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高考語文閱讀題及答案
戰爭高考語文閱讀原文
“我是格羅斯文諾8829,”我聽見她對接線生說,“我要的是漢姆普斯特的號碼,你接錯了,那個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話。”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聲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歡上了它。我們相互致歉后,掛上了話筒。可是兩分鐘后,我又撥通了她的號碼,也許是命中注定我們要通話,我們在電話中交談了20多分鐘。
“你干嗎三更半夜找人說話呢”她問。
我跟她說了原因,然后反問“那么你呢?”
她說她老母親睡不好覺,她常常深夜打電話與她聊聊天,之后我們又談了談彼此正在讀的幾本書,還有這場戰爭。
最后我說:“我有好多年沒這樣暢快地跟人說話了。”
“是嗎?好了,就到這里吧,晚安,祝你做個好夢。”她說。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對話情形,想她的機智、大方、熱情和幽默感。當然還有那悅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樂曲一樣老在我的腦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兼職什么也看不進。午夜時,格羅斯文諾8823老在我腦海里閃現。我實在難以忍受,顫抖著撥了那個號碼。電話線彼端的鈴聲剛響,就馬上被人接起來。
“哈羅?”
“是我。”我說,“真對不起,打擾你了,我們繼續談昨晚的話題,行嗎?”
沒說行還是不行,她立即談起了巴爾扎克的小說《貝姨》。不到兩分鐘,我們就相互開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這次我們談了45分鐘。午夜時光和相互的不認識,打破了兩人初交時的拘謹。我們提議彼此介紹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謝絕了。她說這會把事情全弄糟,不過她留下了我的電話號碼。我一再許諾為她保留,直到戰爭結束。于是她說了一些她的情況,17歲時她嫁給一個自己不喜歡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歲,唯一的兒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襲中被炸死了,年僅18歲。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說話,好像他還活著。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樣美,就跟她自己一樣,于是她給我留下了一幅美麗的肖像,我說她一定很美,她笑了,問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們越來越相互依賴,什么都談。我們在大部分話題上看法相似,包括對戰爭的看法,我們開始讀同樣的書,以增加談話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們都要通一次話。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沒能通話,她就會埋怨說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輾轉難眠。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愈來愈渴望見到她。我有時嚇唬她說我要找輛出租車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許,她說如果我們相見后發現彼此并不相愛,她會死掉的。整整12個月,我是在期待中度過的。我們的愛情雖然近在咫尺,卻繞過了狂暴的感情波瀾,正平穩地駛向永恒的彼岸。通話的魅力勝過了秋波和擁抱。
一天晚上,我剛從鄉間趕回倫敦,就連忙拿起話筒撥她的號碼。一陣嘶啞的尖叫聲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悅耳的銀鈴聲,我頓時感到一陣暈眩。這意味著那條電話線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舊是嘶啞的尖叫。我找到接線生,請求他們幫我查查格羅斯文諾8829的地址,起先他們不理睬我,因為我說不出她的名字。后來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線小姐答應幫我查查。
“當然可以。”她說,“你好像很焦急。是嗎?嗯,這個號碼所屬的那片區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彈,號碼主人叫……”
“謝謝,”我說,“別說了,請你別說了。”
我放下了話筒。
戰爭高考語文閱讀題目
(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小說以“1941年9月,我在倫敦被炸傷”開頭,不僅是為了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更是為了強調這是作者的一段親身經歷。
B.“我有好多年沒這樣暢快地跟人說話了”,話中有話,既委婉地表達了“我”對女主人公的喜愛之情,又為兩人進一步交往作了鋪墊。
C.得知事情真相時“我”只說了句“別說了,請你別說了”,就放下了話筒,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現,背后傳達的卻是難以言說的悲哀。
D.接線生的失誤讓兩人相識,心靈的需要讓他們相戀,無情的轟炸讓他們永別,小說情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設計自然而精巧。
E.小說不僅描寫了戰時一對普通戀人的悲歡離合,也以真實的筆觸,描繪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畫卷,表現了民眾的必勝信念。
(2)小說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點?請簡要分析。(6分)
(3)小說以“電話”為樞紐連接人物、安排情節。這樣處理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6分)
(4)小說寫的只是戰爭中的一個小故事,卻用了“戰爭”這樣一個大題目,你認為這樣處理合適嗎?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觀點。(8分)
戰爭高考語文閱讀答案
(1)(5分)答D給3分,答C給2分,答B給1分;答A、E不給分。
回答三項或三項以上,不給分。
(2)(6分)
①大方熱情、機智幽默,懂得及時化解生活矛盾;②樂觀向上、熱愛生活,戰爭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對美好生活和愛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誠、理性克制,有責任感,關心母親,思念兒子,真誠待“我”。
(3)(6分)
①一個電話將兩人命運連在一起,偶然與必然交錯,凸顯了戰爭背景,強化了戲劇性情節;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過電話聊天呈現出來,便于透露人物心聲,使人物形象更真實;③電話交流的限制性給小說留下較多空白,豐富了人物與主題的想象空間。
(4)(8分)
觀點一:合適。
①小故事冠以大題目,對比鮮明,強化了藝術張力;②戰爭是故事發生的契機與悲劇的根源,是小說構思的基礎;③小說寫的雖是愛情故事,但主題卻是對戰爭的“失望”與反思。
觀點二:不合適 ①小故事冠以大題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寫作的一般原則;②小說的藝術感染力源自戰爭中的愛情,而不是戰爭;③小說情節設置以小人物的堅強與不幸為主干,戰爭只是引起情節變化的背景。
戰爭高考語文閱讀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