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的焦灼雨高考閱讀題及答案
國學的焦灼雨閱讀原文
③以上的觀點說白了,就是將“從西方傳入”當成了本質上的“西方”,與中華文化不可調和的“西方”,而忽視了一些社會基礎性價值的普適性,也忽視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純凈水儲存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濁浪,時時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謝物污染著的大海。一個文明得以保存和發展的動力不是一種精神潔癖,那種潔癖只能說明一個文明已經虛弱到了免疫機能低下的地步。而在相當數目的國學家眼里,西方傳來的文化與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壞和摧毀中華文明的作用。這其間折射出的對自我民族的不自信,也是頗值得玩味的。
④而事實證明,1840年以來,本土新創造的文化都已經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純粹”的中華傳統,□其中卻不乏優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無論是在文學成就還是思想成就上,都創造了令今人難以企及的高峰。很多20年代初的知識分子,比如魯迅、胡適、李大釗等,自然是鼓吹自由、民主、科學等“西方觀念”的代表,也是“沒有能真正掌握中華文化的靈魂”的知識分子。但是,《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和《愛彌兒》相比,《嘗試集》與《神曲》相比,《庶民的勝利》與托馬斯?潘恩的《常識》相比,在精神內核和社會效果上,真的能一致?
⑤就像黑格爾說的,“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膚!”吸收了西方的觀念之后,那些中國文化、思想巨人的創造仍然植根于中國,屬于中國。自此以后的中國人恐怕也只能隨之前進,因為中華文明獨立、自然演進的歷史早在鴉片戰爭時期就被打破了。
⑥往者不可諫,學習西方也沒什么丟臉的。日本從1865年就一心一意地跟著西方鬧革命,到頭來, 。
⑦其實只要中國這個人口基數還存在,民族和民族特色是不會消亡的,只是其消極面和積極面會隨著不同的歷史時期相互替換,如同一個硬幣的兩面。中國人的聰明成了投機取巧,家庭觀念重成了任人唯親,這并非西方導致的民族特色的“消亡”,而恰恰是消極面在社會轉型和制度缺失之下的爆發。
⑧以日本為鑒,以中國現代思想史為鑒,擔心成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這樣虛弱的焦灼心態,不僅是一部分“國學家”對自我民族不自信的體現,也是缺乏歷史和現實依據的。
國學的焦灼雨閱讀題目
1.第①段加點詞“特定語境”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2.根據文章的意思,填入第④段空格處最恰當的一項是( )。(2分)
A.誠然 B.因為 C.但是 D.而且
3.依據上下文意,補寫第⑥段劃線句內容。(2分)
4.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縱觀整個中國歷史,我們每個人所能創造出的文化資源,必然受到西方外來文化以及1840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響。
B.只要人口基數還在,西方文化并不會導致中國民族特色的消亡;而社會轉型與制度的缺失,則會突顯民族文化的消極面。
C.魯迅、胡適、李大釗等知識分子,鼓吹自由、民主、科學等“西方觀念”,是沒有能真正掌握中華文化靈魂的知識分子。
D.在精神內核和社會效果上,《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嘗試集》《庶民的勝利》無法與《愛彌兒》《神曲》《常識》相比。
5.分析第⑤段劃線句的作用。(3分)
6.結合文章結構,分析作者的論證思路。(5分)
國學的焦灼雨閱讀答案
1. (2分)迫切期待著民族復興的古老民族面對歷史與現實和外來文化沖突時的困窘狀態。
2.(2分)C
3.(2分)鮮明的民族特色不張嘴都能從一堆黃皮膚黑頭發的人里冒出來。
4.(3分)B
5.(3分)黑格爾的話意為無論一個人走多遠,都不可能改變他的膚色,作者運用引證法證明文化不會因為發展而失去根本(或者中國文化、思想巨人的創造在吸收了西方的觀念之后仍然植根于中國,屬于中國)的觀點,具有權威性和說服力。
6. (5分) 首先,作者以中華民族強國夢引出當今國學熱中折射出的焦灼心態及其代表言論;接著用比喻論證形象闡釋產生這種焦灼心態的本質原因是忽視文化的普適性、包容性、交流性,折射出對自我民族的不自信;繼而作者以20世紀初的文化高峰與日本做法為例證明,國學家的焦灼心態是缺乏歷史和現實依據的;最后委婉指出排斥外來文化的文明是虛弱的文明,對自我民族的自信,方能不斷發展自身文化。
國學的焦灼雨高考閱讀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