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四號劉洋為主題的寫作素材7篇
神舟十四號劉洋為主題的寫作素材篇1
“每個人,都擁有一個夢,平凡而不平庸……”是的,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有屬于自己的夢想,也許它不是那么的偉大,卻隱含著自己對未來的憧憬和期望。
我的夢想是當一名像劉洋一樣的女航天員。當我有了這一夢想的時候,朋友們和同學都嘲笑我,說我在做夢。可當我看見劉洋和其他兩位宇航員帶著祖國的榮譽和光榮飛上太空時,我的心就不言而喻的激動和自豪。所以,我發誓,以后一定要做一個出色的女航天員!
劉洋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深深地影響著我,也讓我更加堅信,我一定會成為像她一樣,為祖國爭光!她說:“為了祖國的航天事業,我大約有兩年沒有逛過街了。”對于每個女孩或者女人來說,逛街是最美好的時光,而劉洋卻為了祖國的航天事業而犧牲自己的青春,將青春的熱血灑在祖國大陸上。
她的話讓我開始反省,反省自己以前的幼稚夢想:長大以后有錢用、有飯吃、有車開、有房住。比起劉洋,我覺得自己很渺小,甚至卑微。沒錯,劉洋是一個成功的航天員,可誰又知道,在劉洋身后聚集的是無數的傷痕和失敗?!可她面對這些的態度是堅持、是勇敢,而并非是選擇逃避亦或是放棄。
所以,對于這些:困難、失意、嘲諷、不屑和挫折我都已經準備好要如何去面對它們了,那就是:站直,迎接風雨的犀利;笑對,永不放棄夢想的執著與追求。只有這樣,我才能成功,才能使我們祖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向前夸一大步,也才能就此改變中國是“弱國”的稱號。
我一定會向全世界宣告:我們中國,不是什么好欺負的好主兒;我們中國,不是一塊任人宰割的肉;我們中國,更不是什么隨便讓人冷嘲熱諷的“支那國”!我堅信我一定會完成自己的中國夢,讓我的血液中流淌著對祖國的忠貞、崇敬和自豪的熱血!
神舟十四號劉洋為主題的寫作素材篇2
“我不久的將來還會再回來的!”
2012年6月28日,我國首位進入太空的女性航天員劉洋在返回軌道艙時,反身向天宮一號敬了一個軍禮,心里默默地說道。
2022年6月5日,劉洋與陳冬、蔡旭哲3名航天員執行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時隔十年,再次“飛天”。
這十年間,除卻科普和公益活動,劉洋極少出現在公眾面前。她忙著提升自己:在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學專業學習并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為再次“飛天”做準備;忙著經營自己的家庭:誕育一雙兒女,享受身為女兒、妻子、母親的幸福;她忙著履行社會責任,致力航天員的培訓教育事業,擔任全國婦聯兼職副主席,做好“中國航天公益形象大使”……
去年12月15日,一向低調的劉洋通過視頻為“2021中國家庭健康大會”發聲。她表示:“健康是新時代的家風,讓我們用實際行動追求健康,共建共享健康中國。”
神舟十四號劉洋為主題的寫作素材篇3
有什么樣的家教,就有什么樣的人。
提起劉洋,人們總是把她和“身心素質極高”等關鍵詞聯系在一起,好奇是怎樣的成長環境塑造了這樣一位優秀的人。
劉洋1978年出生于河南鄭州的一個普通家庭,父親劉士林原為鄭州市第一食品機械廠技術科助理工程師,母親牛喜云曾是鄭州輕型汽車制造廠職工。
“我自己學歷不高,但我一直很佩服有文化的人。”劉士林表示,劉洋小的時候,他就教育女兒,想讓她成為一名有文化的人。
牛喜云則認為,教育下一代要付出更多的心血,最重要的是要給孩子打好基礎,特別是健康基礎。牛喜云透露,她一直嚴格要求劉洋保護好眼睛,早上按時吃飯,“不吃飯不讓她上學。好習慣要從小養成,這也為她的將來奠定了基礎。”
健康體現在細微之處,它深深融入我們的一粥一飯、一顰一笑。劉洋的母親從生活方式入手,讓追求健康成為劉洋成長中的自覺習慣,也讓劉洋在從飛行員成為航天員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適應超強度的體能訓練和不是那么可口的太空食品。健康無疑是劉洋最大的財富,有了健康,她才有了追求“萬里挑一”航天事業的可能,才能夠把個人的愛好升華為一個國家的夢想。
健康家庭是健康中國的細胞,一個個健康家庭組成健康社區、健康城市、健康中國。劉洋的母親牛喜云對于健康家庭建設沒有那么多的理論基礎,但身為母親,她用最純粹的愛和最樸素的言行,構筑了一個健康的家庭。功成之后的劉洋,又因從小銘刻在骨子里的重視健康、追求健康的意識,關注家庭健康建設,推動整個社會的良好風氣的形成。相信隨著健康成為新時代的家風,越來越多中國家庭會像劉洋的家庭一樣,成為健康的重要細胞,成為人們夢想起航的地方,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基點。
牛喜云還很重視女兒規矩意識的培養,從劉洋很小的時候,她就從一點一滴的事情上告訴女兒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從不無原則地由著她的性子,也不會把女兒努力的成果視作理所當然。“我們商量著定目標,她實現目標,我們按照約定來。”
1991年,劉洋即將“小升初”,很想買一套《智力測驗大全》。因為成績優異,劉洋被保送至鄭州三中,牛喜云兌現了自己的諾言,買了《智力測驗大全》和《十萬個為什么》給女兒,劉洋喜出望外,仔細閱讀并認真地完成書中的題目。
“那時候工資很低,買書花去28塊錢,付款的時候有點心疼,可這是我和女兒約定的,就一定要兌現。”牛喜云堅持這種教育方式,她說,女兒發揮了主動性,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嚴格的家教,使劉洋養成了獨立的生活習慣和堅強自信、沉穩做事的性格。1997年,劉洋以超過當年地方重點院校錄取線31分的成績進入空軍長春飛行學院。19歲的姑娘時常想家,劉洋把自己的鄉愁折成365個小星星,裝在心形盒子里寄給父母。
“她告訴我,365個星星是她的牽掛,每想我們一次,就疊一個存下來,這樣想念就會少一些。”牛喜云說。
劉洋曾寫信給父母,講述自己的學習和訓練生活。部隊的訓練很艱苦,夫妻倆無比心疼,拿起電話的手卻一次次放下,在回信中鼓勵女兒不畏艱苦,戰勝困難。數年間,劉洋變得愈發堅強和成熟,舉重若輕地面對成長中的一次次機遇與挑戰。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中國人歷來講求“精忠報國”,革命戰爭年代母親教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先大家后小家、為大家舍小家,都體現著向上的家庭追求,體現著高尚的家國情懷。劉洋及其父母的選擇,詮釋著早已刻進民族基因的大局觀、義利觀。自古以來,因為有千千萬萬這樣的小家選擇別離,中華民族的血脈才得以賡續,東方巨龍的傳奇才得以書寫。
神舟十四號劉洋為主題的寫作素材篇4
間隔十年,劉洋先后執行“神舟九號”和“神舟十四號”飛行任務,從突破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到建造空間站,正好是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里“第二步”和“第三步”的關鍵節點。劉洋認為自己是幸運的。
神舟再問天,奮斗是對太空最詩意的告白。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5周年。現在,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奔向宇宙,中國人已然從太空的“訪客”變成“房客”——“身份”的變化,代表著國力的增強,這一份民族自豪感的油然而生,當在每一名中華兒女心中念茲在茲。就在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奔向太空前幾天,10月14日,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采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號”。這不僅標志著我國“探日時代”的到來,更意味著中國航天的傳奇還將向更加深遠和未知的領域延伸。中國航天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是對無垠太空的“心之向往”。相信這份以國之名的詩意告白,最終將凝聚成“奮斗吧,中華兒女”的共同心聲!
神舟十四號劉洋為主題的寫作素材篇5
夢想是風,吹拂著千萬人的心田;夢想是火,錘煉我們的意志;夢想是光,照亮著我們前行的方向。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童年雖然已經悄然離去,但是那時的飛天夢我還記憶猶新。漸漸地,我了解的科普知識多了起來。人類的智慧和努力實現了航天夢想。600多年前明朝的萬戶是世界上第一個想利用火箭飛行的人,之后,前蘇聯的尤里。加加林成為了登陸太空的第一人。1969年7月美國的的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首次登上了月球,實現了我國古代“嫦娥奔月”的傳說。中國的宇航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也成功登陸太空,實現了中國人的夢想。我也常夢想著自己哪一天也能成為宇航員,登陸太空,探索一回飛天之感,神秘之游。
每當我仰望夜空,那漫天星斗使我感到無比的震撼,還有宇宙的深奧和變化莫測都讓我對它充滿了無限的好奇。我想探索宇宙中那些未知的奧秘,就必須好好學習,將來造出一艘功能最齊全的宇宙飛船。它有著“流線體”一樣的堅固船身,可以抵御任何宇宙射線。船內設有重力系統,生活設施一一俱全,攜帶一顆通訊衛星可以隨時和家人、朋友聯系。最重要的是它能把所有可利用的元素轉變成能源,讓飛船在太空中自由邀翔,并在飛船內過濾出氧氣和水。以致所有人都可以坐上飛船在宇宙間自由穿梭,共同探索這“黑洞”的奧秘,“行星”的變化軌跡……
我國著名宇航員劉洋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深深地影響著我,也讓我更加堅信,我一定會像她一樣為祖國爭光添彩!她說:“為了祖國的航天事業,我大約有兩年沒有逛過街了”。對于每個女孩來說,逛街是美好的事情,而劉洋卻為了祖國的航天事業而犧牲自己的青春。所以,對于這些困難、失意、嘲諷、不屑和挫折,我已經準備好去面對。站直。迎接風雨的犀利,笑對永不放棄夢想的執著、追求與拼搏。只有這樣,我才能成功,才能使祖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前進一大步!
有夢想才會有追求的動力,才會有美好的未來。像萬戶一樣勇于為夢想而奮斗,像楊利偉一樣勇于飛向太空,向背后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員一樣勇于探索和發現……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無數個科學家用智慧架起了宇宙的天梯,用生命鑄造了航天的宮殿。我們要踏著先輩的腳印,去實現更偉大的航空夢想!
神舟十四號劉洋為主題的寫作素材篇6
家庭不只是人們身體的住處,更是人們心靈的歸宿。
2001年6月,劉洋被分配到素有“女飛行員搖籃”之稱的廣空航空兵某師,成為應急機動作戰部隊的一名飛行員。大多時候,執行飛行任務的過程單調、辛苦,甚至有生命危險。
她還曾多次駕駛飛機參與空中人工增雨任務,她形容自己是“劈天的利斧,在每一個陰云密布的日子里,昂揚出征”“每一次飛行升空,每一次返航著陸,都是一次挑戰,都是一次涅槃”。
劉洋的青年時代,職業生涯隨著國家航天事業的藍圖展開。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載著航天員楊利偉成功圍繞地球十四圈,中國航天第一次實現了載人航天的夢想。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神舟六號搭載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實現了2人5天的新跨越。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首次承載3名航天員進入太空,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成功進行出艙活動……但這些航天員都是男性。
2009年,為了研究女性在太空環境下的生理和心理變化,國家決定招收一批女性航天員。在閑暇時,劉洋也曾無數次幻想自己在外太空中觀賞美麗的地球,渴望實現自己的夢想,渴望報效祖國。代表中國女性向宇宙致意。盡管知道即將面對的考驗和風險,她還是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2010年5月,經過條件嚴苛的層層選拔,劉洋成為一名女航天員,在接下來2年的航天員訓練中,她出色完成了8大類幾十個科目的訓練和綜合考核,2012年3月正式入選“神舟九號”乘組,多年歷練,一朝破繭。
回憶起執行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的經歷,劉洋坦陳,當時她的心中有許多牽掛。“和愛人散步的時候,我對他說,如果我回不來,你一定要答應我兩件事情——第一是幫我照顧好父母,他們只有我這一個女兒;第二是娶一個會做飯的妻子,我希望她來替我照顧你。當時,我愛人說,你一定可以安全回來,順順利利地完成任務。后來我才知道,在我翱翔太空的時候,我愛人幾乎每天都守在電視機前,關注著我的動態。”
劉洋的丈夫張華,是她在部隊結識的。2004年,張華和劉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盡管聚少離多,卻一直非常恩愛。張華知道妻子的工作很勞累,也難有時間散心,就在工作單位的后山上專門開墾出一片荒地,種上了劉洋最愛的花,還有很多瓜果蔬菜。張華知道劉洋志向遠大,對于她的決定總是無條件支持。訓練時期,夫妻倆幾乎不能見面,但張華一有機會,就給劉洋寄照片、信件,讓劉洋時刻感受到愛意縈繞在她身邊。
神舟十四號劉洋為主題的寫作素材篇7
最近這兩年我國科技領域發展情況確實是非常好,非常突出的,進步也很大。最近因為神舟14號的女宇航員劉洋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
劉洋的孩子給他制定了三個任務。
2012年的時候,劉洋第1次參與神舟9號的飛行,他作為中國第1個飛上太空的女航天員,當時就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如今2022年距離2012年過去了10年,劉洋再一次獲得了飛行機會,這一次將參與到神舟14號的飛行當中。
和第1次參加飛行任務不同的是,這一次劉洋參加飛行任務隔了10年,不僅僅是帶著國家的任務,還有孩子交給他的任務。劉洋出發之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自己的孩子說這一次飛行去外太空一定要平安回來,并且要多拍一些照片,還把祝福放在天空和星辰中。
聽起來非常的浪漫,但對于劉洋來說,這些任務其實也是一種甜蜜。像這樣的航天員,每一次飛行之前其實家人都會很擔心,因為飛行去到外太空不僅僅是帶著國家的任務帶著責任和榮耀,同樣其實也帶著家人的擔憂。
劉洋出發前孩子交給他的三個任務,最重要的也是放在第1位的任務,就是一定要平安回家。對于劉洋來說,這個任務也是一種祝福,會讓他在外太空工作的時候時刻想著自己,家里的孩子想著家人。
出發之前劉洋的父母也是非常擔心的,其實飛行前父母擔憂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還是有一定危險性的。劉洋的父母其實已經在教育方面算是比較出色的了,這種教育方式其實也是現在很多家長可以學習借鑒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