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高考現代文閱讀習題附答案
重慶高考現代文閱讀原文
生命的共感幫助我們理解了自然物與人的生理心理之間的密切關系,卻難以解釋為什么有的自然物可以引起人的快感,有的則引起人的悲感。這就需要探討自然與人之間異構與同質的問題。
異構,指二者之間有不同的結構形式;同質,指兩種物質之間本質的相同。前者將兩種物體區別開來,后者則將兩種物體聯系在一起。人類和自然,無論形式差異多大,都遵循生命的規律,如生老病死、興衰榮枯。只是作為高等動物的人具有更強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介入,因此自然界的各種變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內涵,都是人賦予它的。但久而久之,這種內涵脫離了人的主觀賦予而內化為物的客觀屬性了。比如,人憤怒的時候就像江海中翻滾的波濤,于是有人便賦予波濤以憤怒的含義;在悲傷的時候淚如雨下,于是有人便賦予雨以悲傷的含義。可是隨著這些含義日趨固定,當后人寫“峰巒如聚,波濤如怒”時,寫“淚飛頓作傾盆雨”時,誰還會為這些自然物的原初含義而大動腦筋?在人們看來,這些自然物所包含的憤怒、悲傷、愉悅等含義似乎是它們與生俱來的。
自然物之所以能表現人的心理情感,除了人賦予它以意義之外,它本身必定也具有能夠使人賦予這種意義的某種特質。這種特質,被西方美學家魯道夫·阿恩海姆稱為“力的結構”。由于人的情感也受著形式不同但實質一樣的力的結構的制約,所以,人便自然地從外部事物中觀察并提取與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內在意義,從而將該事物作為表現自己某方面的情感的特定載體。
由此可見,人們觀察自然并借以表現自我情感,是一種主客觀相互包容、滲透、影響的活動。這個活動中人的心理情感的作用會得到強化,但自然的物性特征也不可忽略。
(摘編自尚永亮《人與自然的生命共感與異構同質》)
重慶高考現代文閱讀題目
1.下列各項中的情境,不能體現人與自然之間“生命共感”的一項是(3分)
A.《紅樓夢》中,暮春時節,林黛玉來到大觀園,看到繁花落盡,滿地堆紅,于是帶著
掃把、籃子、花鋤,掃起落花,埋在土里,做成花冢。
B.《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嚴冬時節,林沖看到彤云密布,朔風漸起,大雪紛紛揚揚,
他覺到身上寒冷,為了御寒,便挑起酒葫蘆出外買酒。
C.《歸去來兮辭》中,陶淵明回到家,端起酒杯自斟自飲,看到院子里的松樹傲然挺立,
菊花燦然怒放,他感覺到心中涌出一種久違的快樂。
D.《小石潭記》中,柳宗元坐在被竹林和樹木包圍著的小石潭邊,四周寂靜無人,寒氣
透骨,幽靜深遠,感到過于冷清,心神凄涼,于是起身離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在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中,自然界的種種物象變化對人心施加著一定的影響,而人
也以自我的情志改變著自然物在人們心中的面貌。
B.“峰巒如聚,波濤如怒”體現著人與自然的生命共感現象,也體現著自然與人異構與
同質的問題,它是主客觀相互包容、滲透、影響的活動。
C.自然界的各種變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內涵是人賦予它們的,只不過時間久了,這些
特定的精神內涵就成了這些自然物與生俱來的的東西。
D.要讓某個自然物表現人的某種心理情感,除了人賦予它以意義之外,這個自然物本
身也必須具有能夠使人賦予其這種意義的某種特質。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飲冰室文集》中“同一月夜也……”這段話,說明了人與自然關系的兩種形態:自
然搖蕩著人的性靈,人也會將悲喜之情轉移、投射到自然上。
B.自然界的事物本來是無知覺無情感的,人卻可以將自己的悲喜之情轉移、投射到自
然物上,使其具備與人同一的感情色彩,從而成為藝術形象。
C.人與自然既存在異構關系,又存在同質關系,沒有前者人與自然就不可區分,沒有
后者人與自然的聯系將很難建立,人們就不會將情感投射到自然物上。
D.當人有了某種情感,他觀察外部事物時又恰恰提取到與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內在
意義,于是該事物就成為他表現自己某方面情感的特定載體。
重慶高考現代文閱讀答案
1.B(文中的風雪描寫只是故事發生的背景,沒有林沖情感的投射。)
2.C(“這些特定的精神內涵”是人們賦予它們的,最終也不能說是它們與生俱來的。)
3.A (這段話主要說明“人的現實處境和主體心態會導致其對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現”。)
重慶高考現代文閱讀習題附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