛起就走。甘蔗尾部要帶一點根須,頂上長長的綠葉也不能去掉。到十二點除夕鐘聲敲響的那一刻,要把甘蔗葉朝上根朝下地放在門后,預示著一年更比一年高。兩根甘蔗則代表好事成雙,甘蔗象征著步步高升和一年從頭甜到尾。
聚財。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
貼門神,門神一般是秦叔寶,傳說鬼神見了他在守門,不敢隨意進入主人家里,以保家宅平安。
俗話說“新年頭、舊年尾”,意思是說一年當中最重要的日子就是“除夕”與“春節”,所以過年時言行要特別謹慎,中國人希望一年的開始能夠事事順利,有個好預兆。
春節時期還有諸多禁忌,主要為了保平安,來年事事順利,春節這天婦女不許出門拜年,俗語叫“忌門”,小孩子不許哭鬧,不許說不吉利的話,也不可以和別人吵架起爭執,犯了會使一年都不順利。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產的預兆,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無論有什么病痛,都不許看醫生,看醫生會一年到尾都生病。初一到初四不可動刀、針、剪,春節這天不可吃稀飯,否則這一年當中,出外旅行時一定會碰到下雨。
過年在古代是團圓的象征。而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崛起與復興,它又被予了新的含義,那就是國泰民安,合家團圓,幸福安康!
過年850字作文篇5
“過年”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春節,是中華民族最盛大的節日,也是最古老的節日,是每個中國人難以忘懷的日子。過年在每個人的記憶中都有自己難忘的回憶和新年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其實,在我國古老的農耕文明中,受季節時令的限制,人們對年的認識也比較寬泛。常說進入臘月(12月)就是年。進入臘月,也到了農閑時節。天氣轉冷,食物也易存放,人們開始置辦年貨,儲藏物品,忙忙碌碌,開始準備過年,一直忙到年底。整個正月,人們都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走親訪友,好不熱鬧。一直到二月初二才算過完年。開始春耕備播。
我小時候,也就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當時我們農村還是生產隊集體所有制,和現在相比,比較貧窮,過年也沒什么好準備的。好的年份,進入臘月,生產隊每家每戶分幾斤棉籽油就算不錯的啦。除夕前幾天,能割上幾斤豬肉算是最好的過年禮物了,小麥面水餃也只能在過年的時候吃到,平時是沒有這口福的。所以大人小孩兒都盼著過年,因為只有過年才能吃得好,穿得好。平時吃的穿的和過年是大不一樣的。
當年學校每年都是臘月23放假,放假后小學生就像出了籠子的小鳥,無拘無束,想怎么玩兒就怎么玩兒。這是,我就給父母要幾毛錢,和幾個小伙伴兒一起去趕年集買鞭炮。當時趕年集,大人小孩兒一般都是步行前往,我們村離集店比較遠,和幾個小伙伴趕集來回要走十四五里路,也不覺得累。年集上人山人海,擁擠不堪,有時候幾個小伙伴兒被擠得七零八落,誰也找不著誰。沒辦法,最后只好各自回家。當時的鞭炮是13個頭一掛,價格一角三分錢。我一般買上三掛,回家也不能隨便兒放,必須是除夕下水餃時放一掛,大年初一起五更時放一掛,剩下的一掛只有等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放了。當時有人說,以前的鞭炮有幾百幾千頭一掛的,我聽后怎么也不相信,心想現在能買上幾掛13個頭一掛的就算不錯了。賣鞭炮的人一般站在桌子上,旁邊放著盛鞭炮的木箱子,一邊叫賣一邊放鞭炮,那情況真是人聲鼎沸,熱鬧非凡,有時真不知把人擠到哪里去了。那時的鞭炮都是用舊報紙人工卷制而成的,包裝也很簡陋,用舊報紙包上就算成品了,也沒什么商標出廠地址什么的。不像現在,不管什么東西都里三層外三層的包裝。不過,那時的鞭炮倒是挺響的,也沒有假貨。
改革開放后,農村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分產到戶,人們的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時進入臘月,農村是農閑時候,大部分人開始準備過年的東西。這時的物資也豐富了,海產品也運到了內地,南方水果兒也運到了我們北方,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滿足了人們物質需求。當時在農村,經常會看到喝醉酒的人跌跌撞撞在大街上走,有的人顯示自己有酒喝,喝酒成了當時的時尚。那些年,有一部分青年人從除夕晚上一直喝到大年初一的早晨,喝的醉醺醺地直接去拜年。看來人們真的是有錢了,富裕了。其中有一年我村南面的一個村莊,從除夕傍晚到大年初一早晨鞭炮聲一直沒停過,整夜沒間斷。這家放了那家放,你家響了我家響,誰也不示弱,鞭炮聲不絕于耳,此起彼伏,毫不熱鬧,節日氣氛濃厚。后來我問他們村的人:“你們村得準備多少鞭炮啊?響了一夜,真是富裕的響聲在外了。”
現在過年和以前有很大不同。進入臘月,一般不用再準備過年的年貨啦,想什么時候買直接去超市兒就行。想買什么,超市物品齊全,琳瑯滿目,應有盡有。新鮮、廉價的物品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天南地北的一家人,年終總要相聚在一起,過個團圓年,這是過年的最根本的歸宿,也是團圓年的意義所在。父母對子女的期盼,子女對父母的關愛,通過過年詮釋血濃于水的親情。一頓團圓飯,彰顯家庭和諧美滿幸福。現在親朋好友過年相聚,溝通交流,相互了解,相互關照,回憶往事,暢想未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沒有了昔日的觥籌交錯推杯換盞的喧鬧,增加了和諧溫馨的促膝交談。除夕夜,每年的《春節聯歡晚會》給全國人民呈現了一場豐盛的文化盛宴,給春節增添了節日喜慶氣氛。我想,2021年的《春節聯歡晚會》會更不一般,更值得我們期待,因為我們取得了脫貧攻堅的決定性勝利,2021年是我們國家十四五的開局之年!
過年850字作文篇6
月是故鄉明,節是家鄉親。春節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也是我們最歡樂的節日。臘月三十的守夜,大年初一的拜年,都像一個個美妙的音符,永遠刻畫在我的心里。
快到春節了,我們身邊到處都有了年味兒。家家戶戶都張燈結彩,貼上了“福”字兒、春聯,掛上了燈籠、彩帶,我們家也不例外。我和爺爺負責購年貨,奶奶則在家里打掃衛生。
這天,我和爺爺去超市買年貨了。
一進超市門,嗬,這場面真熱鬧啊!可以用“人聲鼎沸”、“摩肩擦踵”來形容了。我和爺爺買完了東西,就趕快回家了。
晚上,我們算了算賬。收獲挺多的,但是錢也沒少花。
過了一天,我和爺爺又去大集買鞭炮。看來這里的人也不少啊,熙熙攘攘的。
我們來到了一個賣鞭炮的小攤上,我對爺爺說:“爺爺,今年我們這里的霧霾這么嚴重,為了保護我們的環境,我們還是少買一點兒鞭炮吧!”“好啊!”爺爺爽快地答應了。就這樣,我們愉快的回家了。
終于到了除夕夜,爸爸媽媽都回來了。我們吃起了年夜飯。不知為什么,這頓飯我吃得格外香,可能是因為過年的原因吧。
吃完了年夜飯,我們全家都下樓去放鞭炮了。我拿出鞭炮,爸爸把它點著了,在一陣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中,我們回家了。
上了樓,我急忙打開電視,看春晚嘍!就這樣,我們全家其樂融融地度過了一個晚上……
大年初一,我早早的起來,穿上新衣服,給爺爺奶奶磕頭要壓歲錢。爺爺奶奶給了我五百元,弟弟也一樣。然后,就陸陸續續地有人來我們家拜年,我的爸爸媽媽也出門走親串友,給別人拜年。一年來,人們借這個機會互相拜年、相互祝福,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吧!
春節印象,說也說不清,道也道不完。春節迎著人們的忙碌緩緩來臨,卻在無聲無息中遠去,留給人們的是深深的眷戀。無論春節那些日子是怎么過的,每當想起它,我仍不禁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而感到驚嘆!
過年850字作文篇7
我知道,也見過,江淮一帶的年是有顏色的,也是有味道的。
從冬至入九開始,整個世界似乎一下子變成了灰色:灰蒙蒙的天,光禿禿的樹,太陽有氣無力地從云層下露出臉,又躲了回去。這個灰暗的色調,一直要熬到臘月二十五或者二十六日的下午,當街邊上第一個賣春聯的攤子擺出來后,灰色才被打破。
有了第一個,就有了無數個。賣春聯的攤子像雨后春筍一般從街邊巷尾冒出時,太陽也漸升起來,年的第一個顏色就綻開了,那就是紅色。
當第一朵紅色綻開時,各種顏色也隨即在街邊綻開:金色、紅色、黃色和綠色。這些顏色中有福字的顏色,有糖果的顏色,還有水果的顏色。年的色彩,宣告著除夕即將到來。紅色點燃了年的顏色,但年的味道,則來得更早一點。
臘月二十三日,在中國的北方,是灶王爺上天的日子,俗稱吉灶。吉灶與正月十五一樣,屬于中國人的小年節。中國的農歷春節的味道,就在灶王爺述職那天到來。
在我兒時,家家戶戶會在吉灶日開始鹵菜:常見的鹵菜是豬肝、豆腐干,偶爾還會在鹵鍋里放上一點花生米;經濟狀況好一點的人家,就會鹵上牛肉或者豬耳朵。這些鹵菜之中,倒是相對便宜的豬肝的味道最濃厚香醇。
孩時自己的嘴邊,常常掛著垂涎三尺的口水,從鄰居們的大門邊上走過,看著鄰居煤球爐上的鐵燉鍋,聞著香味去猜鍋里煮了些什么。牛肉的味道是最難猜,厚重的大料氣味,掩住了牛肉的香氣。與豬肝一樣,豬肉的香氣異常濃醇,有肥有瘦的臀肉,價低肉實,往往極受到家庭主婦的歡迎,但要把它鹵到膩而不柴,就要看個人的本事了。
吉灶那天鹵菜,多半要留到除夕當晚吃。但大部分孩子,會在隨后的六天中,把家里的鹵菜吃得七零八落。有些菜是家中的鍋鹵不出的,比如捆蹄,那肉凍一般的外皮下,藏著入口即化的豬腿肉。
捆蹄是淮河菜,大約只有蘇北和皖北人愛做。捆蹄也是給牙口不好的老人們的福利。香甜可口的捆蹄,因為做法復雜,在三十多年前,大概只有在街上的鹵菜攤才能買到。今天,網店里銷售的捆蹄數不勝數,而且都自稱是用豬后腿肉做的。
我吃過一次,與兒時的捆蹄相比,眼下的捆蹄,又香又咸,大約是少了些記憶中的鮮味。
中國年的色彩是紅色的,中國年的氣息與味道是香醇和鮮嫩。
兒時,從吉灶傍晚開始,鞭炮聲就此起彼伏。啪啪啪的聲音伴著硝煙,往往讓年少的我異常興奮。鞭炮是紅皮的,似乎也在為春節綻放出紅色。但鞭炮也留下了很多后遺癥,含著硝煙的空氣,從不缺席的被鞭炮炸傷的人。最后,淮南也禁放鞭炮。
這是個永恒的話題,中國人該不該放鞭炮?這個話題永遠是充滿辯證的。我個人覺得應該禁放,空氣污染以及噪音,對于老年人和兒童的傷害太大。“爆竹聲中一歲除”,只是詩的意境,在硝煙和噪音之中,大部分人是失眠、咳嗽和血壓升高。
除夕當天很有趣。那天的早晨,路上的人開始增多,但到了中午時分,馬路上除了空蕩蕩的公交車,幾乎看不到人。轉眼到了初一,街上的人又聚了起來,春節的人潮,直到初五才會散。
春節的街市上,大體是混亂的,什么商販都會出來。龍湖公園門口有賣白棉花糖的,印象里似乎只有春節時才會出攤。最夸張的是套圈的,拿著一大堆劣質的玩具和雕像唬人,按照概率算法,你用兩個圈,套中一次白線后前三排的物品,你是吃虧的。但問題是,還真有人愿意入套。
套圈的價格,從最初的一角錢三個,到后來的十塊錢十一個,貼近了物價上漲的規律。大部分套圈的人大呼小叫,極享受套圈的過程。我想了很久,大概套圈的人也知道這是一種圈套。只不過,在這個圈套里,他們也享受到了年的慷慨和放縱。
江淮一帶的年是什么時候結束的?大部分都是正月十五左右,帶著回南氣息的東風,把濕氣一點點吹到人的身上。春風的出現,意味著新年的結束。
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年是有顏色的,年是彩色的;年也是有味道,年是香醇的;年也是有聲音的,是喧鬧,是大呼小叫。我們中國人經歷了很久的農業社會,習慣在家庭的環境里面對人生的驚濤駭浪。而年,則為我們所有中國人,豎起了一座可以休息、可以療傷、可以歡聚、可以高歌的地上宮闕。
過年850字作文篇8
過幾天,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春節了,關于春節,有許多美好的記憶,每一片記憶,都似璀璨的珍珠,在內心深處閃耀,尤其是每逢春節的時候,過著眼前的節日,腦海中閃過往昔的節日,交織成了美麗的、無窮的節日的韻味。
——春節的燈
春節的燈,最能烘托出節日的氣氛。很小的時候,家里面還沒有電燈,平日里點一盞小油燈。春節了,也是點油燈,但與往日的油燈不同,是那種很大的、帶有玻璃燈罩和白玻璃燈傘的能掛起來的油燈,燈上有一個旋鈕可以調節燈的亮度。記得每年的除夕下午,父親都早早的把那盞等拿出來,灌滿油,燈罩和燈傘擦的锃明瓦亮,掛在屋天棚的中間。天一黑,就把燈點亮,調的燈火大大的,照的滿屋通明。從除夕到正月十五,每晚這盞燈都亮起來。在我童年的記憶中,這盞燈是最重要的春節的標志。
童年的春節,還有一種燈讓人難以忘懷,就是那些現在看來很簡單,當時卻帶來無窮樂趣的燈籠。父親的手很巧,每年的春節前,都要找來一些秸桿,用小刀削削刻刻,幾支秸桿做成了燈籠的骨架,再用五顏六色的糖紙把四面糊好(這些糖紙都是一年中慢慢攢下來的),就成了一個別致的燈籠。節日里,天一黑,就和弟妹們每人提著一只燈籠,出門和鄰居家的孩子們玩兒,那時別人家孩子的燈籠多數是彩紙糊成的,而我們的燈籠用糖紙,即透亮又鮮艷,引得別人好生羨慕。
現在的燈籠多是專業化制作出來的,比起過去的更精致更漂亮,但感覺卻少了些什么。
——春節的年畫
春節貼年畫,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童年的春節,幾乎每年都是新糊的墻紙,很多年畫貼在嶄新的墻上,看上去滿目清新而漂亮。有胖胖的男孩兒女孩兒抱著大魚咧嘴笑,有身著各種各樣衣服的人們在舞蹈,還有帶故事情節的象連環畫那樣的年畫,許多小幅的畫組成了一大幅畫,很喜歡這樣的年畫,不光可以看畫兒,還總是纏著母親給讀那些小幅畫下面的文字,知道了畫中的人在做什么。記憶最深刻的是一幅小女孩剪窗花的年畫,畫中的小女孩兒梳著兩條黑亮的辮子,穿著花衣裳藍褲子,坐在那里神情專注的剪著窗花,旁邊一只小花貓在耍弄著一個毛線團兒。小女孩兒細眉笑眼,臉蛋兒粉里透紅,翹起的嘴角流露出喜悅。常常盯著那幅畫兒出神,想變成畫中的人,或者是畫中的女孩兒從畫里面走出來,和自己成為小伙伴。
再大一點兒了,過春節也貼年畫,但都是些樣板戲的劇照,怎么看也喜歡不起來。
現在在自己的家里過春節,不再貼年畫,但卻非常想念那個畫中剪窗花的小女孩兒。
——春節供奉的家譜
小時候在家過春節,每年供奉家譜是一項重要的儀式。除夕那天,父親都要小心翼翼的把收藏了一年的家譜請出來,掛在一面墻上,下面擺上供桌。供桌上兩邊各放一個大的蠟燭臺,很漂亮的紅蠟燭點燃后,把一面墻都照亮了;中間放上一個香爐,香爐里面插上香點燃,香煙裊裊升騰起來。蠟燭臺和香爐之間擺上裝滿供品的碗碟。供品都上母親做的,有雪白的饅頭,上面用麻果點出紅的花點兒;有切成大片的肉,擺成圖案;有油炸成金黃色的面魚,有染成彩色的寬粉,嫩黃的雞蛋餅……每當母親擺供品的時候,我在旁邊看著出神,想不出這么多好吃的放在這里,那些先祖們是如何吃,而且吃過了還看不出變樣。
供奉的家譜是三幅畫兒。中間一大幅,上邊是坐著的兩個人像,一男一女,年長而且很慈祥,下邊是許多站立的人像,各種姿態,空白的地方寫著家族先祖們的名諱;兩邊是條幅,畫有美麗的花卉和裝飾圖案。每到除夕夜吃年夜餃子前,伯父就帶領著堂哥們來家里和父親、弟弟們會合,那時爺爺還在世,由爺爺帶頭一起在家譜前磕頭跪拜。給先祖跪拜磕頭是家里男人和母親那樣的媳婦們的必修課,而女孩子們是不做的。有時候好奇問大人們,回答說是女孩兒膝下有黃金,不能下跪的,現在想來滿不是那么回事。
家人們每年的春節都能供奉先祖,能面對先祖們的名諱,默默的拜望。對于家里等女孩子們來說,結婚后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按祖上的規矩,出嫁的女兒是不能和家譜照面的,所以即使春節回父母家也是過了初三,那時供奉的家譜已經收起。在先祖的眼里,嫁出的女兒也許真像是潑出的水,不值得眷顧吧。現在的人們不再講究過去的老規矩了,在春節的時候,出嫁的女兒們都可以回家。但許多人還是遵循過去都做法,也許認為先輩們流傳下來的規矩還是很神圣的,不想去破壞吧。
春節的記憶有許多許多,有的年代久遠,有的就在眼前。一串串記憶都包含著濃濃的親情,散發著濃郁的節日氣息;一串串記憶,把一個個閃光的片斷穿起,匯成美麗的生活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