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國統一模擬考試語文試卷
1. 本試卷分第Ⅰ卷(閱讀題)和第Ⅱ卷(表達題)兩部分。第Ⅰ卷1至8頁,第Ⅱ卷9至10頁。
2. 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本試題相應的位置。
3. 全部答案在答題卡上完成,答在本試題上無效。
4. 考試結束,將本試題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高考全國統一模擬考試語文試卷第Ⅰ卷 閱讀題
甲必考題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一直以來,中國的文化產業都處于市場化程度偏低、管制偏多的狀態,這不僅抑制了文化產業的發展,也未能滿足社會正常的文化消費需求,而隨著經濟發展的推進,這部分未能滿足的文化消費需求將會不斷提升。因而,從需求的角度來看,文化產業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在這樣的前提下,當政策的東風吹起時,文化產業自然就成為了資本的投資方向。相應的,資本的這種預期和注入也將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推力。
因而可以說,當下資本與文化的相遇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和創造了良機。然而,能否把握將良機轉換為文化產業的良序發展,文化產業卻充滿了憂慮。
資本的天性是急功近利,追求的是短時間、高收益。文化的天性——用梁漱溟先生的話說是“透出人心”,其最為忌諱的恰恰是“急功近利”,好的文化項目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一個成功的文化產品固然能夠為資本帶來巨大的爆發式利潤增長,但在取得成功之前,需要資金的持續投入,更需要投資者和運營者懂得文化,懂得持續發展,愿意長期浸潤在文化中,將打造文化精品的愿望優先于謀取暴利。
然而現實的情況是,涌入文化領域的投資者普遍懷著淘金的情懷,高盈利是他們的首要選擇。因而,很多文化公司面對的不僅是資本的快速注入,還有高回報壓力。
以股權投資為例,一般來說,當風險投資對企業投入一定資金后,會占有相應的股份。為了確保資本回報,投資者會與創業團隊簽署對賭協議,要求企業每年盈利需達到一定數額,如果企業不能實現定期業績,風投所占的股份比重就會上升,直至獲得企業的控股權。
在定期業績的壓力之下,文化企業不可能以厚積薄發、精雕細琢、打造文化精品來作為發展目標,只能以快速發展、做大企業、盡早上市,以便贏得更好的投資方來接盤作為企業目標。為此,很多文化企業不得不放棄其產品的文化屬性,而單純以商業性來打造產品。
結果,在文化產業領域內,一方面,最能獲得資本注入的仍然是電影、出版發行、演出等商業模式已然成熟清晰的企業;另一方面,為了獲得資金的注入,新成立的文化企業會紛紛按照風險投資的偏好來組建企業團隊、構建企業理念。這是文化與資本相遇時最容易出現的結果,而這一結果的最終結局是,文化企業因喪失了文化屬性而被市場淘汰,被資本拋棄。
文化產業的特殊性決定了金融資本是水,文化產業是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理性長效的投資,可以幫助文化產業做大無形資產,形成戰略優勢,實現產業鏈條的延伸升級。急功近利的投資,則會讓文化產業摒棄緩慢沉淀和精雕細琢,放棄文化屬性,最終失去文化企業的可持續。文化產業雖然借著政策的東風贏得了資本的大量涌入,但它與金融資本的對接融合,仍是路漫漫其修遠兮。
(節選自《新產經》(2012.06)劉芳《當文化遇到資本》)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A.資本的天性是急功近利,而文化產業投資周期長,好的文化項目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這是二者矛盾的焦點所在。
B.電影、出版發行、演出等企業之所以最能獲得資本注入,是因為這些企業商業模式已然成熟清晰,資本容易實現盈利預期。
C.很多文化公司由于定期業績的壓力,不可能把打造文化精品作為發展目標,而不得不放棄其產品的文化屬性。
D.文化產業不屬于高盈利的產業,它需要投資者和運營者懂得文化、熱愛文化,把打造文化精品比謀取暴利看得更重。
2、對我國文化產業現狀及其發展問題的認識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我國文化產業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放寬管制的政策必將提升資本的利潤預期,吸引更多資本的注入,這將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推動力。
B.現在,決策部門已經意識到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開始出臺有利于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給文化產業松綁,提高文化產業的市場化程度。
C.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還比較低,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的文化消費需求將不斷增長,文化產業和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將愈趨緊張。
D.資本注入文化產業也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和創造了良機,然而,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實現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化公司為謀取資本的垂青,很容易摒棄對文化屬性的追求;這樣,文化企業也就失去了持續發展的能力,最終會被資本拋棄。這是文化遇到資本時的尷尬。
B.文化產業,特別是新成立的文化企業具有投資周期長、風險高等特點。怎樣縮短投資周期,降低投資風險,是文化產業的當務之急。
C.文化與資本天然存在矛盾,如果不能找到恰當方式解決這一矛盾,無論資本盈利狀況如何,文化產業都將可能失去其文化屬性,并失去資本的青睞。
D.當資本大量快速涌入時,文化產業如何與金融資本對接融合,實現文化精神與商業精神的融合,這是一個長期的、艱難的探索過程。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賀蘭祥,字盛樂。其先與魏俱起,其后有以良家子鎮武川者,遂家焉。父初真,少知名,為鄉閭所重。尚①太祖姊建安長公主。
祥年十一而孤,居喪合禮。長于舅氏,特為太祖所愛。雖在戎旅,常博延儒士,教以書傳。太祖初入關,祥與晉公護俱在晉陽,后乃遣使迎致之。年十七,解褐②奉朝請,加威烈。祥少有膽氣,志在立功。尋擢補都督,恒在帳下。從平侯莫陳悅③,又迎魏孝武。以前后功,封撫夷縣伯。仍從擊潼關,獲東魏將薛長孺。又攻回洛城,拔之。還,拜左右直長,進爵為公。
十四年,除荊州刺史,進爵博陵郡公。先是,祥嘗行荊州事,雖未期月,頗有惠政。至是重往,百姓安之。由是漢南流民襁負而至者,日有千數。遠近蠻夷,莫不款附。祥隨機撫納,咸得其歡心。時盛夏亢陽,樣乃親巡境內,觀政得失。見有發掘古冢,暴露骸骨者,乃謂守令曰:“此豈仁者之為政耶!”于是命所在收葬之,即日澍雨。是歲,大有年。州境先多古墓,其俗好行發掘,至是遂息。
祥雖太祖密戚,性甚清素。州境南接襄陽,西通岷、蜀,物產所出,多諸珍異。時既與梁通好,行李往來,公私贈遺,一無所受。梁雍州刺史、岳陽王蕭詧④欽其節儉,乃以竹屏風、絺绤⑤之屬及經史贈之。祥難違其意,取而付諸所司。太祖后聞之,并以賜祥。
十六年,拜大。太祖以涇、渭溉灌之處,渠堰廢毀,乃命祥修造富平堰,開渠引水,東注于洛。功用既畢,民獲其利。
孝閔帝踐祚,進位柱國,遷大司馬。時晉公護執政,祥與護中表,少相親愛,軍國之事,護皆與祥參謀。
武成初,吐谷渾侵涼州,詔祥與宇文貴總兵討之。祥乃遣其軍司檄吐谷渾,遂與吐谷渾廣定王、鐘留王等戰,破之。因拔其洮陽、共和二城,以其地為洮州。撫安西土,振旅而還。進封涼國公。保定四年薨,年四十八。謚曰景。
(選自《周書·列傳第十二》,有刪節)
【注】①尚:指娶公主為妻。 ②解褐:指脫去布衣擔任官職。 ③侯莫陳悅:人名。 ④詧(chá):人名。 ⑤絺绤(chīxī):葛布的統稱。
4、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祥年十一而孤,居喪合禮 禮:禮儀
B.遠近蠻夷,莫不款附 款:誠懇
C.公私贈遺,一無所受 受:接受
D.詔祥與宇文貴總兵討之 總:全部
5、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屬于賀蘭祥惠民業績的一組是( )(3分)
①親巡境內,觀政得失 ②隨機撫納,咸得其歡心 ③乃謂守令曰:“此豈仁者之為政耶!” ④命所在收葬之 ⑤難違其意,取而付諸所司 ⑥修造富平堰,開渠引水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⑥ D.②③⑥
6、下列對原文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賀蘭祥一直受到太祖的信賴,多次被委以重任;周孝閔帝即位之后,執掌朝政的晉公護對他也非常倚重,軍國大事都與他商議謀劃。
B.賀蘭祥少時就有膽略勇氣,志在建立功業,從十七歲開始擔任官職,后來在對東魏和吐谷渾的戰斗中,都獲得勝利,官爵得到晉升。
C.賀蘭祥的母親是周太祖的姐姐,他雖然是太祖的近親,但是品性清正儉素;他的節儉作風也受到鄰國雍州刺史、岳陽王蕭詧的欽敬。
D.賀蘭祥出身貴族,年少喪父,守孝符合禮儀;在舅舅家長大,很受太祖鐘愛,雖然在軍旅中,卻不斷多方聘請儒生教自己學習典籍。
7.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見有發掘古冢,暴露骸骨者,乃謂守令曰:“此豈仁者之為政耶!”
答:
時既與梁通好,行李往來,公私贈遺,一無所受。
答: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8~9題。
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 李清照
寒日蕭蕭上瑣窗,梧桐應恨夜來霜。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凄涼。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注釋:①瑣窗:鏤刻連鎖紋飾之窗戶。②團茶:團片狀之茶餅,飲用時則碾碎之。③仲宣:王粲,字仲宣,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其《登樓賦》抒寫去國懷鄉之思,馳名文壇。
8.上闋最后兩句是什么意思?他表達了作者什么意思的情感?(5分)
9.詞的下闋中借用了王粲的故事,這有什么用意?請簡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_____________,憑軒涕泗流。(杜甫《登岳陽樓》)
(2)濁酒一杯家萬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不寐,白發征夫淚。(范仲淹《漁家傲》)
(3)________________,渺滄海之一粟。(蘇軾《赤壁賦》)
(4)桑之未落,其葉沃若。__________,_________!(《詩經•氓》)
乙 選考題
請考生在第三(11)、四(12)兩題中選定期中一題作答。注意:作答時請用2B鉛筆在答題卡所選題號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選定題目內的小題,不得選做另一題目內的小題。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個題目計分。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25分)
11.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4)題。(25分)
賣笑的人
[德]海因里希·伯爾/草芳譯
每當人們問起我的職業,我總感到尷尬:我這個平素以自信著稱的人會變得臉紅,言語支吾。我羨慕那些能直截了當地說“我是泥瓦匠”的人們,我也羨慕理發師、會計和作家,因為他們可以簡單明了地說出自己職業的名稱而無需冗長的解釋。我,是一個賣笑的人。這一介紹必須附有說明,因為接踵而來的問題就是“您以此為生嗎?”對這一問題我也必須按照實際情況給予肯定的回答。
我確實是以我的笑來謀生的。我生活得并不壞,用商業用語說,因為我的笑銷路很好。我是一個經過訓練的很不錯的賣笑者。我笑起來和誰都不一樣,誰也不具備我這樣的藝術色彩。為了避開令人煩惱的解釋,長期以來我一直自稱為演員。然而怎奈我的表演和語言天才欠缺,使我感到這樣稱呼自己不符合真實情況。我主張實事求是,而事實卻是,我是一個賣笑的人。我既不是小丑,又不是滑稽演員,我并不使人們活躍,而是通過我的笑聲使場面活躍:我像一位古羅馬的一樣地笑著,或者,像一位多愁善感的高中畢業生一樣地笑著。無論是十七世紀的笑還是十九世紀的笑,我都熟練自如。如果需要,我能把各個世紀的笑,一切社會階層的笑,各種不同年齡的笑統統表演出來。要問我怎么學的笑,其實這十分簡單,就像學習修鞋一樣的簡單。美洲人的笑蘊藏在我胸中,還有非洲人的笑,白種人的笑,紅種人的笑,黃種人的笑我都會。我按照導演的規定,發出報酬各不相同的笑聲。
我成為一個不可缺少的人物,我的笑灌入了唱片,錄了音,而且廣播劇的導演們對我百般照顧。我心情沉重地、適度地,歇斯底里地笑著——我像一名電車售票員或者一位食品部的學徒工一樣地笑著,我表演早晨的笑、晚間的笑、夜里的笑以及黃昏時分的笑,一句話,不管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只要該笑了,我都能笑。
從事這樣一種職業是相當吃力的,特別是因為我精通這種感染力強的笑的藝術——這是我的特長,但愿人們會相信我的話。就這樣,對于三等、四等的滑稽演員來說,我也成為不可缺少的人物,這也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他們擔心自己演出的滑稽效果。我幾乎每天晚上以一個敏感的喝彩者的身份坐在劇場,以便在節目效果差的時刻發出笑聲去感染觀眾。這種笑要有分寸:我所發出的由衷的狂笑既不可太早,又不可太晚,必須恰到火候——到時候我按節目的要求爆發出笑聲,全體觀眾就跟我一起狂叫,就這樣,挽救了節目的滑稽效果。
而我呢?演出結束之后拖著疲憊不堪的步子回到衣帽問,披上大衣,慶幸我終于下了班。而在家里,經常放著拍給我的電報,諸如“急需您的笑,星期二錄音”。于是,在幾小時之后,我乘上一輛供暖過分的直達快車,坐在車上抱怨著我的命運。
人人都會理解,為什么我在下班之后或休假期間很少有興趣一笑:擠奶工人,當他可以忘記奶牛時,泥瓦匠,當他可以忘記泥漿時,該是何等輕松呀。木匠家里的門常常開關不靈,或者抽屜得費牛勁才打得開。烤甜點心的工人愛吃酸黃瓜,賣肉的人喜歡吃杏仁糖,面包師不愛吃面包而愛吃香腸,斗牛者喜愛撥弄葡萄,拳擊家看見自己的孩子流鼻血就會嚇得臉色蒼白:這一切的一切我完全理解,因為我下班以后從來不笑。我嚴肅得要命,有人說我是個悲觀主義者,這也許是有道理的。
我們結婚以后的頭幾年,我的妻子常常對我說:“你倒是笑一笑呀!”但是后來她清楚了,我不可能滿足她的愿望。每當我有機會松弛一下我那緊張的面部肌肉時,每當我可以用十分嚴肅的表情休息一下我那過度勞累的心緒時,我總感到幸福。是的,在這時,連他人的笑都會使我變得神經質,因為只要是笑聲就太容易引起我想到自己的職業。就這樣,我們過著安靜而和平的夫妻生活,因為連我的妻子也忘記怎么笑了。間或,我捉住她臉上的一絲微笑,這時我也報以微笑。我們說話的聲音很輕,因為我痛恨滑稽劇場的嘈雜,也痛恨錄音室里可能發出的噪音。不了解我的人還以為我性格孤僻,也許我是性格孤僻,因為我只為賣笑而開口的次數實在太多了。
我以麻木不仁的表情度過著我自己的一生。我只允許自己偶爾輕輕地微笑一下,而且,我常常在思索著一個問題:我究竟是否真的笑過。我認為我從來沒有真的笑過。我的兄弟姐妹們說得好:我向來是一個嚴肅的小伙子。
就這樣,我以多種不同的方式笑著,卻不了解我自己的笑。
(1)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 )(5分)
A.在作為捧場者經過恰如其分的“笑”的工作后,“我”高興地下班回家,表明對自已的工作有著成就感。
B.小說中“我”介紹自己的職業時,用了“尷尬”“變得臉紅”“言語支吾”等語句,表明他對自己從事職業的能力沒有信心。
C.“我”的笑是“熱門貨”,所以“我”也成了缺少不了的人,廣播劇的導演、三四流的滑稽演員都會需要“我”。
D. 這篇小說生動細致地刻畫了一位以“賣笑”為生的人,通過他的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寫出了他內心的真切感受。
E. “我”回家后反而從來不笑,對笑有著厭煩感,說明工作狀態下的笑是職業性的笑并不是基于內心真正的高興而笑。
(2)小說中的“我”這一形象有哪些特點?請簡要分析。(6分)
(3)小說開頭寫“我”的心理狀態,這樣寫的意圖是什么?請結合情節簡要分析((6分)
(4)有人認為,小說以“我以多種不同的方式笑,卻不了解我自己的笑”,結尾
這樣的安排有點畫蛇添足,對此你有什么看法?(8分)
四、實用類文本閱讀(25分)
1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
行萬里路,謀萬家居:吳良鏞院士
很難想象,這是一位年近90、中風愈后的老人的日常生活:每天早晨起床后把當天的安排寫下來,思考研究課題等工作的進展,上午看書、看報紙,下午堅持做康復運動、練習書法,晚上處理教學事務、與研究生交流……
他就是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吳良鏞。2012年2月14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的主席臺中央,******把大紅的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的獲獎證書交到了他的手中。
“我為什么要選擇學建筑呢?這與早年的經歷有關。”70多年前的那次大轟炸,吳良鏞記憶猶新:1940年7月的一天,他剛在重慶合川二中參加完中學統考,日本的轟炸機就來了。一時間地動山搖,火光沖天,瓦礫遍地……三天后,他懷著“從事建筑行業、立志修整城鄉”,揮手作別合川,走進了中央大學建筑系。1945年末,吳良鏞受梁思成先生之約,共赴清華大學協助籌辦建筑系。1948年夏,經梁先生推薦,吳良鏞赴美國匡溪藝術學院建筑與城市設計系深造。1950年,他收到梁思成、林徽因“新中國急需建設人才”的來信后,沖破重重阻撓,繞道香港回國,重新執教清華,孜孜不倦地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筑設計與城鄉規劃之路,并創建了人居環境科學。
在數十年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基礎上,融匯中外、貫通古今,創建了體現人類聚落及其環境的相互關系與發展規律的人居環境科學。1999年6月,在國際建協第20屆世界建筑師大會上,時任大會科學委員會主席的吳良鏞宣讀了由他起草的《北京憲章》,并獲得通過。作為國際建協成立50年來的首部憲章,凝聚著人居環境科學理論智慧的《北京憲章》成為指導新世紀世界建筑發展的重要綱領性文獻,并以中、英、法、西、俄5種文字出版,獲得了世界認可。
“吳先生不僅是一位科學理論研究者,更是一位建筑設計與城鄉規劃的實踐者。”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院長朱文一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拜萬人師,謀萬人居。”65多年來,從首都北京到古城蘇州,從海南三亞到云南麗江,從長三角到京津冀,吳良鏞帶領他的同事、助手們上下求索、學以致用,踐行他“讓人們詩意般、畫意般地棲居在大地上”的人生理想。
到過蘇州的人,莫不為新、舊相映生輝的人間天堂欣慰:舊城居中,四角留出湖泊與空地,楔形綠地沿山脈、水系插入市中心;新加坡工業園居東,開發區在西;城鄉結合,園林式開放……10多年前,吳良鏞用匠心妙手設計的“九宮格”布局,讓“白發蘇州”既保留了古舊的韻味,又煥發出新的活力。
曲阜孔子研究院、北京總體規劃評估與戰略研究、滇西北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規劃研究、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歷史文化環境保護研究……從建筑到城市,從城市到區域,42項代表性實踐項目,展現了吳良鏞“匠人營國”的宏偉抱負,折射出他融“大科學”、“大人文”、“大藝術”于一體的人居環境科學的光芒。
2008年夏天,86歲的他不顧年事已高,到自己主持設計的南京紅樓夢博物館施工現場指導。在難耐的酷暑高溫中,他突發腦梗(中風)。“在北京天壇醫院,他蘇醒后的第一件事,是把我招呼到跟前,囑咐我要抓緊進行當時的一個研究課題——奧運前后對北京城市影響調查。”說到這里,朱文一噓唏不已。
“少有的刻苦、淵博,少有的對事業的激情,少有的堅強”——這是60多年前林徽因先生對吳良鏞的評價。面對當前的城鄉發展,吳良鏞說:“城與鄉是一個事物的兩面,城市化進程中不能忽視農業地區的發展,‘美好人居環境與和諧社會共同締造’離不開城鄉統籌。現在對城市的研究已經較為深入,但對鄉村的研究卻顯欠缺。中國古代的繪畫藝術中有很好的傳統,以既寫實又具詩意的手筆將城鄉整體所構成的山川秀美的大地景觀表達出來。如清明上河圖、千里江山圖等等。我們今天正是要從城鄉發展的現實出發,譜寫大地的新畫卷!”
吳良鏞是新中國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為城鄉建設領域培養了大批骨干人才。他先后獲得世界人居獎、國際建筑師協會屈米獎、亞洲建筑師協會金獎、陳嘉庚科學獎、何梁何利獎以及美、法、俄等國授予的多個榮譽稱號。
1、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 )(5分)
A.2011年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吳良鏞早年的經歷,決定他后來成為一位建筑設計與城鄉規劃的實踐者。
B.吳良鏞畢生追求的就是要讓全社會有良好的與自然相和諧的人居環境,讓人們詩意般、畫意般地棲居在大地上,他以這樣的情懷安身立命、辛勤工作、行事為人。
C.吳良鏞長期從事建筑與城鄉規劃基礎理論、工程實踐等發展研究,創立了人居環境科學及其理論框架。
D.受梁思成先生之約,吳良鏞抱著一顆愛國之心,繞道香港,毅然回到祖國,重新執教清華,為城鄉建設領域培養了大批骨干人才。
E、美好人居環境與和諧社會共同締造離不開城鄉統籌。現在對城市已經較為深入的研究,是以中國古代的繪畫藝術的傳統為基礎的。
2、文章介紹吳良鏞的主要成就有哪些方面?請簡要概括。(6分)
3、文章第一段寫吳良鏞的生活習慣,請分析其作用?(6分)
4、吳良鏞作為一代科學大師,身上具備多種素質,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理解。(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