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原文及翻譯
赤壁賦(節選)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壬戌(rén xū):元豐五年,歲次壬戌。古代以干支紀年,該年為壬戌年。
2.既望:農歷每月十六。農歷每月十五日為“望日”,十六日為“既望”。
3.徐:緩緩地。
4.興:起。
5.屬(zhǔ):傾注,引申為勸酒。
6.明月之詩:指《詩經·陳風·月出》。
7.窈窕(yǎotiǎo)之章:《陳風·月出》詩首章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窈糾”同“窈窕”。
8.少焉:一會兒。
9.斗牛:星座名,即斗宿(南斗)、牛宿。
10.白露:白茫茫的水氣。橫江:橫貫江面。
11.“縱一葦”二句:任憑小船在寬廣的江面上飄蕩。縱,任憑。一葦,比喻極小的船。《詩經·衛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航)之。”如,往。凌,越過。萬頃,極為寬闊的江面。茫然,曠遠的樣子。
12.馮(píng)虛御風:乘風騰空而遨游。馮虛,憑空,凌空。馮,通“憑”,乘。虛,太空。御,駕御。
13.遺世:離開塵世。
14.羽化:傳說成仙的人能像長了翅膀一樣飛升。登仙:登上仙境。
15.扣舷(xián):敲打著船邊,指打節拍。
16.桂棹(zhào)蘭槳:桂樹做的棹,蘭木做的槳。
17.空明:月亮倒映水中的澄明之色。溯:逆流而上。流光:在水波上閃動的月光。
18.渺渺:悠遠的樣子。
19.美人:比喻心中美好的理想或好的君王。
20.倚歌:按照歌曲的聲調節拍。和:同聲相應,唱和。
21.怨:哀怨。慕:眷戀。
22.余音:尾聲。裊裊(niǎo):形容聲音婉轉悠長。
23.縷:細絲。
24.幽壑:深谷,這里指深淵。此句意謂:潛藏在深淵里的蛟龍為之起舞。
25.嫠(lí)婦:寡婦。白居易《琵琶行》寫孤居的商人妻云:“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這里化用其事。
26.愀(qiǎo)然:容色改變的樣子。
27.正襟危坐:整理衣襟,(嚴肅地)端坐著。
28.何為其然也:簫聲為什么會這么悲涼呢?
29.夏口:故城在今湖北武昌。
30.武昌:今湖北鄂城縣。
31.繆(liáo):通“繚”,盤繞。
32.郁:茂盛的樣子。
33.孟德之困于周郎:指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吳將周瑜在赤壁之戰中擊潰曹操號稱的八十萬大軍。周郎,周瑜二十四歲為中郎將,吳中皆呼為周郎。
34.“方其”三句:指建安十三年劉琮率眾向曹操投降,曹軍不戰而占領荊州、江陵。方,當。荊州,轄南陽、江夏、長沙等八郡,今湖南、湖北一帶。江陵,當時的荊州首府,今湖北縣名。
35.舳艫(zhú lú):戰船前后相接,這里指戰船。
36.釃(shī)酒:濾酒,這里指斟酒。
37.橫槊(shuò):橫執長矛。槊,長矛。
38.侶:以……為伴侶,這里為意動用法。麋(mí):鹿的一種。
39.扁(piān)舟:小舟。
40.匏(páo)尊:用葫蘆做成的酒器。匏,葫蘆。尊,同“樽”。
41.寄:寓托。蜉蝣(fú yóu):一種朝生暮死的昆蟲。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暫。
42.渺:小。滄海:大海。此句比喻人類在天地之間極為渺小。
43.須臾:片刻,形容生命之短。
44.長終:至于永遠。
45.驟:一下子,很輕易地。
46.遺響:余音,指簫聲。悲風:秋風。
47.逝者如斯:流逝的像這江水。語出《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逝,往。斯,斯,指水。
48.盈虛者如彼:指月亮的圓缺。
49.卒:最終。消長:增減。
50.曾(zēng)不能:固定詞組,連……都不夠。曾,連……都。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51.是:這。造物者:天地自然。無盡藏(zàng):無窮無盡的寶藏。
52.適:享用。《釋典》謂六識以六人為養,其養也胥謂之食,目以色為食,耳以聲為食,鼻以香為食,口以味為食,身以觸為食,意以法為食。清風明月,耳得成聲,目遇成色。故曰“共食”。易以“共適”,則意味索然。當時有問軾“食”字之義,軾曰:“如食吧之‘食’,猶共用也。”軾蓋不欲以博覽上人,故權詞以答,古人謙抑如此。明代版本將“共食”妄改為“共適”,以致現行人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誤從至今。
53.肴核:菜肴、果品。
54.枕藉:相互靠著。
創作背景
《赤壁賦》寫于蘇軾一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一——被貶謫黃州期間。元豐二年(1079年),因被誣作詩“謗訕朝廷”,蘇軾因寫下《湖州謝上表》,遭御史彈劾并扣上誹謗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幾經重辟”,慘遭折磨。后經多方營救,于當年十二月釋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但“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這無疑是一種“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豐五年,蘇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游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賦,后人因稱第一篇為《赤壁賦》,第二篇為《后赤壁賦》。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年—1063年)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謚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后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赤壁賦》通假字
1、舉酒屬客 (“屬”通“囑”,致意,此處引申為“勸酒”)
注:高中課本上沒有標明“屬”通“囑”
2、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馮”通“憑” 乘)
3、山川相繆(“繆”通“繚” 盤繞,環繞)
4、杯盤狼籍 (籍,通“藉”,凌亂)
5、舉匏尊以相屬(尊,通“樽”,酒杯)注:人教版中為“樽”
6、扣舷而歌之 (扣通“叩”,敲打)