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過年的作文
什么過年的作文篇1
在外漂泊多年,每到長假,特別是春節,我總是毫不猶豫地回家。
今年也不例外,我再次不能免俗地加入了龐大的春運人潮。按理說,今年我可以不安排回去過年的,因為今年我回家的次數最多,國慶長假和母親七十壽辰我都回去過。這樣做有時會引起身邊的人的責問和質疑,畢竟自己已經成家,總是舍小家顧大家,二者難以平衡,于是我這幾天也在反思,是什么讓我對家鄉流連忘返?
春節是很重要的節日。對中國人來說,不論身處多遠,不論貧寒富貴,都會選擇回家團圓,老婆孩子熱炕頭,享受天倫之樂是多數人的想法,當然也有人會利用難得的假期外出遠足,遠離塵世,縱情山水。而對我而言,仿佛總是做不到如此的超脫,子曰:"父母在,不遠游",已經不是一種教條,而是源自內心的自律。從內心深處來說,我實在不忍心看到年過七旬的父母在辭舊迎新之際有絲毫冷清寂寞之感,這恐怕是我最放不下的地方,常回家看看,幫他們打理家務,陪父母過年于是成了我不二的選擇。回到二老身邊,分享他們一年勞作豐收的果實,還有那鑊氣十足,可口的飯菜,可謂是賞心悅目的之事。
我的家鄉在的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腳下,家鄉在名山大川,這讓我頗有自豪感,家鄉的美景更讓我陶醉。從衡山的峰祝融峰北面往下望,如果天晴視線好,可以看到我家祖屋。同樣,從家鄉小路上或者田埂上,人們一抬頭,有時可以望見高聳入云的祝融峰,當然多數時候那里是云遮霧罩,煙霧繞繞。身處凡塵,利欲熏身,人們總是浮燥不安,尤其是我們所處的生存環境,物欲橫流,烏煙瘴氣,不堪忍受。但每次我回到家鄉,放下行李,總是感覺全身心的放松,家鄉的山好、水好、空氣好,就像媽媽說的:咱家沖洗手間都是山泉水。回到家鄉,伴隨著家門口小溪潺潺的聲音入睡,我總是睡得特別踏實香甜。
假期回家,如果天氣好,清晨我都會陪媽媽去散步,散步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去龍鳳。我家鄉的村名叫登山村,顧名思義就是登上南岳山從我們村開始。我們村往上就是龍鳳,龍鳳已經屬于南岳風景區了。我和母親每次都要散步到龍鳳村的村口,那里有塊石碑,上面有提示:你已經進入南岳風景區,注意山火。龍鳳再往上就是廣濟禪寺,廣濟禪寺再往上爬就是南岳的南天門了。回家吃好睡好不動不行,我總是充分利用大家齊聚的好時候,帶父母、兄弟姊妹出去遠足,美其名曰:拉練。有一次和父母一口氣爬上了潤泥塘水庫,家鄉下游的河水全部發源于這里,往返二十多里路,中途我幾次要停下來休息,可是當時已是年近七旬的父母卻健步如飛,媽媽一回到家就可以給我們準備中餐,父母身體之好,真是令我自愧不如,也令我暗地里高興。還有一次我們帶著四歲的侄女和老母親爬上了廣濟寺,媽媽指著那里大塊的茶園說,春天她和鄰居來過這里采茶,四歲的侄女竟然也能爬上了山,當然中間多數由我們抱著,雖然辛苦,但卻帶給我們很多快樂。還有幾次去過水口,那里也能上山的,還去過紅旗水庫等附近地方,每次拉練回來,大家都是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家鄉有我一輩子不改的鄉音,家鄉有我無數美好的童年記憶,家鄉有我深愛的土地和親人。"吟詩憶故土,把酒話桑麻",國人的家國情懷幾千年來從未更改,故鄉可能早已成為我的精神家園。
什么過年的作文篇2
倘若你問一位古人,一年中他最期待什么日子。我想他多半會說過年。
“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舊曲梅花唱,新正柏酒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寒來暑往,歷經忙碌的春耕夏種秋收冬藏的人們順應天地自然的規律,在萬物的一片寒冷肅寂中停頓下來,祭天祭地祭鬼神,貼春聯送福字放爆竹,感銘舊日的和平安康,祈求來年風調雨順。會親走友拜尊長,吃年夜飯分壓歲錢賀大年,親人團聚的圓滿與歡快,新正的殷殷祝福與期盼,維系的是人世間的溫暖與真情。
可以說,過年,成了中國人的信仰。它是古時人懷揣著一顆謙卑虔誠的心,在這個辭舊迎新的盛大儀式里,感順天理維護人倫。它也成了一個人重新安頓自己再出發的時間驛站,不然,為什么一過完年,我們竟都有仿若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的感覺?
世易時移,現在過年幾乎只成了吃年夜飯,放春晚,搶紅包,拜新年的一個簡單流程,沒有了我所期待的“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的愉快,和想象中“小大易新衣,相成未明時”的驚喜。但是每每看到電視里展播的堪稱一年一度地球上最壯觀的遷徙——中國春運鏡頭時,我總是深受震撼。或許有些東西,是任形式的變化,時間的流逝也改變不了的。寒假一開始,我不也期盼著,在外地的表姐表哥能早點回來,和我一起胡侃海聊打打鬧鬧過新年嗎?
倘若你問我:一年中,你最期待什么日子?是生日,暑假,圣誕節,還是無法預料但充滿驚喜的某一天?我依然會毫無懸念地回答你:過年!
2020的這個年,估計注定要被不斷地訴說!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全國人民一起禁足,非誠勿擾!團圓飯吃不成了,春晚沒心思看了,發紅包的激情減退了,拜大年的機會也沒了。有的只是疫情疫情疫情!連空氣也散發著惶恐的氣息。
這個年,我和我的那間被稱作臥室兼書房的地方相依為命,除了吃喝拉撒,我們幾乎寸步不相離。樓下小區成了我抵達不了的遠方,它是實實在在出現于眼前的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誘惑。
當我坐在窗前對窗外那株三四年沒開過花的桂樹的枯葉作第九次或第九十次研究的時候,我終于知道,曾經極度盼望的不用上學的日子真的也是可以使人發瘋的。無聊是最嚴重的事態。重復無聊是最致命的打擊。因為在下一個鐘頭,下一刻鐘,下一分鐘,你都不知道該干什么。拿來關注的,無非就是刷著手機,看著紛擁而至的消息,哪里航班取消了,哪里封道了,哪里的確診人數又增多了……
極度憋屈過年中!
專家說,疫情源于某販賣宰殺野生動物的菜市場。原來,這是一場來自舌尖的淪陷。全中國人,在為那些甘心作了酒囊飯袋的無厭無德無知無識無法無恥之徒買單。“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人類最大的災禍是不知道滿足,最大的罪過是貪得無厭。當欲望過度滋長后,人的行為就變成毫無節制的掠奪和肆意狂妄的侵占,但最終遭殃的,還是我們自身。正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先哲之言亦猶在耳。或許,這次過年禁足,也是天道自然規律對我們的一次警告和懲戒。希望它能成為一面鏡子,在慘痛的教訓面前讓我們看清自己。
倘若你問我:最討厭過什么樣的日子?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2020過年時!
什么過年的作文篇3
1月28日,隨著20_年春運開啟,各省各市紛紛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發布最新疫情防控政策,大力倡導黨員干部帶頭“就地過年”。一時之間,全國上下“鄉愁”味濃。
那么,“鄉愁”到底是什么呢?一首斷腸詩,記錄著文人的“鄉愁”,訴說著對家鄉的思念。一張照片,一條訊息,淺藏著游子的“鄉愁”,寄托著對親人的愛。一本書、一支筆、一盞燈,承載著黨員干部的“鄉愁”,迸發出巨大能量。
“鄉愁”是一本讀不完的書,傳承著生生不息的希望。“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張桂梅,被稱為云南大山深處的“老師媽媽”。然而,祖籍黑龍江的她卻是個實實在在的“外鄉人”。“華坪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為華坪做些事。”1998年,手捧著山鄉的情義,張桂梅牢記這份“鄉愁”,人生從此和華坪、教育扶貧緊緊連在了一起。2008年,她艱難地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為了更多貧困家庭的孩子能有機會走進學校,她翻遍了一座座大山,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學校開辦期間,張桂梅始終行走在家訪的路上,防止孩子因貧困而輟學;她堅持傳承紅色文化,讓教育走得更深更遠。12年,1804名貧困女孩走出大山,走進大學,改變了命運。“如果說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說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在榜樣力量的引領下,這本厚重的“希望之書”正在接續傳遞下去,點亮更多人的人生。
“鄉愁”是一支不會斷墨的筆,擘畫出波瀾壯闊的藍圖。“貧窮時不忘家鄉,富有時故土難舍。腳下良田千萬畝,只愛家鄉一寸土。”《我和我的家鄉》去年國慶檔一經上映,就收獲廣泛好評,其中的單元片《神筆馬亮》笑點與淚點并存,讓人記憶深刻。“很多村子都老了,年輕人都走光了。”帶著讓家鄉重獲生命力的希冀,馬亮堅守這份“鄉愁”,在妻子的極力反對下,他仍然堅定地選擇放棄去重點美術學院進修,義無反顧投身脫貧攻堅最前線,成為了一名駐村第一書記。在他的畫筆下,村里的墻面、稻田都變成了“藝術品”,家鄉真正成為了留得住人、有幸福感的地方。“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于中國夢美麗家園的一份期許。為了青山依舊、綠水長流,為了記住鄉愁、留住鄉愁,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路上,全國280多萬駐村干部、第一書記堅守在扶貧一線,執筆書寫美麗的奮斗故事,開啟了鄉村振興的新征程。
“鄉愁”是一盞永不熄滅的燈,照亮了艱苦奮斗的路途。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次旦央吉,是西藏眼科領域的學科帶頭人。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西藏,紫外線非常強烈,當地百姓眼部疾病高發,最為突出的即為白內障。為了讓更多老鄉重獲光明,次旦央吉秉持這份“鄉愁”,攜驕陽同行、與星月為伴,腳步踏遍了整個青藏高原,巡診行程長達18萬公里,用“無影燈”給患者帶去了光亮。在從醫32年的時光里,她積極參與全區眼病普查工作,投身科普惠民、助力脫貧攻堅;她多次去到尼泊爾眼科中心等醫院等進行學習和進修,守正創新藏醫藥事業;她堅持下鄉培養基層醫生,促進科學技術傳承發展……“我們是黨和人民培養起來的,老百姓就是親人。”現如今,像次旦央吉這樣的科研工作者還有很多很多,他們以人民幸福為追求,以民族復興為己任,將小我融入大我,將個人奮斗融入國家發展事業,在實現夢想的道路上勇敢堅毅、創新奉獻、不斷前行。
“鄉愁”從來不是一個人的多愁善感,而是一群人的砥礪奮斗。對于黨員干部來說,無論“鄉愁”以何種形式存在,無論我們身處何地、身逢何時,“鄉愁”不僅是對家鄉的牽掛,更是對人民的初心。此時此刻,我獨在“異鄉”,但“鄉愁”不“愁”。華燈初上、萬家燈火,祖國強盛、人民安康,便是最大的幸福。
什么過年的作文篇4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春節了。
大年三十,我們都很開心,中午吃飯前要祭祖,晚上吃年夜飯每個人都要喝酒,小朋友也不例外。到了8點鐘我就和爸爸媽媽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晚會上放的節目可多了,有:小品、魔術和相聲還有唱歌跳舞等表演,其中有一個魔術表演得很神奇,他可以把畫上的魚變出來,也能把魚變回去。相聲和小品把我們逗得笑的合不攏嘴。邊看晚會爸爸媽媽邊給同事和親戚們發短信祝他們“新年快樂”、“身體健康”等話。零點的鐘聲敲響了,馬年來到了我們的身邊,鞭炮聲此起彼伏、連綿不斷,響了整整一個晚上。
年初一早晨,我很早就起來了,穿上了媽媽給我買的新衣新鞋,給爺爺奶奶拜年,祝他們“身體健康”、“萬事如意”,爺爺奶奶很高興地給了我壓歲錢,讓我“學業進步”、“幸福成長”。后面的幾天爸爸媽媽帶著我們給親朋好友拜年,我還收到了很多壓歲錢呢!
今年春節過得很開心,我還長大了一歲呢,希望接下來每一年的春節更開心。
什么過年的作文篇5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并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于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后來,人們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后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愿,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愿。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鐘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里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于上門來的鬼魅戰斗。由于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于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于門旁鎮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后,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什么過年的作文篇6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后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于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滿臉皺紋,雙手粗繭,歲月記載著您的辛勞,人們想念著您的善良;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健康與快樂永遠伴隨著您!”“呵呵,乖孫女呵呵···”“來,爺爺給你100元,當作壓歲錢!”“謝謝爺爺”說完在爺爺臉上烙上了深深的烙印!
各位長輩也都紛紛給我壓歲錢!有100的、50的······壓歲錢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各位長輩們對我的期待與我對各位長輩的尊敬!
除夕的晚上,我匆匆地吃完年夜飯,就拿著十幾只花炮、一大把“狗尾巴”和一包鞭炮來到大門口,但天空早已是五彩繽紛。一顆顆五顏六色的火花飛升降落,時而如天女散花,時而如信號彈飛射,忽明忽暗,把夜幕點綴成鮮花的世界。這真是“火樹銀花不夜天”,煙花飛舞迎新年啊!
我先燃放完手中的“狗尾巴”,然后找了一個比較安全的地方,準備放花炮。我的花炮也很美,但看的要數魔術彈。你看,我點燃魔術彈的引中國教育總網文檔頻道線后,冒出的火花五顏六色,有紅色、黃色、綠色……一顆顆飛上天空,仿佛一顆顆小星星在天空中眨眼睛。
鄰居家的小朋友也出來放煙花了,他們的煙花同樣是絢麗多彩,不一會兒,整個天空讓人看得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馬上就要12點了!快把鞭炮準備好!”爸爸大聲地說。我點燃了鞭炮,接著趕忙捂住耳朵,但仍然無濟于事。震耳欲聾的鞭炮聲此起彼伏,千家萬戶的煙花交錯升起,整個城市沸騰了,新的一年來到了。
······
點燃一個個煙花,讓他們沖上云霄。煙火色彩是美麗的,好像來年的日子美的讓人不及顧瑕!
什么過年的作文篇7
今年的春節過得有點與眾不同,節前因為不小心,爺爺受傷了,送到醫院做了手術,因行動不便,加上天氣不好,雨雪不斷,節日期間就不能外出,只能在家里活動了。那么如何讓家人們的春節過得更加熱鬧高興呢。爸爸和大伯、姑父商量后,決定改變原來節日期間分別到每戶人家團聚吃飯的方法,拿出各自的看家本領,輪流在爺爺奶奶家做飯,讓爺爺奶奶足不出戶也能和家人團聚,并且還能品嘗到不同的做菜手藝和風格。
除夕這天,一年只去一次爺爺奶奶家的媽媽要親自下廚了。早上一起床,爸媽就商量了年夜飯的菜單并在紙上列了出來,我數了下,有十幾道菜呢,看來今天媽媽要辛苦啦。爸爸上午帶上我到超市里去大采買,大包小包拎了一大堆回家,就和媽媽兩人在廚房里忙開了,就聽見廚房里不時傳來媽媽催促的聲音。臨近吃年夜飯了,各路親戚都陸續的來了,大家在客廳里談天說笑。不一會兒,媽媽做好的菜開始陸續上桌了,我主要的任務就是幫媽媽把做好的菜在菜單上劃勾。很快,各式各樣的菜擺滿了餐桌,十三位家人也都圍座在桌邊開始品嘗媽媽的杭幫菜手藝,大家一邊吃一邊贊不絕口,都在夸獎媽媽的菜做得好吃,媽媽看到自己做的菜大家都非常喜歡吃,雖然一天非常勞累,但也非常高興,還穿著圍裙和大伯母、姑姑交流著做菜的秘方。那天飯桌上我還和小表弟比賽吃蔬菜,終究比他大了三歲,根本不是我的對手。那天大家吃得非常開心,爺爺雖然有手術后的傷痛,但熱烈的氣氛也感染了他,讓他覺得輕松了許多,只是因為還在吃藥,就不能和爸爸們一起喝杯酒了。桌上的菜有好多都光盤了,看來杭幫菜還是很受大家歡迎的,難怪能在全國都流行呢。
第二天,奶奶端出了最拿手的紅燒牛肉,我一連吃了好幾塊,特別是就著涼拌香菜一起吃,簡直好吃到飛天了!我一邊吃一邊給奶奶豎了個大拇指,奶奶也對我連連點頭。
第三天,大伯一家趕來做飯了。大伯母做的紅燒鱖魚,我有點吃不慣,可能我長居杭州有點吃不習慣吧。不過大伯母做的其他菜都很好吃,也一致受到了大家的稱贊。大伯母還有一個獨門秘籍,就是香腸做得非常好吃,每年都會給我們專門準備一些,讓我們品嘗到了家鄉的味道。
接下來是姑姑一家登場了!姑姑做的菜大多都是紅燒的,口味有點重。桌上竟然還有一盤姑父隆重推薦的鹵馬肉,大家都小心地品嘗了下,但好像吃得還是不多。
今年的春節雖然由于爺爺的受傷,改變以前的過年的時候在飯店吃飯較多的方式,全部在家里輪流做飯,但卻吃出了不一樣的味道,過出了不一樣的年味,祝愿爺爺早日康復!
什么過年的作文篇8
【喝碗臘八粥 根脈永相傳】
臘八前夕,孩子在屋里寫作業,準備著高一年級即將到來的期末考試。我和先生則在廚房,平心靜氣地熬煮臘八粥。
祖籍安徽的先生用羊肉丁、海帶絲、豆腐皮、細馓子及五谷雜糧,烹飪著“安徽版”的臘八粥,在粥香彌漫中思鄉念鄉……
而我則泡好紅豆、蕓豆、核桃、花生、高粱等,用紫砂鍋熬煮一鍋細糯綿軟的臘八粥,在粥香氤氳中懷念著兒時濃濃的年味兒……
記得小時候,每年臘八前后學校就放寒假了。臘八,對于童年的我,是一個美好的起點,不但開啟了輕松快樂的假期生活,而且喝過一碗濃香的臘八粥,過年的味道也會一天比一天濃郁起來。
在那個物質十分匱乏的年代,孩子們盼望過年的原因之一是能吃到肉食。各地習俗不同,臘八粥的食材也有所不同。作為西北人,我們從小喝的是用細碎的肉臊子和五谷雜糧煮成的濃稠的臘八粥。
臘八前一夜,母親總會事先泡好各種豆子。她說豆子硬,不好煮,所以一定要先泡一下。黎明時分,父母早早起了床,父親切好肉丁,經過一番烹炒,滿屋滿院都飄散著誘人的香味。隨后母親將炒制好的臊子和泡好的雜糧一起倒入大鍋中,不停地用勺子攪拌,并用文火慢慢熬煮。等到天亮我們醒來時,一大鍋色香味俱全的臘八粥就令人垂涎不已了。喝著香噴噴的臘八粥,想著馬上就可以穿新衣、吃美食、過大年,嘴角不由地就咧到了耳根。
我曾經不解地問母親:“臘八粥為什么要用那么多豆子呢?”母親答道:“吃下這些種子,人的身上就會‘長’出一年使不完的勁兒,會增添好運氣吶。”
長大了我才明白“冬藏”“春生”,臘月為冬季最后一個月,萬物即將收藏完畢,等候春天蓬勃而發。所以,臘八節喝臘八粥,能為來年養精蓄銳,儲備能量。
等我們兄妹長大后,積勞成疾的母親腰腿不行了,臘八粥就由父親全程負責。隨著物質條件不斷改善,我們漸漸對臘八粥沒有小時候那么向往了,甚至會因為忙碌而忘記這個節日。但是,臘八節這天,我們總會接到父親或母親的電話,通知我們回家喝臘八粥。彼時,心中總會涌起一股暖意——有父母在,我們就永遠是有人疼愛的孩子,就能年年喝到臘八粥,許多溫馨的回憶也由此喚醒,讓人暫時忘卻臘月的寒冷和生活的煩憂。
幾十年一路走來,對于已過知天命之年的我,臘八粥不再是打牙祭的美食,而是一代又一代的家道傳承和溫馨暖人的親情紐結。
三年前,父親得了一場大病,在醫院住了三個月,回家后許多事情不能做了,只能做點簡單的飯菜。
我們兄弟姊妹再也不能像以往一樣,過年過節等吃等喝了。為了繼續燃起家里那熱氣騰騰的煙火味,我們自然而然從父母手中接過了“接力棒”——端午節包粽子,臘八節熬粥,大年三十搟長面、包餃子,正月十五做元宵……
父母老了,給予不了蔭護,我們才得以真正的成長、成熟。這縷綿綿不絕的人間煙火,也才得以生生不息。
女兒是“00后”,從小錦衣玉食,對于包子餃子粽子臘八粥等,統統沒有多少興趣。但是,每到一個節日,我們總會提前為孩子精心準備相應美食,不在于她能吃多少,而是讓她在離我們漸行漸遠的人生之旅中,永遠懷念這份屬于中國人的欣欣向榮、淳樸溫暖的年節氣氛。
是啊,過了臘八就是年。
喝一碗臘八粥吧,讓我們珍惜、感恩父母健在的日子,好好盡孝,令辛苦一生的他們頤養天年;喝一碗臘八粥吧,讓我們身體力行,將中華民族的美好習俗代代相傳,讓我們的孩子懂得根在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