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李白·其二-杜甫古詩文練習及答案帶譯文
夢李白·其二-杜甫閱讀原文
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
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孰云網恢恢,將老身反累,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
【注】①天寶三年(744),李杜初會于洛陽,即成為至交。乾元元年(758),李白因參加永王李磷的幕府而受牽連,被流放夜郎,二年春至巫山遇赦。杜甫只知李白流放,不知赦還。《夢李白》共兩首,是杜甫聽到李白流放夜郎后,積思成夢而作。此時的杜甫,閑居蜀中。
夢李白·其二-杜甫閱讀題目
14.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詩歌開篇“浮云”二句,見浮云而念游子,是詩家常用的比興手法,以此喻李白的漂游不定。
B.“三夜”兩句從頻夢敘起,是詩人推己及人,從對方設想,體現著兩人形離神合、肝膽相照的情誼。
C.詩歌以夢前、夢中、夢后的次序敘寫,塑造了李白的真實形象,抒寫對老友悲慘遭遇的同情。
D.詩人因擔心李白遭遇不測,故語多凄慘,憂思深重,句句發自肺腑,字字惻惻動人,讀來讓人心碎。
E.詩歌以詩人自我為中心,哀嘆李白的同時也是哀嘆自己,流露出壯志難酬的怨怒和對社會的擔憂。
15.清人蒲起龍評論此詩:“次章純是遷謫之慨。為我耶?為彼耶?同聲一哭!”請結合情節和
詩中塑造的李白形象,談談你的理解。(6分)
夢李白·其二-杜甫答案解析
14.(5分)C.E.
15.(6分)參考答案:“告歸”以下六句,以語言、動作、外貌等刻畫出夢中李白憔悴、匆促、困頓不堪的形象。(2分)詩人通過夢境來緩解對故人至誠難抒的思念,表達對李白遭遇 的由衷同情,抒寫對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哀嘆故人的同時也是對自己不平遭際的反思。(4分)
杜甫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郁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郁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郁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并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詩人之一,對后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