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高考語文模擬試卷(2)
2017屆高考語文模擬試卷四、(共21分)
12、(10分)
(1)將文言文中華橫線的語句譯成現代漢語。(6分)
①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乎!(3分)
譯:
②上怒甚,謂曰:“卿異辛亶而不自惜也?”(3分)
譯:
(2)用斜線/為下面的短文劃線部分斷句(4分)
饑餓之余,好弄筆墨。因思昔日生長王謝,頗事豪華,今日罹此果報:以笠報顱,以蕢報踵,仇簪履也。以衲報裘以苧報絺仇輕暖也以藿報肉以糲報粻仇甘旨也以薦報床以石報枕仇溫柔也以繩報樞以甕報牖仇爽塏也以煙報目,以糞報鼻,仇香艷也。以途報足,以囊報肩,仇輿從也。種種罪案,從種種果報中見之。
13、閱讀下面的詩,回答問題(6分)
閑居①
(北宋.司馬光)
故人通貴絕相過,門外真堪置羅雀。
我已幽慵僮更懶,雨春草一番多。
幽居②
(唐.韋應物)
貴賤雖異等,出門皆有營。獨無外物牽,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過,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鳥雀繞舍鳴。
時與道人偶,或隨樵者行。自當安蹇劣,誰謂薄世榮。
請結合詩句的賞析,這兩首詩所揭示詩人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答: 。
【注】
①熙寧三年(1070),王安石變法達到高潮,司馬光不滿新法,于熙寧四年退居洛陽,經營小筑,專意著書。這首詩即歸田后作,故稱“閑居”。
②韋應物的山水詩"高雅閑淡,自成一家之林"(白居易《與元九書》),形成多用五古。《幽居》就是比較有名的一首。詩人從十五歲到五十四歲,在官場上度過了四十年左右的時光,其中只有兩次短暫的閑居。《幽居》這首詩大約就寫于他辭官閑居的時候。
14、補寫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但見悲鳥號古木, 。 ,愁空山。
(2)柳絲長玉驄難系, 。 ,車兒快快的隨, 。
2017屆高考語文模擬試卷五、(29分)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題。
貝聿銘:創造令人震驚的美
“人生并不長,我的原則是,只做自己認為美麗的事,創造出有震驚的效果的美感”。
美,是建筑設計師貝聿銘的至上追求。2006年10月6日,他的封刀之作蘇州博物館正式開館,90歲的他親昵地稱它為“我最親愛的小女兒”。
他迄今設計了70多件作品,其中文化建筑占到絕大部分,這些作品往往從選址之初就開始引發爭議,但最后,貝聿銘總能以建筑之美讓批評者收聲。
“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詮釋建筑,注釋人生。真正想賺錢的業主不會請我,真正有眼光的人并不多。”老人給年輕設計師的忠告是,“評論并不是最重要的,要堅持走自己的路。”
人們稱貝聿銘為建筑設計界的“奇才”、“現代派設計大師”。
與這些光榮糾纏在一起的,是業內外的爭議,乃至抨擊。在這方面,他是很有資本給年輕人上一課的。
“建筑不是畫畫,你可以不看,它總是站在那兒,旁人看不順眼,免不了有批評。所以說,建筑師臉皮要厚一點。”
盧浮宮外的金字塔入口是貝聿銘最具影響力,同時也是最具爭議性的設計。盡管法國政府為他頒發了獎章,但是人們對這件作品的爭論迄今未休。
暢銷小說《達芬奇密碼》里不止一次拿貝聿銘的設計“開涮”,比如國際刑警組織的偵探駕車請符號學家蘭登,配合調查盧浮宮兇殺案。車子經過盧浮宮,偵探問:“你喜歡我們的金字塔嗎?”
蘭登皺了皺眉:“密特朗是個很大膽的人。”
其后,蘭登與法希一同探訪盧浮宮。蘭登出于客氣,敷衍了一句,“你們的金字塔真宏偉。”法希則毫不客氣地說,那是“巴黎臉上的一塊疤”。
貝聿銘應密特朗之邀參與盧浮宮重建時,已經64歲。得知他要在盧浮宮外放上一座玻璃金字塔,法國人氣昏了,指責這個建筑已經超出了法國人的心智空間,它是一個龐大的、破壞性十足的裝置。
“巴黎不要金字塔”、“交出盧浮宮”,對貝聿銘的抨擊進而演化成一場運動,貝聿銘回憶說,當時翻譯都嚇壞了,“幾乎沒有辦法替我翻譯我的答辯”。
他們與法國人一起對所有設計方案都進行了論證,結果,“金字塔方案是最簡明、最有力的”。
年輕時候做過不少商業建筑的貝聿銘,功成名就之后,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博物館、音樂廳、名人堂這類文化建筑的設計上。
“我尤其喜歡年輕人看我的博物館,人越多我越開心,所以我常常到以前做過的博物館溜達,看看觀眾里面年輕人多不多,因為將是他們的世界。”
蘇州博物館則有大隱隱于市的氣度。貝聿銘將館址選在拙政園、獅子林和忠王府旁邊,很多人認為,這座全新的博物館將破壞原有建筑的和諧,損害古建筑群的完整性。
貝聿銘沒理會這些指責,“這是設計生涯中最大的挑戰,但是我不會改變我的設計初衷。”從前期籌備到后期建設,他先后8次親抵蘇州,為博物館制訂了“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設計原則,通過借景與映襯,使得新舊園景筆斷意連,最終贏得了肯定。
年輕時做過不少先鋒設計的他,晚年時越越多地展現出復古和傳統的風格,他的解釋是,“建筑不是服裝,不可以趕時髦。建起以后,不能說明年不流行了就立刻拆掉”。
但他也不愿意人們說他保守,“我從不把自己定位成古典或者現代派,我相當多的作品都是西式建筑,但在設計方面我力爭把古典和創新相結合,并且摸索新路改進自己的風格。”
為達到最理想的設計風格,他宣布不參加任何形式的競標。“建筑師不能對人說:‘請我吧!’自己的實力是最好的說服工具。怎么表現你的實力?那么就要敢于選擇,敢于放棄,決定了的事情,就要有信心進行下去。”
15.從本文看,貝聿銘關于建筑設計的理念主要有哪些?(4分)
16.貝聿銘說“建筑師臉皮要厚一點”,這句話有什么含義?(4分)
17.貝聿銘迄今設計了70多件作品,作者為什么只選擇了盧浮宮外的金字塔入口和蘇州博物館兩件設計寫?(4分)
18.真實性是人物傳記的基本特點,本文在說明盧浮宮外的金字塔入口是貝聿銘最具爭議性的設計時,卻選用暢銷小說《達芬奇密碼》中人物的評價,這樣寫符合傳記的基本特點嗎?(5分)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題。
走近蘆葦
陳所巨
①清寒的早晨,陽光已經有些燦爛了,風卻依然凜冽,絲絲地割人。
②灘上有一大片蘆葦,大概可以稱為“蘆葦蕩”了。早些年,一到秋天,蘆葦就被人割了去,或當柴燒,或作造紙原料。不知是因為忙碌,還是其他什么原因,今年,這片蘆葦沒有在秋天里砍去,就這樣以整體的陣勢,經歷了一整個冬天。寒冷無疑征服了它們,改變了它們。那種征服與改變是強有力的,無法抵御的,你只有接受它,聽憑它擺布。你能做到的只是心中有數,緊緊地守住你生命之中最重要的東西,本質的東西。
③你這樣做了,所以你才能這樣依然故我,那寒冬只改變了你的外在,你的容顏,你的服飾。而你的心已經沉入腳下的泥土,在那里頑強地過冬,如那些同樣在泥土下越冬的小動物。生命的頑強在于它保留自己本質的有效方式,這種方式它不必告訴別人,它必須守住這至關重要的秘密。
④但蘆葦畢竟真的變老了,一片襤褸,一片令人心酸的枯衰,只那一聲不響的沉默還在顯示著它本性的強硬。枯葉在風中嗚咽,枯干的蘆花在風中搖曳,似乎都是一副無可奈何的模樣。這大片的無可奈何是不是讓我也受了感染,情不自禁的無可奈何了呢?
⑤人生有太多的無可奈何,就像那些無可奈何的蘆葦一樣。我們經歷過,也可能為此沮喪過。我們同樣在被歲月與生活征服和改變的時候,裹緊身子,守住信念與信心,擺出一幅越冬的樣子。或許我們的外在形體也確實被改變了,襤褸和枯衰了,但我們的心也在厚厚的泥土之中,那泥土就是我們無邊的智慧和倔強的秉性。我們失去些什么,得到些什么呢?我們無疑是戰勝了,保住了我們的本性與本質。我們無疑會為此慶幸,為此作為勝利者而越發目光敏銳,堅定不移,信心百倍。
⑥走進蘆葦,想跟蘆葦說些什么?蘆葦無言,我亦無言,無言是否也是一種理解,一種溝通,一種心有靈犀呢?腳下泥土松軟,頭頂陽光充沛,泥土與陽光都是春天的樣子了。蘆葦和我近在咫尺,這是怎樣的一種親近?生命的親近,軀體的親近,思想和心靈的親近,或者另外一些我們尚且弄不明白的思維和行為的親近。我們同樣是在越冬之后,帶著襤褸和枯衰走進早春的,在沒有榮譽的寂靜之中,在容易被遺忘的一隅,在往往可能遇到的誤解和鄙視的目光之下,我們是不是由衷地涌起一縷無可奈何呢?也許不會,這時候的我們已經因經歷太多,明了和洞悉一切而寵辱不驚了。我們明白了自身的價值和和崇高之處,我們還需要那些煙云一霎的掌聲和鮮花嗎?
⑦腳下松軟的泥土彈跳著,暗示我行走的節奏。我便感覺到了我的輕盈和愉悅,一種解透人生、戰勝自己的輕盈與愉悅。這是一種越冬乃至更深層次的脫胎換骨的過程,涅磐的過程,也是自我解脫、自我凈化的過程。我們經歷過,戰勝過,我們就可以說我就是“我”。也只在這時候,我們才真正感覺到了理解自己,在滾滾紅塵之中守住自己善的本質,原是最難的事情。
⑧猛然地發現腳下的泥土的表層有些異樣的東西,那是密匝匝的褐色的小尖椎,那是蘆葦的筍尖,那是又一茬新生的蘆葦尖銳的宣言,那宣言同樣是強大的、無可置疑和不可抗拒的。那就是生命,那就是新生的思想和人生方式,那就是我們從痛苦和迷惘中越冬時所期盼的目的。要不了多久,那些越冬的蒼老的蘆葦就要倒伏下,代之而起的將是更加年輕的欣欣向榮的強大的陣勢。
⑨我知道這才是必然,才是世間萬物歷盡苦難生死更替的本真。
19.(3分)第⑤段中加線句“我們的心也在厚厚的泥土之中”的含義是什么?
答:
20.文章第⑧段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請結合內容加以分析。(3分)
答:
21.理清全文思路,簡要回答作者是怎樣一步步“走近”蘆葦的。(3分)
答: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22.文章以物喻人,請分條回答作者從蘆葦中獲得了哪些人生感悟。(3分)
答:
2017屆高考語文模擬試卷六、(7分)
23、(3分)
日常生活中,講究措辭文雅和形象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請寫出下列不同場合中使用的詞語或句子。(3分,任選一題)
示例:比賽奪了冠軍,可以直接說“奪冠”;文雅一點,可以說“折桂”、“奪魁”;如用四個字,可以說“成為擂主”、“傳捷報”;甚至還可用“雄壯的國歌聲響起了”這樣的句子表達。
(1)決賽輸了,可以直接說“失利”;文雅一點,可以說“ ”(兩個字 );如用四個字的成語或熟語,可以說“ ”;甚至還可用“ ”這樣的句子表達。
(2)比賽平了,可以直接說“戰平”;如用四個字的成語或熟語,可以說“互交白卷”、“ ”、“ ” 、“ ”。
24、請概括說明下面這種語言現象,并表明自己的觀點。(4分)
某聊天室里一個男孩正在跟一個女孩聊天:“美眉(妹妹)家住哪里啊?”“你是哪里的青蛙(男孩).上就問人家是哪里的.真沒禮貌!““哈.對不起啊,俺是一個菜鳥(初上網者),不過我比你大,你得管我叫GG(哥哥)。”“誰說的?真是7456(氣死我了)
概括:
觀點:
2017屆高考語文模擬試卷七、(60分)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有調查顯示,約有60%的學生感到無法與父母交流和溝通,對于成長中遇到的困惑、煩惱和問題,42%的學生認為難以與父母交流,27%的學生表示從不與父母交流。
現實生活中,親子之間存在隔閡的現象并不顯見,怎樣才能解決父母與子女之間有效溝通的難題呢?
請以一位高中生的身份給報社撰稿,參加討論,發表你的看法。自擬題目,自選角度,自選文體。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猜你感興趣:
1.2017屆高考語文模擬考試試卷附答案
2.2017屆高考語文模擬檢測題帶答案
3.2017年高考語文模擬試卷及答案
4.2017年高三語文模擬檢測試題及答案
5.2017年高考語文模擬試題及答案
6.2017高考語文模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