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高考文言文強化題及答案
湖北高考文言文閱讀原文
歷蘇、虢二州。虢居陜、華間,而賦數倍入,衍白太重。裴延齡領度支,方聚斂,私謂衍:“前刺史無發明,公當止。”衍不聽,復奏:“州部多巖田,又郵傳劇道,屬歲無秋,民舉流亡,不蠲減租額,人無生理。臣見長吏之患在因循不以聞不患陛下不憂恤也患申請不實不患朝廷不矜貸也。陛下拔臣大州,寧欲視民困而顧望不言哉?”德宗公其言,為詔度支減賦。遷宣歙池觀察使,簡靜□百姓所懷。幕府奏聘皆有名士,后多顯于時。卒,年六十九,贈工部尚書。
衍儉約畏法,室無妾媵,祿稍周于親族,葬埋嫁娶,倚以濟者數十家。及卒,不能蕆喪,表諸朝,賜賻帛三百段,米粟稱之。
先是,天下以進奉結主恩,州藏耗竭,韋皋、劉贊、裴肅為之倡。贊死,衍代之。舊貢金錫凡十八品,皆倍直市于州,民匱,多逃去,衍至,蠲革之。居十年,嗇用度,府庫充衍。及穆贊代州,□錢四十萬緡假民賦,故雖旱,人不流捐,由衍蓄積有素也。路應為觀察使,以衍有惠在民,言狀。元和元年,詔書褒美,謚曰懿。
湖北高考文言文閱讀題目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閱六歲,終不屈 經歷
B. 前刺史無發明 毀壞
C. 民舉流亡 全,都
D. 居十年,嗇用度 節儉
10.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①將袒□鞭之 ②簡靜□百姓所懷 ③□錢四十萬緡假民賦
A. 而 以 則 B. 于 為 則
C. 而 為 以 D. 于 以 而
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臣見長吏之患在因循/不以聞不患/陛下不憂恤/也患申請不實/不患朝廷不矜貸也
B.臣見長吏之患/在因循不以聞/不患陛下不憂恤也/患申請不實/不患朝廷不矜貸也
C.臣見長吏之患在因循/不以聞不患/陛下不憂恤也/患申請不實/不患朝廷不矜貸也
D.臣見長吏之患/在因循不以聞/不患陛下不憂恤/也患申請不實/不患朝廷不矜貸也。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崔衍忠孝兩全,名動天下。崔衍對自己的繼母以德報怨;任宣歙池觀察使時,政務簡便,被百姓懷念;死后朝廷加封他為工部尚書。
B.崔衍為民請命,直言敢諫。崔衍奏報虢州賦稅太重,請求減免賦稅;裴延齡勸崔衍不要沒事找事,崔衍依然上書皇帝,陳述本州民眾的困窘。
C.崔衍獎掖人才,勤政愛民。他所選擇的屬下官員,多為名流;宣州發生旱災,他從府庫中拿出四十萬貫錢代百姓交稅, 因此宣州人不至于流散。
D.崔衍嚴于律己、家風嚴整。崔衍不僅室無妾媵,而且親族數十家的葬埋嫁娶都靠他的俸祿周濟,以致他去世后窮得連喪葬費都拿不出來。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繼母李不慈,倫自吐蕃歸,李敝衣以見,問故,曰:“衍不吾給。” (5分)
(2)父卒,事李益謹,歲為李子郃償負不勝計,故官刺史,妻子僅免饑寒。(5分)
湖北高考文言文閱讀答案
9.B (發:揭露)
10.C (①“而”是表順承關系的連詞, ②“為……所”表被動,③“以”是介詞,用、拿)
11.B(這幾句話的意思是“我看到近來諸郡議論民生,弊病在于官吏沿襲以往,不為百姓向上陳述請求,不反映真實情況。不擔憂陛下不憂民撫恤,而擔心申請的不符合事實,不擔心朝廷不憐恤寬恕”)
12.C(穆贊替代崔衍管理宣州時,從府庫中拿出四十萬貫錢代替百姓交稅)
13.(1)(崔衍的)繼母李氏,對崔衍不慈善。崔倫從吐蕃回來,李氏穿著破舊的衣服來見崔倫。崔倫問她(這么穿的)原因,李氏說:“崔衍不供給我衣食”。(“慈”“敝衣”“以”“給”“‘衍不吾給’是賓語前置”各1分)
(2)崔倫去世后,崔衍侍奉李氏更加恭敬。崔衍每年都給李氏所生的兒子崔郃償還數不清的債務,所以崔衍(雖)做官做到江州刺史,而妻子兒女僅僅免受饑寒。(“卒”“事”“償負”“故”“官”各1分)
湖北高考文言文閱讀譯文
崔衍,字著,是深州安平人。他的父親叫崔倫。崔倫在寶應二年,以右庶子的身份出使吐蕃,吐蕃違背盟約,將崔倫扣留在吐蕃二年,把崔倫捉至涇州,逼迫他寫信來約城中守將投降,崔倫不聽從,又把崔倫囚禁在邏娑城(今西藏拉薩市),經歷六年,崔倫始終不屈服,才允許他回國。
崔衍,天寶末年以明經科登第,調任富平尉。(崔衍的)繼母李氏,對崔衍不慈善。崔倫從吐蕃回來,李氏穿著破舊的衣服來見崔倫。崔倫問她(這么穿的)原因,李氏說“崔衍不供給我衣食”。崔倫大怒,召來崔衍,想要袒露他的后背鞭打他。崔衍哭了,卻始終不自己陳述內情。崔倫的弟弟崔殷,聞訊后趕緊前來說:“崔衍每月的俸錢,都送到我嫂子那里了,還說什么崔衍不供給(她)衣食呢!”崔倫才明白(其中隱情)。從此崔倫就不聽信李氏的誣陷之言了。崔衍調任清源縣令,勉勵老百姓耕田,讓流亡的百姓歸附,觀察使馬燧上表表彰他的才能,朝廷將他調任美原。崔倫去世后,崔衍侍奉李氏更加恭敬。崔衍每年都給李氏所生的兒子崔郃償還數不清的債務,所以崔衍官職做到江州刺史,而妻子兒女僅僅免受饑寒(衣食沒有富余)。
后來(崔衍)歷任蘇、虢二州刺史。虢州地處陜、華二州之間,而賦稅卻(比其他兩州)重了好幾倍。崔衍向朝廷稟報賦稅太重。當時裴延齡統管度支,正致力于聚斂賦稅,于是私下對崔衍說:“以前的刺史沒有揭露這件事的,您應該停止(揭露)。”崔衍不聽,又上奏說:“我所治理的地區大多是山田,并且處在驛站傳遞的要道上,連年歉收,百姓全部流離失所。不減免租稅,百姓會活不下去。臣看到近來諸郡議論民生,弊病在于官吏沿襲以往,不為百姓向上陳述請求,不反映真實情況。不擔憂陛下不憂民撫恤,而擔心申請的不符合事實,不擔心朝廷不憐恤寬恕。陛下提拔臣去治理大郡,我怎能看到百姓困頓卻猶豫觀望不說呢?”唐德宗認為他詞理中肯直率,于是特別下令度支給減輕賦稅。崔衍升任宣州歙縣池州觀察使,政務簡便,被百姓懷念。他所選擇的屬下官員,大多是名流。后來大多顯貴通達。(崔衍)享年69歲。死后朝廷加封他為工部尚書。
崔衍生活簡樸節約敬畏法律,家無侍妾。俸祿接濟給親族了。喪葬嫁娶,靠他接濟的有幾十家。到崔衍死時,家里窮得不能解決喪事,向朝廷上奏,朝廷賞賜300段布帛助辦喪事,還給他相當的糧食。
在此以前,天下官吏喜歡在稅收之外進奉錢財以便巴結皇上獲得恩寵, 州郡財力被耗盡了,為首的有韋皋、劉贊、裴肅。劉贊死后崔衍代替了他的官位。以前上貢有金錫共十八種,都是兩倍的價錢從州里買來的,老百姓被掏空了,大多逃離,崔衍來后,把它免除了。在宣州十年,還是很勤儉的,府庫也很充實。等到穆贊替代崔衍管理宣州時,從府庫中拿出四十萬貫錢代百姓交稅, 因此宣州發生旱災,宣州人不至于流散。正是由于崔衍原有的積蓄。路應擔任觀察使,因為崔衍對民眾有恩惠,向朝廷說明情況,元和元年,皇帝下詔書褒揚贊美,給他的謚號為“懿”。
湖北高考文言文強化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