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基礎知識、閱讀和寫作的關系
時間:
未知2
語文備考
一、基礎、閱讀、寫作三者的關系
新教學大綱中說:“作文要與閱讀教學密切配合。在閱讀教學中,使學生懂得怎樣選擇材料,組織材料,怎樣確定中心,怎樣正確選擇詞語,寫出通順的句子,怎樣聯段成文,并注意前后聯系。作文教學時,要指導學生靈活運用學到的知識和技能。”
要想教學生寫好作文,必須以閱讀為基礎,而閱讀又離不開字、詞、句等基礎知識。顯而易見,基礎知識、閱讀理解是寫作的基礎;而寫作又能在運用基礎知識和閱讀所得時更進一步鞏固基礎和閱讀知識。
可見,基礎、閱讀和寫作三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要提高語文綜合素養和語文成績三者缺一不可。
二、基礎、閱讀、寫作三者的有機結合
只強調寫作方法的輔導,學生基礎知識跟不上,一篇文章寫出來,錯別字連篇,標點符號亂用,用詞不當,句子出現語病、不通順,結構層次不清,甚至中心不明確,偏題離題等。作文成績不好,語文成績自然上不去,這樣一來學生閱讀怕煩,作文怕難,更不愿意去積累基礎知識,形成惡性循環,成績不但不能提高,甚至于還會下降。
葉圣陶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系。”寫東西就靠平時積累,積累的字、詞豐富了,接觸的文章多了,自然而然可用的語句也就多了,寫起來便得心應手;讀到一定程度時,更加熟悉各種表達方式,就可以做到錦上添花,把意思表達得更加圓滿,即“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當然,基礎知識的積累,以讀促寫是需要時間的,因為閱讀是一個采集零瓊碎玉,日積月累的漫長過程。但磨刀不誤砍柴功,厚積而后薄發正是我們語文學習的特點。我們的任務就是教會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盡可能多地積累基礎知識、加強閱讀理解、并且養成勤于動筆的習慣。
因此,我們要教會學生如何將基礎、閱讀和寫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在閱讀的基礎上積累,在閱讀積累的基礎上寫作,從而寫出功底深厚、文質兼美的好文章來。
三、基礎、閱讀、寫作三者結合的方法措施
1、課程安排閱讀+基礎,寫作+基礎交替進行
全期18次課,閱讀、寫作交替安排,在閱讀和寫作課上,均安排30分鐘左右的時間帶領學生對前一周所學的課文進行基礎知識的全面總結,并指導學生對下一周將要學習的課文進行預習。
2、備課時準備范文、素材
我們在課上給學生提供范文、寫作素材,把學生就語言的積累運用和對范文內容、寫法的理解有機地結合起來,彼此交融,相互促進。
發給學生 的資料分三個部分:基礎知識、閱讀理解、寫作方法(范文)
課堂上指導學生閱讀范文(例文),積累相關基礎知識,分析范文寫作方法技巧,為寫作準備。
3、定時檢查讀書筆記,表揚獎勵
鼓勵學生多閱讀,勤做筆記,積累詞句。定時檢查學生的讀書筆記(語文知識積累本),對做得好的同學予以鼓勵。
4、提供口頭交流的機會和平臺給學生傾吐
課堂上適當安排時間給學生進行閱讀交流,以口頭表達的形式,給學生傾吐的機會,可以采取辯論賽,演講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以便大家相互學習,互相促進。
4、向學生推薦閱讀書目,并引導學生暢談讀書心得體會
一個星期或一段時間向學生推薦一本好書,靈活安排交流機會和時間,采取不拘一格的方式進行溝通,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并隨時小結成果,形成習慣。
5、教會學生小練筆,給學生創造自由書面表達的機會
學生作文的一大難點就在于無事可寫,無話可說,小練筆以課文、范文內容為素材,為學生習作提供現成的“下鍋米”。而且,這種小練筆始終緊扣在學生理解領悟范文(閱讀)的基礎上,保證了教學主題的統一性和教學過程的流暢性,理解運用可謂是相得益彰。
一文一得,勤寫讀后感(讀書筆記),定期檢查,并作出中肯的書面評價。
6、仿寫、改寫、 化“我”入文
①在“仿”中求“創”,“仿”中求“新”,“仿”中求“活”,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②對范文的語言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組合,重新表達,如改變敘述順序,改變人稱等,可以檢測對文章閱讀理解的準確程度和深度,又強化了對語言的感受力和表現力,可謂一舉兩得。
③學習文章,既要能“出”,即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對之做理性的分析,如分段,段落大意的概括和主題思想的歸納等;更要能“入”,即以參與者的身份和文中的人物同欣喜,共悲傷,在感情上融入,用心靈去感受,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和把握文章。
新教學大綱中說:“作文要與閱讀教學密切配合。在閱讀教學中,使學生懂得怎樣選擇材料,組織材料,怎樣確定中心,怎樣正確選擇詞語,寫出通順的句子,怎樣聯段成文,并注意前后聯系。作文教學時,要指導學生靈活運用學到的知識和技能。”
要想教學生寫好作文,必須以閱讀為基礎,而閱讀又離不開字、詞、句等基礎知識。顯而易見,基礎知識、閱讀理解是寫作的基礎;而寫作又能在運用基礎知識和閱讀所得時更進一步鞏固基礎和閱讀知識。
可見,基礎、閱讀和寫作三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要提高語文綜合素養和語文成績三者缺一不可。
二、基礎、閱讀、寫作三者的有機結合
只強調寫作方法的輔導,學生基礎知識跟不上,一篇文章寫出來,錯別字連篇,標點符號亂用,用詞不當,句子出現語病、不通順,結構層次不清,甚至中心不明確,偏題離題等。作文成績不好,語文成績自然上不去,這樣一來學生閱讀怕煩,作文怕難,更不愿意去積累基礎知識,形成惡性循環,成績不但不能提高,甚至于還會下降。
葉圣陶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系。”寫東西就靠平時積累,積累的字、詞豐富了,接觸的文章多了,自然而然可用的語句也就多了,寫起來便得心應手;讀到一定程度時,更加熟悉各種表達方式,就可以做到錦上添花,把意思表達得更加圓滿,即“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當然,基礎知識的積累,以讀促寫是需要時間的,因為閱讀是一個采集零瓊碎玉,日積月累的漫長過程。但磨刀不誤砍柴功,厚積而后薄發正是我們語文學習的特點。我們的任務就是教會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盡可能多地積累基礎知識、加強閱讀理解、并且養成勤于動筆的習慣。
因此,我們要教會學生如何將基礎、閱讀和寫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在閱讀的基礎上積累,在閱讀積累的基礎上寫作,從而寫出功底深厚、文質兼美的好文章來。
三、基礎、閱讀、寫作三者結合的方法措施
1、課程安排閱讀+基礎,寫作+基礎交替進行
全期18次課,閱讀、寫作交替安排,在閱讀和寫作課上,均安排30分鐘左右的時間帶領學生對前一周所學的課文進行基礎知識的全面總結,并指導學生對下一周將要學習的課文進行預習。
2、備課時準備范文、素材
我們在課上給學生提供范文、寫作素材,把學生就語言的積累運用和對范文內容、寫法的理解有機地結合起來,彼此交融,相互促進。
發給學生 的資料分三個部分:基礎知識、閱讀理解、寫作方法(范文)
課堂上指導學生閱讀范文(例文),積累相關基礎知識,分析范文寫作方法技巧,為寫作準備。
3、定時檢查讀書筆記,表揚獎勵
鼓勵學生多閱讀,勤做筆記,積累詞句。定時檢查學生的讀書筆記(語文知識積累本),對做得好的同學予以鼓勵。
4、提供口頭交流的機會和平臺給學生傾吐
課堂上適當安排時間給學生進行閱讀交流,以口頭表達的形式,給學生傾吐的機會,可以采取辯論賽,演講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以便大家相互學習,互相促進。
4、向學生推薦閱讀書目,并引導學生暢談讀書心得體會
一個星期或一段時間向學生推薦一本好書,靈活安排交流機會和時間,采取不拘一格的方式進行溝通,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并隨時小結成果,形成習慣。
5、教會學生小練筆,給學生創造自由書面表達的機會
學生作文的一大難點就在于無事可寫,無話可說,小練筆以課文、范文內容為素材,為學生習作提供現成的“下鍋米”。而且,這種小練筆始終緊扣在學生理解領悟范文(閱讀)的基礎上,保證了教學主題的統一性和教學過程的流暢性,理解運用可謂是相得益彰。
一文一得,勤寫讀后感(讀書筆記),定期檢查,并作出中肯的書面評價。
6、仿寫、改寫、 化“我”入文
①在“仿”中求“創”,“仿”中求“新”,“仿”中求“活”,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②對范文的語言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組合,重新表達,如改變敘述順序,改變人稱等,可以檢測對文章閱讀理解的準確程度和深度,又強化了對語言的感受力和表現力,可謂一舉兩得。
③學習文章,既要能“出”,即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對之做理性的分析,如分段,段落大意的概括和主題思想的歸納等;更要能“入”,即以參與者的身份和文中的人物同欣喜,共悲傷,在感情上融入,用心靈去感受,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和把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