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考傳記閱讀訓練題及答案
河南高考傳記閱讀原文
1927年3月,北伐軍打進南京,英、美、日等帝國主義派出軍艦炮轟南京,引起第六軍官兵奮起反杭。王蕓生在(華北新聞)的社論中聲援第六軍將士的正義行動。而(kih\-報)則發表文章呼吁“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第二天,王蕓生發表社論對《大公報》進行反駁。文章寫道:“被侵略者對侵略者無所謂‘躬自厚’的問題。中國國民革命的根本任務,不僅對內要打倒軍間,對外還要取消一切不平等條約,把帝國主義的特權鏟除凈盡!”1928年(大公報)總編褲張季變親自登門接王蕓生到(大公報)。從此王薈生的命運就與(大公報)連在一起了。
(大公報)自創刊以來,以“四不”為“家訓”,素有德健的“文人論政”的報格。到了王薈生,也繼承了這種傳統。王蕓生以國際關系和時政見長,他寫的社評揮灑自如,一吐塊壘,人們爭相搶讀。“九一八”事變三天后,《大會報》總編樣米季育決定盡快開辟一個專攔,記載自1871年至1931年“九一八”事變的重大事件,帶助讀者了解甲午以來的對日屈辱史,欄目名稱定為“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并指定王蕓生專主其事。
在王蕓生開始編撰工作時,正好趕上博儀離開清宮,清代歷史檔案得以會開,其中清朝與外國
列強的外交文件很多很豐富。王蕓生奔走于京津之間,廣泛搜集史料,在多數未經整理的浩瀚史籍
和檔案中,耐心搜尋,精選細擇,有時竟通宵不眠。經過三個多月的緊張工作,王薈生在《kiu-報》
隆重推出“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專欄,每日登載一段,連續兩年半,無一日中斷。每日文前冠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國肚認明,國難可救!”讀來怪然有聲。他的文章后來編成了厚厚的《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影響深遠。王蕓生因著此書而成為我國研究日本近現代史的著名專家和日本
問題的政論家。
1943年3月29日,抗戰處于最艱難的時候,他在(大公報)發起一場以“愛、恨、悔”為主題的精神運動。他疾呼:“我們要愛—愛國、愛族、愛人、愛事、愛理;凡我所愛,生死以之,愛護到底!我恨敵人,恨漢奸,恨一切口是心非,損人利已,對人無同情,對國無熱愛,貪贓枉法,以及做事不盡職的人!我們要悔,上自各位領袖,下至庶民,人人都要低首于自己良心面前,懺悔三天!省察自己的言行,檢視自己的內心,痛切懺悔自己的大小一切過失!”
對于國民黨的貪污腐致,王薈生義憤填膺,拍案而起,屢次撰文給予痛斥,取得了民眾的擊節稱贊。他寫了著名的(擁護修明政治案》,該文筆酣意暢,正氣凜然,傳誦一時,同時巧妙地披露香港淪陷之際,“逃難的飛機竟裝來了箱籠、老媽與洋狗”的五聞,激起了遵義和昆明群眾的義憤。王蕓生最著名的社評要數《看重慶,念中原》。文中把重慶與河南作對照,描寫重慶富紊花天酒地,腦滿腸肥,限制物價,揭霉國民黨統治下河南災民的悲慘生活。文章一出,人民爭相傳閱。蔣介石氣急敗壞,當晚責令(大公報)停刊三天。
1948年11月10日,王蕓生在《大公報》香港版發表《和平無望》,代表《大公報》明白地反對蔣介石的罪惡統治,宣告起義。解放后任《大公報>社長至1966年停刊。晚年他以病老之軀,努力完成周恩來交給的任務,將修仃《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作為第一“要務”。1979年,他入院治療后,仍關心這本書,有時邊吐血邊寫作,不顧病體進行工作,以頑強的奮斗精神改完該書第1卷,就溘然長逝。后來該書在張逢舟等人的努力下由三聯書店完整地出版,完成了王蕓生的遺愿。
河南高考傳記閱讀題目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王蕓生在軍艦炮轟南京事件上與《大公報》針鋒相對,張季鶯后來卻親自登門接王蕓生到
《大公報》,足見王蕓生的言辭精準得當,無懈可擊,張季鶯愛才心切。
B.王蕓生在抗戰最艱難之際發起一場以“愛、恨、悔”為主題的精神運動,所言情感強烈真摯。
他的文章的重心在“恨’,和“悔”上,恨之對象,悔之主體,除明言者外,言外亦有所 指。
C.王蕓生善子用委婉的筆調巧妙揭露丑聞。<擁護修明政治案》披露出香港淪陷之際權貴們自
私自保,不顧百姓死活的丑態。《看重慶,念中原》則透露出后方重慶腐敗的社會風氣。
D.王蕓生撰文揮灑自如、富于熱情,秉持人民立場,用一般老百姓的語言說話,所以常能打人讀者的內心。但他有時也未能暢所欲言,屈從于外界環境的壓力。
E.王蕓生因主持“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專欄而聲名鵲起,晚年帶病修訂《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時
抱憾而亡,日本問題是他人生命運中一根重要的線索,從他身上可以見證‘段中國近現代史。
(2)王蕓生得以著成《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的條件有哪些?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6分)
(3)比照唐代史學家劉知幾的標準,有人稱王蕓生是“新聞記者的楷模”,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理
解。(6分)
(4)材料中有論者認為王蕓生“與《大公報》,蓋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請結合材料分析王蕓生與 《大公報》之間有著怎樣的關聯和影響。(8分)
河南高考傳記閱讀答案
(1)E3分B2分A1分(A項“王蕓生的言辭精準得當,無懈可擊”文中信息不充分。C項“委婉的筆調”有誤,《看重慶,念中原》一文是直接對比揭露。D項“用一般老百姓的語言說話”偷換概念,原文是“說一般人民所要說的話”;“屈從于外界環境的壓力”與原文含義不符。)
(2)客觀條件:①時局變化需要和報社的信任,王蕓生負責主持專欄;②開始編撰工作時,恰逢清代歷史檔案公開,史料豐富。主觀條件:③王蕓生以國際關系和時政見長,有個人強烈的愛國熱忱和嚴謹的治學作風;(每點2分,共6分)
(3)①品德上,王蕓生具有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以文報國的品格,犀利敢言;②學養上,王蕓生具備豐富的學識,對日本問題有著深入的研究;③識見上,王蕓生具有國際視野,能認清時代變化的主流,站在國家和人民的立場上,思想進步。(每點2分,共6分)
(4)①王蕓生一生命運與《大公報》的浮沉緊密相連;②王蕓生繼承了《大公報》穩健的“文人論政”的報格傳統;③王蕓生反抗日本侵略者,揭露國民黨腐敗,擴大了《大公報》在人民群眾中的影響力;④王蕓生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發聲,最終帶領《大公報》宣告起義。(每點2分,共8分)
河南高考傳記閱讀訓練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