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擬考試語文試題帶答案
高考模擬考試語文試題一、語言文字運用(共24分,其中選擇題每小題3分)
1、下列各項中加點字的讀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鏖(áo)戰 跛(b)腳 鞭笞(chī) 三年五載(zi) B瀕(bīn)臨骷(gū)髏 嗚咽(yè) 觥(gōng)籌交錯 C不啻(dì) 皈(guī)依 枕藉(jí)怙惡不悛(quān) D桎梏(kù) 船舷(xián)xiù) 同仇敵愾(kài)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使用恰當的一項是 A、我們有很多遺產管理者太急功近利,他們把遺產定性為旅游資源,進行竭澤而漁式的 B、他是一位學貫中西、通曉古今的學者,在學術研討會上,每每能發表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孔之見。 C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自從老師因為他上課不認真聽講而批評了他,這一段時間他再也不敢在課堂上講話了。 D老張用審視的目光看了一眼小李,然后淡淡一笑,話語中帶著一種捫心自問的悔意。請為下面的新聞擬一個合適的標題,不超過16個字。新華網北京10月27日電 記者27日從海關總署獲悉,自9月1日國家大幅度調高大排量汽車消費稅以來,油耗高的大排量汽車,特別是4.0升以上排量汽車進口量驟然下降,我國汽車進口結構開始向好的方向轉變。
中國汽車進口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丁宏祥對新華社記者說,由于消費稅大幅增加,4.0升以上排量的汽車進口量下降最明顯。該公司以前進口的大眾途銳SUV,3.6升排量和4.2升排量的比例是2∶8,現在調整為20∶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5分)不久之前,吳某經營的“平安”號貨船(吳某已在保險公司為船只投了保)在裝貨時翻船沉沒。吳某隨后與某打撈公司簽訂了沉船打撈合同,約定打撈總費用7萬元,合同并附有補充條款:“打撈完畢先付打撈費1萬元,余款由保險公司理賠時一次性付清。”打撈公司將船打撈出水,吳某支付了1萬元打撈款。后來,保險公司以事故損失不屬承保范圍為由拒絕吳某索賠。吳某以此為由拒絕支付余下6萬元打撈費給打撈公司。于是打撈公司將吳某告到法院。法院開庭審理此案。吳某認為,自己與打撈公司簽訂的合同屬于附條件生效的合同,該合同補充條款約定“余款由保險公司理賠時一次性付清”,由于保險公司還沒賠款,所以該條款生效期還未到,因此拒絕支付剩余打撈費用。
站在打撈公司的立場上,你將怎樣對吳某的觀點進行辯駁?請擬寫一段有利于打撈公司的辯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模擬考試語文試題二、現代文閱讀(共29分,其中選擇題每小題3分)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題。(共9分)(改編)
宣紙——中華文化中的瑰寶
韓作榮
“宣紙”作為紙張名詞的出現,始于唐代。其時嗜畫成癖的大理寺卿張彥遠在他所著的《歷代名畫記》中第一次提及,所指應是宣州宣城郡所產的貢紙。這是以產地為名的宣紙的由來說。
宣紙的制造始于何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東晉說、唐代說、宋代說、清代說各不相同,《中國宣紙史》著者曹天生認為,宣紙創始于元明之際,成熟于明代中期。曹氏的依據,出于《小嶺曹氏宗譜》對宣紙生產的記載,以及明宣德年間所制造的皇室監制的加工紙——陳清款宣紙,即為青檀皮所制的真正的宣紙,其質量為其他種類紙所難以比擬,與宣德爐、宣德窯一樣,被稱之為“宣德紙”,這是宣紙的另一種命名方式。
宣紙與其他種類紙張之別,首在用料,即以青檀皮為主要原料,沙田稻草為主要配料,在特定的地理環境、特定的水質、藥料,并使用特殊手工技藝而造出的宣紙,方能成為真宣。曹氏有據可查的推論有其道理,但也有疑問。如果說晉代便有楮皮紙、麻紙、竹紙等類似于宣紙的紙張誕生,其時所造之紙尚有新疆樓蘭出土的“羅布淖爾紙”,甘肅武威出土的“旱灘坡紙”,以及敦煌懸泉置遺址出土的“魏晉時紙”,當然還有西漢早期的放馬灘紙,中期的灞橋紙、馬圈灣紙、居延紙等等,這些用不同原料造就的紙可謂年代久遠,而最適于造紙并造出上好宣紙的青檀皮是久已有之的植物,為什么到明代才有人用來造紙?如果說宣紙是唯一以青檀皮為原料作為標志,那么,唐代的宣州貢紙是否均為青檀皮所造?其中是否有青檀皮紙?若有,則該是早年的真宣了。如果以小嶺制造宣紙的寫于宋元之交的《曹氏宗譜》作為宣紙創始的依據,恐怕有割斷歷史之嫌,或許我們可以稱之為最佳宣紙即曹氏宣紙的創始期,而未見記載的或已難以查考的事物,并不等于不存在。在我看來,宣紙的創始期只能存疑,尚難以有令人信服的定論。
宣紙制造所用為檀皮的韌皮纖維,纖維長度在一點七至三點七毫米之間,且百分之八十的纖維長度十分接近,因而成紙勻度好。電子顯微鏡下,人們發現其纖維細胞壁分布諸多細密且均勻的皺紋,與纖維長軸向平行,故宣紙著墨時,易留住筆痕、墨跡,淡墨與水會沿著皺紋溝槽向外逐步滲擴,形成不同層次;重筆時又自然分界,互不溶混,造成主體感;再加上規整的檀皮長纖維與草漿短纖維均勻交織,使水墨擴散均勻,無鋸齒形輻射狀態,正是這樣的特征,鑒定了宣紙為中國書畫的最佳用紙。在觀賞一些中國畫時,那種濃淡相宜,滿紙云煙水汽,這是宣紙留住了水墨,漬滲暈染,生成空濛縹緲、淋漓盡致的氣韻與妙境。真宣所用青檀,以涇縣的皮質最好,且生在山石崎嶇傾仄之間者,方為佳料。
宣紙所用的青檀皮以兩年生嫩枝的韌皮為最佳;所用的稻草以涇縣安吳地區的沙田稻草為最佳。纖維長而韌的皮料與纖維短而粗的棉料按不同配比制漿,皮料為骨,草料為肉,取長補短,兼堅韌柔軟于一身,方制成最佳的真宣。
無論是皮料和草料,其制作都是去粗取精,去雜蕪留純白,由生硬而達熟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多由手工在緩慢的時間里完成。
宣紙的制造,于青檀皮和稻草的紙漿中,還需摻入楊桃藤(即獼猴桃)的汁液,被俗稱為紙藥、滑水。楊桃藤汁是紙漿中的懸浮劑,能使纖維均勻地懸浮于水中,讓撈出的紙厚薄一致,結構緊密。另外,使紙漿的黏度增強,便于操作,還能讓紙漿在竹簾上滑動的速度增加,并能讓撈出的濕紙一張張疊放,像一板厚厚的水豆腐,進瀝干再加浸潤后再分張焙曬。
自然,宣紙的制造是離不開水的,涇縣的泉水清醇潔凈,渾濁度為零,四季長流,水的硬度低,水溫低,故能使宣紙不惹灰塵,潔白度高,并能延長紙的壽命。所謂紙之“似玉雪者,水色所為也”。看來,真宣之所以在涇縣的制造達到極致,是因其得天獨厚,皖南山區特有的最佳青檀和稻草,純凈的泉水,適宜的氣候,吸納天地之靈氣,承受日月之精華,加之人的聰明才智,安能不出絕無僅有的真宣!
宣紙是中華文化中的瑰寶,其特性與中國書畫藝術相得益彰。與其他紙張相比,其抗蠹蟲蝕蛀的能力強,據檢測,其生存壽命超過一千零五十年,被稱之為千年壽紙。
(選自2009年1月22日《人民日報》)
8、下列對“在我看來,宣紙的創始期只能存疑,尚難以有令人信服的定論”的原因的解說不準確的一項是( )
A、西漢早期已有不同原料造就的紙,作為最適于造紙并造出上好宣紙的青檀皮是久已有之的植物,在當時也有可能被用來造紙。
B、晉代便有類似于宣紙的以楮皮、麻、竹為原料的紙張誕生,作為最適于造紙并造出上好宣紙的青檀皮在當時也有可能用于造紙。
C、出土表明,既然魏晉時樓蘭、武威、敦煌等地造紙尚有不同原料的紙,那么這些地方也有可能選用最適于造紙的青檀皮制造宣紙。
D、如果宣紙是唯一以青檀皮為原料作為標志,那么唐代宣州貢紙除楮皮所造外,其中更應有以青檀皮為原料造的真宣紙。
9、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宣紙是因宣州宣城產地和明代宣德年間所造的時間而得名,但在命名時間問題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B、以寫于宋元之交的記載小嶺制造宣紙的《曹氏宗譜》作為宣紙創始的依據,并不等于此前未見記載或難以查考的最佳宣紙創始期就不存在。
C、青檀皮因整個纖維長度十分接近而成紙勻度十分好,決定了宣紙成為中國書畫濃淡相宜、滿紙云煙水汽的最佳用紙。
D、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決定了主要原料青檀皮的質量,再加上宣紙選料的講究,從而使宣紙成為絕無僅有的真宣。
10、閱讀本文,請概括說明宣紙成為中華文化瑰寶的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題(共20分)(原創)
月光下的喇叭手
林清玄
(1)冬夜寒涼的街心,我遇見一位喇叭手,
(2那時月亮很明,冷冷的月芒斜落在他的身軀上,他的影子詭異地往街邊拉長出去。街很空曠,我自街口走去,他從望不見底的街頭走來,我們原也會像路人一般擦身而過,可是不知道為什么,那條大街竟被他孤單落寞的影子緊緊塞滿,容不得我們擦身.我不由自主地站定,定定看著他從月光下緩緩步來,他的腳步零亂顛躓,像是有點醉了,他手中提的好像是-瓶酒。
(3)他一步一步逼近,在清冷的月色中我看清,他手中提的原來是一把伸縮喇叭。喇叭斑駁銹黃色的音管因為有許多傷痕凹凹扭粗,緣著喇叭上去握著喇叭的手血管糾結,緣著手上去我便明白地看見了塞滿整條街的老人的臉。他兩鬢的白在路燈下反射成點點星光,穿著一襲寶藍色滾白邊的制服,大蓋帽縮皺地貼在他的頭上.他真像一個打完仗的兵士,曳著一把還在滴著血的軍刀。
(4)在凌晨的夜的小街,我們便那樣相逢。
(5)老人吐著沖天的酒氣告訴我,他今天下午送完葬后分到兩百元,忍不住跑到小攤去灌了幾瓶老酒,他說:“幾天沒喝酒,骨頭都軟了。”他翻采翻去從褲口袋中找到一張百元大鈔,“再去喝兩杯,老弟!”他的語句中有一種神奇的口令似的魔力,我為了爭取請那一場酒費了很大的力氣,最后,老人粗聲地欣然答應:“就這么說定俺陪你喝兩杯,俺噍首歌送你。”
(6)我們走了很長的黑夜的路,才找到隱沒在街角的小攤,他把喇叭倒蓋在油污的桌子上,肥胖渾圓的店主人操一口廣東口音,與老人的清瘦形成很強烈的對比。老人豪氣地說:“廣東,山東,俺們是半個老鄉哩!”店主驚奇問,老人說:“都是個東字哩!”我在六十燭光的燈泡下注視老人,不知道為什么,竟在他平整的雙眉跳脫出來幾根特別灰白的長眉毛上,看出一點憂郁了。
(7)借著幾分酒意,我和老人談起他飄零的過去。老人出生在山東的一個小縣,家里有一片望不到邊的大豆田,他年幼的時代便在大豆田中放風箏,捉田鼠,看春風吹來時,田邊綻放出嫩黃色小野花,天永遠藍得透明,風雪來時,他們圍在溫暖的小火爐邊取暖,聽著戴氈帽的老祖父一遍又一遍說著永無休止的故事。他的童年里有故事、有風聲、有雪色、有貼在門楣上等待新年的紅紙、有數不完的在三合屋圍成的庭院中追逐不盡的笑語……
(8)“二十四歲那年,俺從田里回家,一部軍用卡車停在路邊,兩個中年漢子把我抓到車上,連鋤頭都來不及放下,俺害怕地哭著,車子往不知名的路上開走……”老人從車的小窗中看他的故鄉遠去,遠遠地去了,那部車丟下他的童年,他的大豆田,還有他老祖父終于休止的故事。他的眼淚落在車板上,四周的人漠然地看著他,一直到他的眼淚流干。
(9)他輾轉地到了海島,一個識不得字的退伍老兵,只好靠吹喇叭營生。十余
年來,老人用驪歌為永眠的人鋪一條通往未知的道路.他用的是同一把伸縮喇叭,
喇叭凹了,銹了,在這喇叭的凹銹中,不知道有多少生命被吹送了出去。
(10)海島的天也藍得透明,稻子從綠油油的莖中吐出他故鄉田中小野花的金黃……漸漸地,故鄉不想了,有時夢里活蹦亂跳地跳出故鄉,他正在房間里要掀開新婚的蓋頭,鑼聲響鼓聲鬧,“俺以為這一回一定是真的,睜開眼睛還是假的,常常流一身冷汗。”
(11)老人的故鄉在酒杯里轉來轉去,他端起杯來一口仰盡一杯高粱。三十年過去了,“俺的兒子說不定娶媳婦了。”老人走的時候,他的妻正懷著六十月的身孕,燒好晚餐倚在門上等待他回家,他連一聲再見都來不及對她說。老人酗酒的習慣便是在想念他的妻到不能自拔的時候弄成的。
(12)當袁我告訴老人,我們是同鄉時,他幾乎潑翻湊在口上的酒,幾乎是發瘋一般地抓緊我的手,問到故鄉的種種情狀,我說“我連大豆田都沒看過。”老人松開手,長嘆一聲,眼睛紅了。
(13)我們都有些醉了,老人一路上吹著他的喇叭回家,那是凌晨三點至靜的臺北,偶有一輛急駛的汽車呼呼馳過,我胡亂地跟著喇叭唱著,當唱到“古老的中國沒有鄉愁,鄉愁是給不回家的人”時,聲音喑啞了,喇叭哇哇的長音悠長凄楚,在冬夜的空中流蕩,流向一些不知道的虛空,總有一絲要流到故鄉去的吧!
(14)每次在凌晨的夜里步行,老人的臉與他的喇叭便毫不留情地占據我,可能我再也看不到他了。我知道,老人永遠記得他掀開蓋頭的新娘的面容,而那新娘已然是鬢發飛霜的老太婆了,時光在一次一次的驪歌中走去,老人酌生命已是伸縮喇叭凹凸扭扭的最后一個長音。
(15)在冬夜寒涼的街心,我遇見一位喇叭手。春天來了,他還站在那個寒涼的街心,孤零零地站著,沒有形狀,卻充塞了整條街。
11、篇首稱“喇叭手”,為什么第(3)改稱“老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2)、(3)段多處描寫“月”,其意圖是:(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簡析第(10)段畫線句的表達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聯系全文,鑒賞結尾段在結構和內容上的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探究文中的“喇叭”對于塑造老人形象的意義。(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模擬考試語文試題三、古代詩文閱讀(37分)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題。(19分)(原創)
報劉一丈書
〔明〕宗臣
數千里外,得長者時賜一書以慰長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饋遺,則不才益將何以報焉?書中情意甚殷,即長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長者深也。
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稱位語不才,則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稱,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則尤不才為甚。
且今世之所謂孚者何哉?日夕策馬候權者之門,門者故不入,則甘言媚詞作婦人狀,袖金以私之。即門者持刺入,而主者又不即出見,立廄中仆馬之間,惡氣襲衣袖,即饑寒毒熱不可忍,不去也。抵暮,則前所受贈金者出,報客曰:“相公倦,謝客矣,客請明日來。”即明日,又不敢不來。夜披衣坐,聞雞鳴,即起盥櫛,走馬抵門。門者怒曰:“為誰?”則曰:“昨日之客來。”則又怒曰:“何客之勤也!豈有相公此時出見客乎?”客心恥之,強忍而與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門者又得所贈金,則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廄中。幸主者出,南面召見,則驚走匍匐階下。主者曰:“進!”則再拜,故遲不起,起則上所上壽金。主者故不受,則固請;主者故固不受,則又固請,然后命吏內之。則又再拜,又故遲不起,起則五六揖始出。出,揖門者曰:“官人幸顧我,他日來,幸亡阻我也!”門者答揖,大喜奔出。馬上遇所交識,即揚鞭語曰:“適自相公家來,相公厚我,厚我!”且虛言狀。即所交識,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語人曰:“某也賢,某也賢。”聞者亦心計交贊也。 此世所謂上下相孚也,長者謂仆能之乎?
前所謂權門者,自歲時伏臘一刺之外,即經年不往也。間道經其門,則亦掩耳閉目,躍馬疾走過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則仆人褊衷,以此常不見悅于長吏,仆則愈益不顧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守分爾矣!”長者聞此,得無厭其為迂乎?
鄉園多故不能不動客子之愁至于長者之抱才而困則又令我愴然有感天之與先生者甚厚亡論長者不欲輕棄之即天意亦不欲長者之輕棄之也幸寧心哉!
——選自《四庫全書》本《宗子相集》
16、下列句中加點詞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至以上下相孚 孚:信任
B、即門者持刺入 刺:名帖
C、袖金以私之 私:贈送
D、亦心畏相公厚之矣 畏:害怕,擔心
17、文中“袖金以私之”中的“以”字,與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以”字意義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焉用亡鄭以陪鄰 B、王好戰,請以戰喻
C、不然,籍何以至此 D、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
18、下列說法與原文不相符的一項是( )
A、作者在文中具體而微地描繪了一個小官僚用靈魂和金錢向掌權的“相公”干謁拍馬,從而獲得“上下相孚”的全過程。
B、作者用了夸張、諷刺的筆法,抓住最能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行為、語言,寥寥數語,活現了兩個卑鄙齷齪的人物形象。
C、作者把自己剛正不阿,恥于干謁,不向權勢豪門低頭的態度和那些專事干謁求進的官僚形成對比,文章的批判力量,是非觀念,正是蘊涵在這種對比之中,從而相當深刻地揭露了當時官僚集團內部的污濁與丑惡,對后世也有較高的認識價值。
D、作者把“上下相孚”與不“相孚”的真相實情向劉一丈陳述清楚,從而非常婉轉地規勸劉一丈不要像世俗小人一樣為謀權利而喪失了一個知識分子的人格,而作者的立場、愛憎亦表現得淋漓盡致。
19、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鄉 園 多 故 不 能 不 動 客 子 之 愁 至 于 長 者 之 抱 才 而 困 則 又 令 我愴 然 有 感 天 之 與 先 生 者 甚 厚 亡 論 長 者 不 欲 輕 棄 之 即 天 意 亦 不 欲 長 者 之 輕 棄 之 也 幸 寧 心 哉!
20、請把上面閱讀文中的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7分)
(1)夜披衣坐,聞雞鳴,即起盥櫛,走馬抵門。(3分)
譯文:
(2)天之與先生者甚厚,亡論長者不欲輕棄之,即天意亦不欲長者之輕棄之也。(4分)
譯文:
(二)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21——22題。(7分)(改編)
關河令
周邦彥
秋陰時晴漸向暝,變一庭凄冷。佇聽寒聲,云深無雁影。
更深人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21、上闕是如何表現“凄冷”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詩人在本詩中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來表達他的感情。請具體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題。(5分)(借鑒)
古之存身者,不以辯飾知,不以知窮天下,不以知窮德,危然處其所而反其性,己又何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小識傷德,小行傷道。故曰:正己而已矣。樂全之謂得志。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今之所謂得志者,軒冕之謂也。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寄也。寄之,其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其樂彼與此同,故無憂而已矣!今寄去則不樂。由是觀之,雖樂,未嘗不荒也。故曰: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謂之倒置之民。
•外篇•繕性⑥》)
【注】①【窮】困累。 ②【識】同“知”,獲知,得知。 ③【儻】偶然得來。 ④【圉yù)通“御”,抵御,阻擋。 ⑤【荒】空虛。 ⑥【繕性】修治以回歸本性。
23、莊子認為“繕性”的要領在于“正己”和“”。(1分)
24、根據以上選文,評析莊子修身思想的積極意義。(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詩文默寫,完成25題。(6分)(原創)
25、補寫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選3小題)
(1)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____________。安能以身之察察,____________?(屈原《漁父》)
(2)滄海月明珠有淚, 。此情有待成追憶, 。(李商隱《錦瑟》)
(3)豐草綠縟而爭茂,。草拂之而色變,。(歐陽修)寄蜉蝣于天地,。哀吾生之須臾,。
下一頁查看>>>高考模擬考試語文試題答案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