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高考現代文精選題及答案
江西高考現代文閱讀原文
可是,陶淵明詩文的“不文”卻比較復雜。初讀若不經意之作,但讀著讀著卻讓人感到其中頗有意味可供咀嚼。這種意味,不是由語言性的美感,即華辭產生的,而是詩中顯示的生活態度、人生體會等“意蘊”造成的。這些“意蘊”,對一些人生體驗比較豐富的讀者來說,特別耐人尋味,讓他們覺得陶詩比一般文采美麗的作品更深邃、更雋永。但陶詩的這種效果,不全由其“意蘊”造成,也跟其“語謂”的特點有關,即看起來不文,自然樸素,但用語甚為精妙,在樸拙的語言中表現出精確與洗練。
陶詩的這些特點對后世追求超越語言華美之層次、達到所謂“看似尋常最奇崛”的渾樸境界,或“不求工而自工”的詩人格外有啟發,難怪陸游讀陶詩要感慨道“我詩慕淵明,恨不造其微”了。
陶淵明詩文的這種好處,可稱為平淡。平淡不是寡味,而是返璞歸真的中和之美。達到此種境界,除其人德之外,由文學角度看,與其取徑古雅有關。他的文學觀接近漢人,其創作亦有復古傾向。于是這就像個鐘擺:由漢到魏晉,越來越文;這時復古反彈,稍復古直,遂文質彬彬矣。
江西高考現代文閱讀題目
1.本文揭示了陶淵明作品在“語謂”方面的特點。以下評論,沒有涉及陶淵明作品這一特點的一項是 ( )
A.對《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中的“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兩句,南宋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評論道:“只十字,而雪之輕白虛潔盡在是矣。”
B.對《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中的“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兩句,今人袁行霈評論說:“‘亦’字表現物我契合的境界,是極平淡而又極有趣的。”
C.北宋唐庚在《唐子西文錄》中說:“唐人有詩云:‘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及觀陶元亮《桃花源記》言:‘尚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可見造語之簡妙。”
D.梁昭明太子在《陶淵明集》的序中說:“有能讀淵明之文者,馳競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豈止仁義可蹈,亦乃爵祿可辭!”
2.下列有關陶淵明及其詩文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陶淵明在作品中表現了歸隱田園的人生志趣,描寫了日常的飲酒生活。這些內容能讓人信以為真,跟他使用了“省凈”的文體大有關系。
B.陶詩在樸素平淡中不乏深邃、雋永的內涵。這既是由于陶詩寄托了生活、人生等方面的豐富意蘊,也是由于陶詩用語精妙,耐人尋味。
C.陶淵明作品最突出的特點是平淡,是一種文質彬彬的中和之美。這種風格的形成,就是因為他在創作上拋棄華靡,追求樸素古雅。
D.陶淵明的人格和作品都受到了鐘嶸的關注。對于前者,鐘嶸極力推崇;對于后者,鐘嶸有不滿意之處,故只將其詩列為中品。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孔子與老子對文采的看法有所不同。孔子說“言之不文,行而不遠”,從反面強調了華辭有助于作品流傳的作用,而老子則認為美言是不真實可信的。
B.鐘嶸評價陶淵明“文體省凈,殆無長語”,認為他的作品去掉了不必要的修飾和廢話,達到了語言透明、毫無阻隔、觀文見心的程度。
C.鐘嶸將陶詩列為中品,陳后山批評陶詩不文,而陸游卻對陶詩極為推崇。這些不同評價是由時代風氣、陶詩的藝術特征等多種因素造成的。
D.陶淵明作品的平淡,不是枯槁乏味,而是精心錘煉之后才達到的常人難以企及的渾樸之境,對后世“不求工而自工”的詩人很有啟發。
江西高考現代文閱讀答案
1.D
2 .C
3 .B
江西高考現代文精選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